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

当小编我拿到朋友圈这个选题,的确有所纠结,纠结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最终我还是选择以中立的角度去看待朋友圈。

朋友圈,顾名思义就是一群熟悉的人所组成的圈子,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朋友圈相较于QQ空间、微博等其他平台,更具私密性


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_第1张图片

近几年,特别是在微博横空出世之后,街头巷尾所议论的热点话题或多或少能与微博挂钩:无论是引起群情激愤的郭美美事件、王宝强事件,还是颇具风趣的帮汪峰上头条、小咖秀。难怪有网友说:“微博像吵闹的广场,而朋友圈更像静谧的会客厅。”


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_第2张图片

由此可见,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朋友圈的私密性是其他平台所无法比拟的。

当我们的足迹涉及一个新地点时,我们会拍张照发在朋友圈当作纪念;

当一首歌给你带来巨大冲击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在朋友圈进行推荐;

当平淡的生活冷不丁地冒出一个段子,我们会在朋友圈中留下它的痕迹……

可是,慢慢地,随着用户数的剧增,一阵龙卷风式的潮流席卷而来,连身边很多平时不谙网络社交的长辈也争相开通微信,而朋友圈似乎变味儿了,不像之前那么纯粹。相信你也有这种感觉,在耳边时不时能听见对朋友圈的各种抱怨


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_第3张图片

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我的朋友圈都是满满的“虽远必诛”;奥运会来了,我的朋友圈都是满满的运动员,有些文字真的是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你看XXX,隔三差五就在朋友圈po鸡汤文,我单看标题都觉得累;

我同学又在朋友圈打广告,昨天才刚打,今天就不能消停消停?还真怕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

好烦啊!我妈妈又给我推荐养生文,跟我说要多吃土豆,防癌……

尽管有些许抱怨,但大多数人似乎已经习惯刷朋友圈,依旧不定时更新自己的朋友圈,闲暇时看看好友的动态,对不太熟的好友基本上就点个赞,比较熟的好友偶尔会在底下评论那么一两句。

看了上文的描述,你觉得这一切习以为常,但转过头来一想,似乎觉得有些许奇怪。其实,朋友圈所宣扬的私密性,是建立在开放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当每个人愿意把部分私密的生活公开分享,才能建立所谓的朋友圈。

而将所有好友公开的动态进行汇总,我们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些动态会引起我们的负面情绪,这很正常,毕竟,作为开放的网络社交平台,朋友圈很难与你理想中的私密平台达到真正的契合。或许,第二天一早醒来,我们已经忘了昨晚自己熬夜复习时朋友圈的“深夜放毒”。

可是,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关闭朋友圈是怎样一番体验? - X 是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   ,居然有多达598个回答,小编我甚是好奇,于是粗略翻了下回答,大多都认为朋友圈好友公开的各种动态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发朋友圈、刷朋友圈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许,他们已经陷入一种误区——将来自虚拟世界的负面情绪过分代入现实生活中,因此才会有关闭朋友圈的想法。

在信息时代,关闭网络社交平台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浪潮滚滚而来,我们作为普通人,很难做到真正拒绝网络社交。如果切断了网络社交这一渠道,想必信息接收会变得闭塞,更何况当下信息更新速度异常迅猛,单纯的拒绝只会让我们这群普通人越来越难以融入当下社会的氛围。


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_第4张图片

但不拒绝网络社交并不代表可以沉迷网络社交,我们还是要将现实生活的社交与虚拟世界的社交区分开,小编我承认自己跟大多数人一样,每当无聊的芽儿萌发,手机绝对是解闷的最佳伴侣,随着时间在各种社交软件上消耗得越来越多,解闷也就成为沉迷其中的理由。

当然,有些人能够从中脱离,步入现实的轨道上;而有部分人则渴望在虚拟世界的社交中展现所谓的优越感,而放弃了最富有感情色彩的现实社交。

记得有位网红这么评价自己:“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有社交障碍。与人面对面的时候,我更习惯这样静静看着不说话,哪怕在外人眼中是尴尬的。”看到这段话,我很难想象是从一位网红口中说出。


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_第5张图片

或许,当他凭借网络社交平台让自己声名大躁,与亿万网友分享自己对社会热点独到看法的同时,已经分不清现实社交与虚拟社交孰轻孰重。

想象一下,逢年过节,当你接收到的不是热情真挚的祝福,而是冷冰冰的文字或者语音信息,想必节日背后浓郁的文化底蕴也会被慢慢稀释了吧!

朋友圈,纵然有利有弊,但也不能让它圈住你现实的人际关系,懂得从其中跳出,才不至于沦为网络社交的奴隶。


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一个奇怪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