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站小程序分析

本篇写于八月,增加了部分说明图片,文字略作删减后发布。

综论

       APP Store的类别中有专门的音乐类别,音乐应用可以细分出的功能有音乐创作、音乐教学、听歌曲库(其下可以细分到具体的曲种比如通俗、戏曲、歌剧、交响乐等)、歌曲搜索、娱乐性的音乐游戏等。其中占市场份额最大的APP类型应该属于听歌曲库。

    今年的5月20日,一款主打音乐推荐的小程序上线,带来全新的推荐方式“盆友圈歌曲”和基于使用场景的主题歌单。本报告会针对小程序-音乐站进行产品分析,并且对比它和常见音乐平台类APP的功能区别。

市场分析

       上一段我们提到,移动应用市场针对不同用户的对音乐的需求,细分出不同功能的APP以满足需要。

        就流行音乐行业来说,现在国内比较主流的音乐APP分为2B和2C两类,2B产品一般专注于将传统音乐生产场景给线上化,提供资源整合;2C产品主要功能是音乐播放器。播放器类APP的发展趋势是平台化和社区化:当内容的呈现被各种搜索口的分发所控制的时候,形成闭环社区是留住用户和保持活跃度的有效方式。对于平台来说,音乐播放器的需求已经是最基础的需求,他们更加在意长尾用户的需求。

       中国市场的较为流行的音乐应用有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他们整合版权曲库,接入独立音乐人曲库,打造闭环交流社区,叠加粉丝经济,贩卖实体周边。

网云:话题社区;QQ音乐:发现-音乐号

       音乐播放器实际上是一个内容展示产品,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商业曲库、独立音乐人作品和同人歌曲。独立音乐人指的是没有和任何唱片公司签约的音乐人,自己录歌,自己宣传。而同人歌曲有非常强烈的二次元亚文化标签属性,除了少部分原创词曲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日本的轻音乐的填词创作、日本同人歌曲的翻唱。

       腾讯方面表示,“QQ 音乐目前的曲库已经过了 1700 万首,而且在里面独家正版内容我们也占了非常多,JVR、YG、福茂都是我们的独家合作伙伴”。版权曲库的数量方面腾讯比较与虾米音乐、网易云音乐有不俗的优势。

      而 网易、虾米扶持独立音乐人。5sing为同人爱好者提供平台,现在资源逐渐被搬运到主流APP(大部分为本人搬运)。

       扩充曲库,寻找和培养新音乐人,实际上体现了音乐平台不止想做一个渠道商,也想着手于内容制造,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和扶持音乐行业,这个受前十年盗版打击萎靡不振,流失了大量人才的行业。这部分内容平台毕竟不是专业,但是作为连接平台和专业领域合作,会有好的效果。

       除了音乐曲库以外,音乐平台也需要提供用户的听歌行为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可能在线上,也可能汇聚在线下。不同平台专注于不同的功能,提供的服务趋于差异化。

       网易将重点放在了产品体验打造上。几家产品中它最注重社区氛围的营造,不同话题的讨论区都非常活跃,最直观的体验是,同一首歌,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可能是几家平台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

       拥有庞大版权曲库的腾讯在做明星相关的名人堂和粉丝平台是有优势的;阿里音乐虽然也对此有意,但是它把粉丝平台和播放器分开了,粉丝平台专注的已经不仅是歌星了,产品策略已经变化。

产品定位

我们分析一般用户的听歌流程,可以发现这分为以下几步:

1、发现一首歌——寻找特定的歌

2、听歌

3、记录歌曲的信息以便再次找到

4、分门别类整理歌曲

5、评论/讨论

       音乐站的初衷就是为用户推荐歌曲。

       音乐站背靠腾讯,1700万版权曲库使它在“发现歌曲”这一步上有了优势,庞大的曲库几乎可以覆盖大部分用人常听的歌曲。可以说在单纯在“听什么歌”的角度,音乐站和其他音乐平台所面向的用户是对同一种音乐商品有需求的人(通俗音乐的消费者,这几个平台的曲库都是有重合的,除了部分独家版权音乐)。但是用户使用音乐站,除了把它作为音乐播放器,还把它作为熟人间相互交流推荐的一种渠道,虽然这种渠道现在显得功能少,因为现在音乐站的核心功能还是“推荐”。


音乐站小程序分析_第1张图片
音乐站的波特五力分析

       之所以替代品中会存在微信等社交产品,是因为音乐台的两个受欢迎的功能就是“听好友爱听的歌”&“请好友推荐歌曲”。一个静默围观、一个主动参与互动,这两个功能就像是音乐版的朋友圈和聊天功能。看起来像是对“发现歌曲”的渠道补充,但是实际上,“请求推荐”和“给予推荐”的动作是一个隐晦的“讨论歌曲的举动”。由于植根在一个社交平台,讨论本身是自然发生的,用户可能是在聊天界面直接讨论,也可能是通过产品的设计行为来讨论。但是把讨论数据收集到产品里呈现,形成“好友们热烈讨论”的功能可能也会有趣,这个不作发散。

音乐站小程序分析_第2张图片
产品行为vs私聊讨论

       我们把它和一般的音乐平台做比较,就会发现,音乐站并没有在听歌流程的后段发力。对后段功能需求程度较高的用户属于长尾用户。此类用户可以算是音乐APP的重度用户了,因为对个人歌单的细分喜好、对自己的喜爱数据细心维护、关注并参与对应话题互动等行为的时间成本比较高。从上一节分析的,播放器APP转为平台的重要动作就是形成社区,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用户有了歌单数据、社区情感以后迁移成本也相应提高。


音乐站小程序分析_第3张图片
产品定位对比

       音乐站在流程后段的功能边界划定非常谨慎,做如此决定的一部分原因是囿于小程序的工具属性。音乐站依托在微信平台,用户可能不能长时间停留在音乐台的界面,进行复杂的操作也不符合小程序的设计目标。因此作为工具性质的产品来说,音乐站不会做的复杂。

       音乐站首次发布时提出的“朋友圈的歌曲”;在上一次的功能更新中增加了“请好友推荐”的功能。音乐站和其他建立和维护音乐社区的平台APP相比,它自带闭环熟人网络,重点也是在熟人间的交流上。社交优势是:

1、要求用户直接推荐比起获取朋友圈的歌曲,社交意味更近一步,一来是有互动,二来是得到好友“未说的信息”

2、熟人社交谈音乐有优势:音乐站扎根于微信生态圈,无论在用户体量和单个用户与真实好友圈的捆绑程度上都比其他音乐APP有优势。而且无论是“请求好友推荐”功能还是“获取好友的朋友圈歌曲”功能,用户A所获得好友B的信息,都是好友B主动展示的信息,B可以自由掌控对熟人展示的尺度。音乐站现在没有做好友之间讨论歌曲的功能,到做的时候,这部分的隐私考虑也应该被纳入。不过现在好友间的讨论也是处在腾讯生态中,讨论形式可能比在产品中设计一个功能更为自由。

使用场景

      用户有听歌的需求,但是对具体歌曲的要求可能是模糊的,因此他可能对使用搜索功能的愿望没那么强。音乐站对此设计了一个互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推荐系统:

1、系统推荐:针对个人“每日推荐”,侧重用户的音乐口味,可能是根据最近听的曲种,曲风,歌手,同画像用户的音乐单

2、针对用户画像:音乐站取得用户性别、年龄段、或者听歌场景(地理位置、天气信息等),生成标签式的用户。然后在主页信息流中,音乐站给出:对应用户画像的歌单(较前)、随机的推荐歌单。


音乐站小程序分析_第4张图片
标签式的用户画像

3、朋友推荐(更进一步的确定场景)

4、标签式的使用场景/用户画像(看用户的用法)———朋友的推荐歌单

       这套系统和一般音乐APP的首页推荐的区别有两个:①音乐站的推荐维度都是围绕“我”这个用户形象来推荐的,或是根据我的口味数据,或是根据与我相关的听歌场景、或是根据我的社交群体;而音乐平台推荐的歌单大而全,除了榜单和运营企划以外,与我相关的口味推荐多依赖算法的准确度,这部分最出色的APP是网易云音乐。②由于社区环境所致,音乐站可以发起精确&快速的求推荐流程,而使用音乐平台APP的用户完成这一步的场所一般是在IM或者爱好者社交平台。

       “人情味”所带来的准确度应该是音乐站推荐体系成功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站小程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