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加影像:传统PACS系统的局限该怎么破?

接触过医学影像的人,一定知道PACS。

PACS的英文全称是Picture Archiving andCommunication Systems,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能够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把海量影像图片保存起来,包括X线、CT、核磁共振、核医学检查以及超声检查等。

但是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着众多行业,传统的PACS系统越来越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传统PACS系统的局限

现在,大部分医院都使用了PACS系统,所有的影像都是放在局域网下使用,而且数据量巨大,不仅传输速度慢,而且还无法应用到PAD或手机等移动终端,传统的PACS的应用遇到了很多瓶颈。具体表现在:

1、医学影像体积庞大

一个病人一次检查拿到手上的1-3张“片子”是放射科医生筛选打印的,实际上会产生几百到几千张“片子”,而PACS系统里面需要保存的是全部影像;

常规一次CT扫描为100MB级,一次X光机扫描的胸片可以到20MB,心血管造影的图像可达80MB以上。影像资料体积庞大,阅片的速度越来越慢;

癌症病人定期的各部位复查会产生大量的医学影像,美国每年每个医院的影像资料大约增加40%。国内一个中型医疗机构平均每天新增几十GB的影像数据,每年200天总计新增十几到几十TB的医疗影像数据。

2、医院存储经济压力大

PACS系统本身硬件存储设备日常要进行维护,要定时升级,不仅会造成医院业务中断,且运营维护成本贵;

PACS系统数据结构和储存架构对服务器、硬件、网络环境等要求颇高。很多PACS上线较早的医院几乎一两年就要进行一次储存扩容。

3、影像数据不能共享

PACS系统使用的是医院内部局域网,无法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每家医院的PACS系统存储平台接口不一样,而从DICOM接口来进行数据共享不仅技术难度较大,而且会大量改动PACS应用。

二、上云的空间魅力

近两年,来自美国的“云存储”医学影像系统概念进入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视野,被国内网友寄予厚望。对医院而言,如果能够把PACS系统中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存储在一个虚拟平台上,不仅能够降低医院储存成本、提高医院信息化服务,而且能让不同医院、不同地区的的医生共享影像数据。对患者而言方便患者管理自己的影像档案,还可远程授权医生阅片,何乐而不为呢?

大加影像:传统PACS系统的局限该怎么破?_第1张图片

影像上云是大势所趋,大+影像早已看到了传统的PACS系统的短板,一群有着深厚IT、医学背景的成员,因为长久接触、分析过医疗影像处理和影像数据,进而打造大+影像平台。

大+影像针对医疗机构影像存储问题给出了上云的解决方案,采用本地与云端一体的混合架构PACS系统,把医学影像数据存储于云端,一次性解决解决存储扩容压力。云存储具有海量、在线、灾备、安全防护等优势,能便捷、高效地解决现实就医过程中医院和患者的诸多难题。

同时,影像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存于云端,患者通过手机进行二维码扫描,即可获取自己的影像信息,长久存储于云端,实现存储、调阅、下载。还可授权专家远程读片,解决疑难病症。

未来,“大+影像”还将与各地省市级医疗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助力医疗机构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无边界化,提高诊疗效率,并满足医院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患者网络问诊等一系列综合医疗应用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加影像:传统PACS系统的局限该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