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随笔

版本:【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导论】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谢和耐先生从微观入手,考察13世纪宋代都城临安的城市生活、社会状况、人们的衣食住行、生命周期、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消闲时光。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细节的重现,谢和耐先生给我们展示了蒙古人入侵前夜,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生活样貌。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是从政治制度或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来讲述宋王朝,而是从大量的生活细节入手,勾勒出当时市井的生活面貌,为我们展示了南宋偏安一隅杭州民众的较为真实的日常生活。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一直认为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而汉学大家谢和耐先生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经济发达、制度完善、文化兴盛、生活便利、商业繁荣的都市生活。

本书对于历史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作为一部日常生活史,谢和耐先生从社会史的角度重现并分析了南宋杭州百姓的生活。谢和耐先生考据了大量的史料,本书大部分内容取自吴自牧的《梦梁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宋史》;《马克波罗游记》;周密的《武林旧事》《癸辛杂识》,范成大《吴船录》、庄绰《鸡肋编》、《都城纪胜》、《棠阴比事》等,由此可见,谢和耐先生主要是依据同时代本土和海外的相关文献,以场景还原为基础写成的。史料比较可靠,学术价值较高。

【主要论点】

一、偏安一隅,纸醉金迷

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蒙古人的入侵给了中华帝国一个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偏安的南宋王朝最终 倾覆于强大的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从本书来看,蒙古人入侵之前的中国帝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的巅峰时期,又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文化领域更是有很高的造诣,史学界流传着“造极于赵宋”一说。

但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这次致命的打击几乎将宋朝的各种文化毁于一旦。

谢和耐先生在写本书时并没有直接挑明宋朝将会被蒙古人入侵,而只是介绍宋朝杭州城内的生活是如何悠哉,城市生活是如何奢侈繁华,这也与后来南宋的灭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是一种反讽。实在让人深感惋惜。

但是其实宋代的政权更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朝代更换那么简单,中华帝国的精神内涵,文化气质可以说在蒙古人入侵之后已经渐渐被偷龙转凤。一个帝国的文化就在一个政权更替中渐渐消失。

从本书也可以觅到南宋衰亡前夕的一些蛛丝马迹:

(一)朝中无能将

宋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尽管自公元960年以来,军队的数目一直在增长:

公元960年,军队总人数为37.8万人;到了接近公元1000年的时候,变增至90万人;而在1041年以后,竟达125.9万人。

但是由于宋朝提倡文官治国,武官的职能渐渐被忽视甚至被轻视。居民不屑于习武,军队中常常混杂着流氓地痞之类的人物。“从8世纪末开始,军队主要从社会渣滓中招募人员,部队不再由义务兵组成,而是由雇佣兵组成。而士卒们既已知道周围都是轻蔑和敌视的目光,也索性全然不守军纪,滥用其膂力及权力。”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当然不能胜任蒙古这个马背上民族的侵袭。最终杭州这个夜夜笙歌,朝朝宴席的都城只得埋葬在蒙古人的铁骑之下。

尽管南宋当时已经有了火炮,军队规模也极为庞大,军费开支的浩大常常将国家拖得极为疲惫,可是军队却敌不过蒙古兵。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始终是宋朝衰败的一个硬伤。正如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国家机器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其国际地位的确立有很大的作用一样。城墙不稳固,总有一天会倒垮。

(二)官员腐败:

官员的素质是每一个朝代均会探讨的话题之一,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官员会禁不起钱财名利的诱惑。

谢和耐先生考察到:

“在杭州有一家药房,专门向一般大众供应药材。这种发轫于12世纪初叶的机构,每年均要接受缗钱数十万的补助,此笔款项先由户部垫支,然后再由皇帝的私人财库如数拨还给户部。办事人员和药剂师都是国家官吏和雇员。在这种慈善机构中产生了最无廉耻的流弊。往往为诸吏药生盗窃,至以樟脑易片脑,台附易川附,囊槖为奸,朝廷莫之知,亦不能革也。凡一剂成,则又皆为朝士及有力者所得,所谓惠民者,元未尝分毫及民也。”

行政组织的不完善以及官员的腐败,使得官员与民争利的现象出现。为了成全小部分人的穷奢极欲导致政府机构的运行出现各种问题。宋代的冗官现象对于行政效率的作用与历朝历代相比非但没有提升反而降低了。

再者,从施药局对于药价的控制也可以从看出当时官员执法不力:

迁都杭州之后,朝廷设立了一个很大的施药局,它通过70个遍布于城区的分支机构来施舍药材。这些药按道理应以原价的三分之一出售给城内的居民,不过实际上它们却被施药局的雇员和官吏所盗用。

中央政府的指令没有正确地传送到地方,而官员又没有很好地执行政府指令,只顾及私利,松散的政府组织机构实在不是一个鼎盛帝国该有的常态。

(三)市井居民的享乐欲望很高

马克思总是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中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的追求也和一定的思想观念相辅相成。

谢和耐先生写道:本来为了控制火患,政府曾严格限制夜间灯火,时间一到,谁家还有烛火的光亮,第二天就会被交到官府受惩罚。但是很快所有禁令就被人们享乐的欲望冲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杭州的普通百姓尚且不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奢靡的享乐风气蔓延着整个杭州城,富人穷奢极欲,附庸风雅。享乐的风气已经打破阶级界限,遍布整个杭州城。市井居民贪图享乐,整个都城均是一种悠哉游哉的生活状态,既让人羡慕,又让人担忧。

(四)经济浮夸

宋代的服务业非常发达,城市的繁华生活像磁铁般吸引了无数百姓驱赶而去,富人是为了享乐,而穷人则是为了赚钱。

“由于财富向城中聚敛,再加上农村的贫穷,遂使得农民不断涌向大都会。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城市生活,并构成了杭州人口的最大部分。”

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本来就有限,再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导致农业这些实业没有很好地发展,粮食问题、税收问题、城市管理治安问题等等接踵而至。这些文中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繁华的城市生活背后是国库连年空虚、农村贫困农民不满,仿佛一座空壳的大厦,根据不稳固,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宋朝的服务业如此发达,在当今世界看来似乎是一件好事,但是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由于宋朝的海外贸易并不发达,假如是拥有一个广阔的海外市场,那么其经济体制也算是很圆满,就像近代英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一般。但是实际上宋朝并没有一个广阔的海外市场来平衡资本,因此导致经济发展畸形,下层民众生活困苦,而且国内的生产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不够。

“人口过剩导致了商业活动不自然的过度增长,也导致了奢侈品贸易的畸形发展,而这一切都抑制了基本消费品的生产。”

最终被虎视眈眈的蒙古人一举拿下。大宋王朝的山河不复存在。

偏安一隅的宋朝最终覆灭的原因很多:不仅是已经提到的经济浮夸、对军官的不重视甚至是鄙视、百姓们个人的享乐欲望浓厚、少部分人的穷奢极欲导致财政空虚以外,深层的原因还有人民的个性问题,社会人民不够强大,国家不够富强,最终辉煌至极的宋朝还是在蒙古蛮族铁蹄下灰飞烟灭。

最后,我想引用一首诗来结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杭州富商,穷奢极欲

宋代,当北方战火四起之际,南方依然歌舞升平,夜夜笙歌。宋代杭州在当时已经俨然一个规模宏大又繁华的大都市。

从本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来了解杭州富人以及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

(一)服饰

宋代在服饰方面有明显的阶级差别:

“上好的衣服是用丝制成的,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则用金花织锦缎做成,庶民百姓的衣裳是用麻布缝制的。”

历朝历代的服饰不同阶级总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就算同朝为官,不同品第的官员的服饰也是各有差异,宋代也不例外。

“有身份的人脚穿厚底靴走路,以使自己的各自高一些,没有人赤脚走路,正像也没有人光头上街一样。即使是很穷的人也要穿鞋带帽,齐齐整整。只有和尚才会秃着脑袋在街上走。”

鞋帽的种类数量,不计其数。人们对于衣着打扮的追求俨然和当今社会有得一比。就算是很穷的人,也会注重自己的着装,更何况富人。富人的装饰品更是高端上乘。“最上乘的腰带饰有翡翠、黄金或犀角制成的徽章或纽扣。犀角是从印度和孟加拉进口的,后者据说出产最好的犀角。” 就连腰带这样的小细节也被精心装饰,可见当时的富商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脱离世俗的高雅情趣,又或者说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装饰之物。

(二)食

宋代的富人和穷人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大米、咸鱼、猪肉这些经常出现在穷人饭桌上的食物,只在富人餐饮中占据很少的比重。富人们食不厌精,穷奢极欲。他们更倾向于吃鲜鱼、鸡、鹅、羊肉,甚至是野味。对于他们来说,菜式的花色要比数量更重要。

谢和耐引用了《武林纪事》中的一个例子:“一次盛大的宴会,席间有200多种菜肴,其中的41道菜用到的材料有鱼、虾、蜗牛、猪肉、鹅、鸭、羊肉和鸽肉,烹调手法则有煎、烤、炸、煮等。另有42道菜为水果和蜜饯、20道菜为蔬菜、9道菜为用各种材料熬成的不同粥品,还有17种饮料、19种糕点、59种点心。”

精致而又样式杂多的菜肴真是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想必有点高雅追求的人都会想要品尝这样的一次盛大宴席。追求雅致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过分雕琢就值得商榷了。

(三)住

在杭州这样的大都市也并非是所有的人都有房子居住。乞丐和贫赤者仍要露宿街头。

“最讲究的房子有时会向外伸出飞檐。房梁的外露部分均饰以雕刻和彩画。最精美的屋顶覆以黄色、浅绿或翡翠绿色的琉璃瓦,檐角微微上扬,与邻近的树木和环湖的起伏山峦形成了完美的和谐。”

这些别出匠心的建筑风格与独到的审美观点制造了一幅和谐雅致的建筑之画。尽管我们只能从作者零星的记载中去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建筑画面,但仍感慨当时工匠的巧工与构思之精妙。甚至只是一座花园、一座亭台阁楼也被精心建造,尽量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宋代的工匠的确将艺术、美和想象力糅合成一起,并通过这些建筑物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娱乐

早在12世纪初,开封就有了瓦舍勾栏;南宋迁都到临安,也同样设立了瓦舍。茶肆酒家饭馆,你可以吃点心吃大餐;游乐场所林立,你也可以去欣赏变戏法、傀儡戏、皮影戏、说书等娱乐项目;还可以去学学歌剧、乐器……

街上活动众多,城市奢华的娱乐节目吸引着大量人的围观与跃跃欲试。生活如此多娇,如此丰富多彩。

就是在这样夜夜笙歌,朝朝宴席的生活常态下,北方的战事已起,南方的娱乐生活却照样不误。所谓的“东南暖风,雌了男儿”,最终南宋的下场就是“死于安乐”。当度假般生活演变为一种生活常态;当温床渐渐滋染开去,蛮族的威胁日益迫切,再重建宋国的国威已经很难,于是只得一逃再逃,最终臣服于蛮族的铁蹄之下,也是一种无奈。

三、愁绪漫天、无病呻吟

宋朝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地位很高,社会上重文轻武的局面已经形成,文人墨客,知识精英、能工巧匠者的地位在无形之中被抬高。

能工巧匠者也只是为皇族富贾服务,从事服务业的工作。而文人墨客,知识精英看似有更多的时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对国家的建设提建议。

但是我们从谢和耐先生的记叙中却发现:“从他们的文艺作品可以发现,他们似乎充满了对人生的愁绪,并且被深深的绝望所折磨。时光的流逝、失意、羞辱和离愁是其诗作的常见主题”

在人们对精致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诗意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宋王朝却无法承受人们这种美好但却虚无飘渺的愿望,最后不堪蒙古人一击,一个繁华的都城,一代鼎盛的皇朝就这样灰飞烟灭。

【结论】

本书在于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娱乐生活丰富、文化造诣高超的一个繁华都城,市井居民的生活常态似乎更能重现一个朝代的生活原貌。从谢和耐先生的记叙以及他引用的文献中,我们重温了蒙古入侵之前宋朝临安的日常生活。

就像作者写道的:“中国崩溃的真正原因其实与道德松弛无关,而似乎更像是在其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本质之中。”

事件的结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经济、政治组织结构,文化思想、甚至细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来窥见一个朝代的兴衰。只有思维开阔,视角丰富,才能对历史现象作更准确的定论。

本书史料的引用篇幅过于冗长,虽说对于还原真实史料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读者会觉得过于繁琐。

本书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书中提及到:“四川菜馆做的菜大概是以辣椒著称” 但是实际上辣椒是15世纪哥伦布到美洲后才带回欧洲,并于明代传入中国。因此文中的观点与史实相悖。

读完本书有一种宋王朝就是在百姓们安于享乐的奢靡生活中结束的感觉,这或许是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宋代这个至于文学之巅峰、武装之低谷的朝代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没有忧患意识的民众,没有危机意识的政府,于是如梦一般的美好生活就这样在蒙古人的入侵之后灰飞烟灭。

本书采用的是社会史的研究角度。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材料分析法;搜集及考订史料的方法,即考据法;看完还是有所收益的。愿我们能够以史为鉴,愿中华民族能够越加强大,重现昔日的辉煌。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