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看二战时期的日本人 ——本尼迪特克《菊与刀》读后感

书摘: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1、日本人与众多东方人不同,他们有对于自己的情况毫不掩饰地大书特书的冲动,不仅写向世界扩张的计划,也写他们生活的琐事,他们的坦率常达到令人瞠目的地步。……相比较而言,日本人是喜欢自我暴露的。

笔记:这是作者发现的一个现象,也可以说结论性的话。读日本文学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有时候觉得日本文学太小了,一些微小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且有些作家又时常是带着无法解脱的悲观。

不过记起中国也曾经有过“私小说”一派,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写满了他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过于私人化的想法。不过和日本比起来,这种情况到底还不算多的。中国的文化氛围还是与日本不太一样的。

2、在对待某个具有一整套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固有价值观念、体验以及行为习惯的民族时,我们却侈谈所谓的共同目的;我们未曾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发现和了解他们的习惯和价值观。可能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或许就会发现,某一行动并不一定是恶意的,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样。

笔记:嗯~书中十分赞同的一点,不仅适用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也适用于不同的人之间的相处,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你面前的人经历过什么,太多的交流的无奈,可能也和我们未曾真正深入去了解别人有关。这个时代什么都太快了。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3、日本士兵受到的教育是,死是精神的胜利,像我们美国人那样细心照看病人,同轰炸机上备有救生器材一样,是有损英雄形象的。

4、投降的耻辱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第三章各得其所

5、日本人的礼节决不是空洞的仪式,而意味着施礼者承认对方的权力,受礼者承认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责任。立足于性别、辈分的不同和长子继承权的等级制度,构成了日本家庭生活的基础。

第五章负疚于社会和历史的人

6、日本人所谓的“信义”,就是建立在承认自己与他人即从祖先到同代人都有恩惠关系这一基础上的。

笔记:关于日本人的信义,有很多例子,比如八重和主人的故事(和忠犬八公的故事很像),带有鲜明的日本的报恩、不忘恩的色彩。

第八章洗雪污名

7、杀人者,是杀害别人肉体的人;嘲笑者,则是杀害别人心灵的人。

心灵远比肉体更宝贵。因而,嘲笑是最大的罪恶。

笔记:建立在极其注重名誉的日本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定义不足为过,但是确实嘲笑有时会对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国内其实也屡见不鲜。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8、日本人将耻辱的严重性置于罪恶的严重性之上。

9、在以耻辱为主要强制力的社会中,即使向神职人员(宗教人士)忏悔,坦白罪恶的人也毫无轻松之感。不但如此,反而认为,只要恶行不暴露在社会上,就没有必要自找烦恼,坦白反而是自讨苦吃。因而,在以耻辱为基调的社会文化中,人们从来就没有向神坦白的习惯,只有祈求幸运的仪式,并没有赎罪的仪式。

10、真正的以罪恶为基调的文化,是基于内在的对罪恶的自觉而实行善行,与此相对,真正的以耻辱为基调的文化是由外面的强制力而实行善行。耻是对他人的批评的反应。

笔记:以往看《白夜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其实可以加上这本书,从对日本民族文化角度再去解读,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日本的这种以耻辱为基调的文化是不是有所减弱了?原本就不是以罪恶为基调的文化,当外界环境对道德的要求放松了,那么,犯罪、道德缺失的存在,与以往相比,会不会很不一样?

11、日本人则把耻辱感作为原动力。他们认为,不遵循既定的善行路标,不在各种义务之间寻求平衡,对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不可预见,这就是耻辱。他们说,耻是德的根本。只有懂得耻辱的人,才是能够履行一切善行信条的人。

12、凡不是出于国家主义的动机,而是因留学和业务目的来美国的日本人,当他们生活在这个道德标准不十分严谨的世界时,屡屡痛感到他们过去所受的完善的教育的“破绽”。他们感到他自己的德是无法向外输出的。他们认为改变文化传统不是一般的困难问题。他们认为问题还不止于此,他们有时指出如下事实:日本人打入到美国人生活中非常困难,可是与此相反,他们熟悉的中国人和蒙古人则不感到有多大困难。他们认为,日本人特有的问题是自认为只要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行动,别人一定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微妙的意义。他们是在这种充满自信心的生活方式下培育取来的。当看到外国人对这些礼节根本无视时,日本人感到有些茫然了,他们希望尽量找出合乎西方人生活基准的,与日本情况相同的周到的礼节。因此,当明白了这种情况并不存在时,有的日本人大为震怒,有的日本人感到愕然。

笔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美国环境中的日本人,感受到的失落感,很大程度上来自无法通过与美国社会互动,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就像“镜中我”理论,没有社会的映射,日本人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而在日本环境中,日本人的礼节都能够找到相应的回应,与社会规则是相对应的,也就让其产生被看见、被认可的感受,尤其是日本社会极其注重礼节和等级,这种烙印也就更深刻,其在国外环境中的失落可能就更明显。

13、日本人一旦接受了哪怕只是一点美国式的无拘束和不繁琐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现很难再回到从前日本拘束的生活当中去。他们把以往的生活,有时称之为是一个失去的乐园,有时比喻为一副“枷锁”,有时说它是“牢狱”,有时,则把它比作是一个栽着小树的“小盆景”,只要小树的根载在花盆里,就能充分显示出一个美丽庭院所具有的艺术效果。但是小树一旦被移栽到大地里,就再也不能回到花盆里了,他们自己已经感到再也不能成为日本式庭院的装饰品了,他们再也不能适应那个环境了。他们最深刻地体验了日本人道德观所处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14、像日本人那样以互相之间所承担的义务为生活轴心组织起来的民族,当然不会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做自我牺牲。他们为了完成极其艰巨的义务竭尽全力,但传统的相互义务的约束力却防止他们意识到在以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调的国家很容易产生的那些自我怜悯和独善其身之类的感情。

第十二章孩子的教育

15、由于心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了二元性的烙印,在他们长大成人后,既要为罗曼蒂克的恋爱神魂颠倒,又要一反常态无条件地服从家族的意见;既要追去享乐、贪图安逸,又要不顾死活地主动去完成极端的义务。强调必须慎重的教育,使他们在行动上通常成为懦弱的国民,但是,有时他们又表现出近乎鲁莽的勇敢。他们在根据等级制度要求服从的事情上,态度表现得无比顺从,但是,对于来自上面的管制都很不服从。他们非常有礼貌,但是依然保留着傲慢的态度。他们在军队里服从盲目的训练,但是又不顺从。他们是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但对崭新的生活方式又十分憧憬,如同他们吸收中国的习惯和西方的学问那样。

16、日本人对自己的要求太多。为了避免遭人摒弃,受人诽谤之类的巨大威胁,他们必须放弃好容易才尝到滋味的乐趣。他们在人生的重大事情上,必须抑制住这些冲动。极少数违背这种模式的人就会陷入丧失自尊的危险。尊重自己(自重)的人,不以“善”或“恶”,而以是不是会成为“辜负期望的人”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前进方向。

17、从这种日本式的意义上来说,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智的、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的比喻。

18、他们会用“自己身上的绣”要由自己处理,即“自我负责”这句话来表达对己负责的态度。这一比喻将自己的身体同刀同等对待。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19、父亲是脱离了现实人格的等级制与正确处世态度的象征。

20、日本的伦理是非比即此的伦理。他们妄图依靠战争得到“适合的位置”,结果失败了,现在他们可以抛弃这一方针。这是因为迄今受到的一切训练,将他们造就成为审视度势的人。

21、在日本,社会压力对个人的要求太多了。无论日本人是否愿意主动承受,这些压力都要求他们抵制住感情,抛掉欲望,作为家族、团体或国民的代表面对社会。

总:

本尼迪特克以人类学家的身份,借助大量文献对日本民族进行了丰富的研究,通过她的文字,读者可以对日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在没有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加上如今日本社会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有些日本人的特点对应到现在的日本,已经有所偏移了,这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菊与刀》看二战时期的日本人 ——本尼迪特克《菊与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