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奎吾 《信》: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只是想象中的产物

看过东野奎吾6本书,这是唯一一本非推理小说。

有关人性与社会,关注犯罪者家属在社会中的生存问题。

虽然在我们的社会里,罪犯的家人不至于被影响到小说中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应该也会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父母双亡后相依为命,哥哥武岛刚志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依靠打工来养活自己和弟弟,弟弟武岛直贵是一个优等生,但是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担忧上大学的费用。

刚志在打工的过程中腰部受了伤,失业以后想起当年在搬家公司做的时候去的一个富裕的老太太。

他想着去老太太绪方家里偷点钱,偷完钱以后看见桌上弟弟爱吃的栗子,又回头去拿,没想到却因此被老太太发现了。

因为腰伤发作跑不了,老太太躲进房间里想要报警,刚志冲动之下杀掉了老太太。

刚志被抓以后,直贵就变成孤身一人,不仅生活得不到保障,还因为哥哥是抢劫杀人犯备受歧视。

他的学业受阻,就业受阻,不得不放弃音乐梦想,深爱的恋人也不得不分手,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他是罪犯的弟弟这样一个身份。

从最初的觉得愧疚,到后来慢慢觉得被哥哥所害,最后为了保护妻女而和哥哥断绝关系,直贵的心理一直在变化。

从高墙内寄给直贵一个月一封的信,是刚志对弟弟的所有思念的寄托,也是他唯一的信念。

但是这些信也变成了直贵的噩梦。

对直贵来说,一开始看哥哥的信时的内疚,慢慢就被逃避和害怕所取代。

因为哥哥的信,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是罪犯的弟弟,后来他慢慢地不回信,收到了也不看。

甚至换了新地址也不告诉哥哥,想要躲开哥哥的信。

本来他已经和哥哥失去联系了,一次是因为哥哥问了直贵中学时候的老师梅村要到直贵的新地址,一次是爱慕直贵的普通女孩由实子偷偷代替直贵和刚志通信。

所以长久以来,刚志都一直和直贵保持联系,至少他以为自己和弟弟联系着。

直贵的老领导平野对直贵进行了开导,告诉他罪犯的家属被歧视是正常的,这也是罪犯及其家人需要承受的惩罚之一。

直贵接受了这个理论,不再以受害者自居,决定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工作,新的生活。

直贵和一直守候他的由实子结婚生子,生活似乎变得稳定平静,和刚志也保持着书信往来,刚志在信中也都会提到他们的孩子。

日子一年年过去了,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转机。

直贵的老同事搬到了直贵他们家边上做了邻居,因为一点小事情记恨直贵,把直贵是罪犯家属的事情偷偷宣扬了出去。

最直接的影响是,只要直贵的女儿出现的地方,其他妈妈和孩子就不再出现,所有人都躲避着她们,刚志的恶行对直贵的下一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直贵决定改变生活的模式。

他决定和哥哥断绝联系,给哥哥写了一封绝交信,第一次告诉了哥哥,作为一个罪犯的弟弟所承受的所有歧视和痛苦。

刚志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家人的恶果。

犯罪不只是犯人本身在高墙内失去自由,更重要的是,他的不当行为将他的家人,整个家族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人前永远都抬不起头。

不能好好读书,不能找到正规的工作,不能拥有普通人唾手可得的正常生活。

直贵太想摆脱这个身份所带来的困扰了。

哪怕他心里再怎么清楚,哥哥是为了给他筹集学费才犯傻,哥哥的牢狱之灾严格说来是因为他。

但是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深爱的女儿重蹈他的覆辙,一辈子都无法正常生活。

没有经历过的人,都无法去体会那样的心情,是有多么的矛盾,多么的痛苦。

对哥哥再怎么怨恨,也依然充满着爱和愧疚,可是他不得不做出选择。

最后,直贵去监狱里面给犯人们唱歌,他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见哥哥了。

刚志在台下缩着身子低着头,那瘦小的身影,一定会永远留在直贵的心里。

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是以前从未想过的,一个人犯罪,被惩罚的远远不止罪犯自己。

而和他有关的亲人所承受的一切,也是他的犯罪成本啊。

我们不能要求世人都来接纳和宽容他们,因为人人都是自私的,谁也不希望自己和罪犯的家庭有什么瓜葛。

而生活中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都有得有失,只能是看你愿意用什么样的得去换取什么样的失。

对于直贵来说,他选择的“得”是妻女的平静生活,其代价,也就是他选择的“失”就是和从小相依为命,为他付出一切的哥哥断绝联系。

不管他做的是什么样的决定,不可避免的,直贵都必须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谁让他是罪犯的弟弟呢?

经典摘录:

1.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2.所谓偏见,就是不平等看待,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自私本性。这里的不平等看待,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的态度平衡缺失,而总是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除非不同的立场之间不存在厉害冲突。一般情况下,人都是首先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会力图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量,完全意义上的中立是不可能的,由己及人是必然的思维定势,偏见遂自然而生。

3.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什么时候,向谁都显示出来善良。得到那个,就得不到这个。都是这样的事儿。要选择这个就要舍弃那个,如此反复,这就是人生。

4.犯罪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

5.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罪犯的地方。和犯罪者,特别是犯下抢劫杀人这样恶心犯罪的人,哪怕是间接的关系也不想有。因为稍微有点什么关系,没准也会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事情中去。排斥犯罪者或是与其近似的人,是非常正当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的本能。

6.没准这种想法是一种对自己的宽容。歧视不会没有的,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做。想到原以为是自己一直努力过来的,直贵在心里否定着。自己一直是在放弃,只是在扮演着悲剧中的主人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野奎吾 《信》: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只是想象中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