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四大声腔系统的简单比较(二)

豫西调

豫西调,俗称“靠山吼”,由于早前在豫西、洛阳一带演出而得名。在清光绪年间之前,豫西调的音乐风格与祥符调并无二致,光绪末年发生变化,改唱“下五音”(即主音落在1上,1是豫东调主音5的下方五度音,因此称“下五音”。)

旋律上,大致是5165 4321的旋律线,听起来很苦,单是伴奏旋律就十分悲凉;调式上,1宫为主,唱句与唱句之间落4、7音(亦称寒韵)较多;音区上,中低音区发音(多用真嗓);题材上,擅演悲剧,或历史剧,如《五凤岭》、《程婴救孤》;风格上,深沉厚重,苍凉悲壮。

崔兰田(《春秋配》)、常香玉(《花木兰》)、王善朴(《朝阳沟》)等大师都属于豫西调唱法,通过这些大师的一些剧目可以间接看到,豫西调在身段、唱腔上是偏文雅、考究的,独特的厚重嗓音耐人寻味,人物感情也显得更丰富充沛。

需要注意的是豫西调的传承工作做得不够好,尤其是须生行当现在面临衰落。擅演《程婴救孤》的李树建老师自成李派,算是填补了豫西调须生缺门少派的遗憾,但仍解救不了这一困境。与沙河调相比,豫西调并不缺乏资金,因此,当下豫西调最重要的是壮大学习的队伍,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它。

豫东调

豫东调,(关于豫东调的渊源问题存在争议,暂且不论,后期单独再议)流行于商丘地带,以及鲁西南地区。豫东调深受山东梆子的影响,二者在音乐艺术风格、传统剧目上有一定相似之处。豫东调是豫剧流行最广的一个唱派。

旋律上,旋律线条大致以5627 6765245为主;调式上,5徴调式为主;音区上,高音区行腔(小嗓演唱);题材上,民间有“男好战,女好怨”的说法,生角儿多的是类似于《对花枪》、《收姜维》、《严海斗》的戏,旦角儿多的是类似于《秦雪梅吊孝》、《三上轿》的戏,但也有例外,如马金凤老师的《穆桂英挂帅》和刘忠河老师的《打金枝》,都是豫东调有名的经典剧目;风格上,高亢激昂,爱憎分明,富于感染力。

豫东调各行当均有名家,如唐玉成(红脸),马金凤(花旦),陈英(青衣),刘忠河(须生)等等,有名家做“加持”,豫东调的剧目上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相对于祥符调、沙河调、豫西调,豫东调始终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想这与豫东调重视改革、重视融合有很大关系。豫东调的“适应能力”实在是够强,到了鲁西南,其受欢迎程度本地剧种山东梆子不分伯仲;到了苏北地区,与当地小曲、方言结合,形成江苏梆子(亦称徐州梆子);到了安徽地区,与沙河调结合产生了皖北梆子。个人认为,或许是豫东调这种擅演王侯将相的霸气风格、身段与唱腔并重的表演形式、富于乡音乡情的念白,让人听起来酣畅淋漓,过足了“戏瘾”,因此豫东调始终能够如此受欢迎。

综上,如果用一个词来分别概括豫剧这四个声腔系统的话,我认为是:祥符调-俏丽,沙河调-儒雅,豫西调-沧桑,豫东调-阳刚。它们的音乐艺术风格千秋百态,都有同样夺目璀璨的光芒。但我们应看到,目前为止除了豫东调发展状况较好之外,其他唱派均有不同程度的衰落现象,这是令人较为忧心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豫剧四大声腔系统的简单比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