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好久没有写长文了,今天就来说说读完一本书的感想吧。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虽然这么经典的一本小书,估计很多人还不屑于看:毕竟那么多人都看了,怎么没见有啥变化。不过这也符合了温伯格所提到的“草莓酱法则”——面铺的越广,实质越少。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瞄了一眼封面就走了,觉得理财的事情和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时隔七年,我一口气读完它的时候,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早点读到,或许这几年我的消费观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 首先先来理清三个概念:
财富——财富就是支撑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活多久。
资产——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东西。
负债——能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如果有点抽象,来举个例子吧。
资产包含:
不需自己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即你拥有自己的事业,而非职业);
股票;债券;基金;
产生收入的房地产(注意自住的房子不算此列,因为不能带来收入);
产生利息的借出款;
专利权(音乐、手稿、专利...);
其它任何有价值、可产生收入现金流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流通市场的东西(收藏品、珠宝、黄金、纪念币、普洱茶...) 。
负债包括:任何贷款,车子(买车后开出4S店车子价值就跌25%,以后的损耗全是支出的债务),其它损耗奢侈品。
富人买入资产;
穷人只有支出;
中产阶级购买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2. 正确的消费观。作者说人都是有欲望的,因为贪婪所以要工作,满足物欲,但是物质满足只能是暂时的,胃口会越来越大,所以想要更多。我认为这是对人性的精准阐述。问题是,穷人和富人消费有什么区别?
假设一下,如果你中了1000万奖金,你会做什么?下面是两种思维方式:
200w环游世界,200w买跑车,给老婆买名牌包包名牌衣服,300w买个房子,100w孝敬父母,200w放在银行里吃利息。
想到玩,想到购买奢侈品,想到分掉,这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那具有富人思维的人会怎么考虑呢?
100w孝敬父母,20w拿来给自己和老婆买礼物庆祝一下,剩下的880w一部分用来做低风险的债券和基金投资,买理财产品;一部分用来做高风险的股票投资,再去赚取下一个1000w。
我们花钱的习惯反应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有着不良的消费习惯。
不是二代的话,谁都有穷的时候,这个时候,更要自律,多积攒一些金钱,用于投资,不论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或去购买房产或金融产品,而不是用于消费,十年之后,结果完全是两样。消费的产品在物理上可能早就灭失了,带来的愉悦早已过去,如果投资,这时候可能就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富了。
3. 积极的财富观。一个人的贫穷是观念上的、精神上的。从今天起,把“不能”替换掉,时刻想想“我怎么能做成这个”、“我怎么能做成那个”,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和行动者。对喜欢的东西不要说“我付不起”,而是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它”,并且相信自己一定会买下它。
4. 关注自己的事业。作者提出工作只是解决长期问题的暂时方法,在你拥有自己职业的同时必须关注自己的事业、慢慢发展并最后拥有自己的事业,一旦你的事业资产产生的收入超越了你工资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了。
5. 学会付出。即使富爸爸缺钱,它还是会向教会或他支持的慈善机构捐钱。当你手头“有点紧”或是想得到什么时,首先要想到给予,只有先“予”,你才能在将来取得丰厚的回报,无论金钱,微笑,爱情还是友谊都是如此。
6. 有人说从这本书唯一学到的就是“学习”。是的,学习是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睁开模糊的双眼看清这个世界的唯一机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知识都不是金科玉律可以让你一劳永逸,就像这本书一样,在20年前读也许能够让你成为亿万富翁,十年前读能成为千万富翁,现在读是什么还是什么。因为这些信息大家都知道了。
趁年轻多学习。营销,市场,人际交往,口才和写作。。。这些都是你开创事业所具备的技能,多长点心练本事,给自己投资,回报率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