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产业理解|产业政策制定需听取企业家意见
中国有多年计划经济基础,并在各个产业设立了负责决策的相关研究机构,延续至今成为中国现在产业政策的决策辅助机制。中国的产业政策至今基本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制定产业政策需要听专家的意见。但中国专家主要是科学家、学者,属于理论家,往往离产业较远,容易误用科研替代科技。
科学家常常误把科研当产业
科研指学校的基础研究,强调单项领先,但科研转化为产品需要经历研发(将多项科研成果综合到一个产品上)的过程。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以目标、用户、体验为导向,通过研发变成产品,才能将科研成果的利益带给社会,使科技真正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学者普遍缺乏对研发过程的相关了解,例如曾经在移动通信建设上,缺乏对产业成熟度的充分分析,直接大力推广自主标准TDSCDMA,实际发现距离产业化很远。在真正的产业实践当中,问题相当复杂,还要考量产业中的竞争对手。例如电子产业,全球竞争的焦点是CPU(芯片)和显示(屏幕),中国在这两个方面大量投资并希望实现海外并购,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只关注产业前沿,忽略很多大企业已经重兵布局,格局很难撼动。
全球科研成果转化已进入新阶段,中国需要改变只把世界五百强当标杆的产业习惯,应该更加重视小公司的科技发展情况和科研成果转换思路。中国学者常常混淆科研和研发,误把科研目标当作产业目标。
学者做产业往往只追求结果
中国的产业政策总是又大又全,覆盖全球科技发展各项制高点,目标伟大,但实践难度高,同时也容易吓到其他国家或产业的制定者。中国希望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完备系统,同时还要保证大量出口,这样“只出不进”,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当成假想敌。学者没有置身产业实践,往往只追求获取尖端科技的结果,忽略产业的复杂性,尤其对实现路径、产业协作等缺乏考虑。例如山寨模式,对专利缺乏重视;要求跨国大公司必须在中国设厂甚至分享核心知识才能获得中国市场,不符合自由贸易原则。这两种模式都无法继续延续,在新形势下,要学会“投资先行、企业主导、政府支持”。
产业政策制定需要听取企业家意见
传统的产业政策制定容易出现路径依赖问题,一方面只强调科技,忽视研发和产业;另一方面沿用旧有思路,只关注夺取制高点,而不考虑实现路径和别人的接受度。新时期的产业政策制定,应当多听取置身产业当中的企业家的意见。中国目前一个普遍缺陷是学术界和产业界难以对接,缺乏产业研发环节。企业家要学习如何进行产业研发,参与产业政策的制定,有效提高可执行性。自主创新是目的和结果,但手段需要学习世界最前沿的机制(积木式创新),尤其学习国外小公司主导的产业研发思路,和最先进的科技公司合作,进行全球性、战略性的布局,逐步建立中国在全球科技前沿的影响力。
我是王煜全,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今天是前沿侦察的第310天。
吴军 第190封信丨子女教育(3):兴趣的培养
记者问我,现在中国的孩子,要上课外班,周末排得满满的,在美国也一样吗?
在美国优秀的高中,对于课外活动要远比中国更看重,孩子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做课外活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将来能够热爱生活,另一个是在一些竞技中培养他们的勇气,获得名次,让他们能够有一些在竞争中成功的经验。
很多人关心在美国高中生具有某些特长会不会加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点复杂。美国的大学并不是按照分数录取学生的,因此特长并不能折算成分数加到高中生的成绩单中,但是它们对录取很有帮助。美国顶级的私立大学,除了个别靠平权招进来的学生,其他的绝大多数(占到九成以上)学生都是特长生。
当然,什么算是特长,到达什么水准能够有用,还是有一定标准的,简单地讲,就是在各种竞赛获得州一级的名次,当然能够获得全国和世界的名次更好。至于说钢琴弹到十级,或者画画在哪个杂志社办的比赛中得奖,对录取是没有用的。这些私立名校录取的具体标准,我在《大学之路》中有详细介绍,在这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先要有一个特长,再加上学业不错,而不是像中国那样反过来,以学业为主,特长加分。
要做到州一级前几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些朋友的孩子在体育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些中学生需要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六点以前开始训练,八点钟和大家一起去上课。然后下午放学要继续训练,周末更是要花大部分时间在训练上。因此很多人讲美国孩子的负担一点不比中国学生轻,是有道理的。我在美国的一些同事朋友的孩子,有得过全美滑冰冠军的,有在乐器比赛中进入前三名的,有打球打到专业水准的。相比之下,我在中国的朋友的孩子则不会在课外活动中花那么多精力。
讲到这里,大家会问,美国那么多名校,怎么可能都招收这样的学生呢?美国名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在1000-1500人之间,再扣除一些外国学生和那些靠平权照顾进来的学生,排名前十的大学一年招的学生也就是10000名左右。各个州各种比赛,从与课程相关的(比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到科技的,再到文体的,获奖者一年都有上百名到几百名,加到一起,基本上就填满了名校的空缺。我在之前第160封信中介绍哈佛商学院时讲,“玩”在那样的名校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其实其他大学情况也类似。当然这个“玩”不是指泡酒吧,打游戏,而是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文体活动。
至于我的孩子平时在课外活动中花多少时间,我算了算每天花的时间并不少。我大女儿是打跆拳道的,现在是黑带三段,她每星期要训练三次,等到快升段的时候还要强化训练,早上六点钟就要到场,中午十二点才能回来。此外,她每周还会去医院做4个小时的义工,再加上绘画和学习音乐,以及在学校一些俱乐部的活动,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课外时间就给占用了。
至于这些课外活动的兴趣是怎么找到的?其实是她不断尝试的结果,除了上述活动,她还尝试过其他活动,但是因为不喜欢,我们就没有逼她继续做下去,就放弃掉了。
由于她做的事情是她喜欢的,虽然辛苦,尤其像练习跆拳道这种事情,但是并不痛苦,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贯彻了快乐教育的原则。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她过得还是蛮自在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高中阶段,也从来没有熬过夜,每天晚上大约十点钟就睡觉了。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天赋,即使兄弟姐妹,爱好也会相差很大。我的二女儿也尝试过她姐姐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很多不喜欢,就没有继续,不过她也慢慢找到了两个她喜欢的活动,一个是打高尔夫球,另一个是唱歌剧。我们家其他人都不唱歌,甚至不唱卡拉OK,因此谁也没有想到她有声乐的天赋,仅仅学了一年就能得奖,还到卡内基音乐厅去表演。
因此,孩子的天赋要靠挖掘,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他们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东西。最后谈谈我对学习奥数之类课程的看法。如果单纯是为了训练一下头脑,孩子也不觉得枯燥,不妨试一试。
但是,对绝大多数家长,我建议不要对此抱有什么幻想。坦率地讲,如果没有数学天赋,智商达不到一定水平,不要指望在奥数上能得到什么好成绩。很多家长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句话不错,但是如果先天不足,培养成功的概率是极低的。
一位家长曾经强迫他的孩子参加奥数训练,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完全走错了路。我对他们讲,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90%的孩子都在学习奥数,这种情况下,你指望奥数加分就不可能了,如果只有1%的孩子学习,你的孩子还有希望。这位家长不服气,表示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我问他,你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在班上能否进入前十名(前20%),他坦白地讲,做不到。我说,如果智力水平达不到前5%,那些数学题是做不出来的,纯粹是浪费时间。我在高中时,最好的数学竞赛成绩是北京市第三名,后来能写数学书,拿到小学的奥数题,还有一半不会做呢!
一般孩子的数学能力,比我都不知道差多少,家长指望他们的孩子在这方面能加分,真是耽误了孩子。俞敏洪有一次和我在北京电视台谈教育时讲,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假定自己的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前5%,按照这样的假设培养孩子,岂不知,一个50人的班,总有25名以后的学生。对于中学生,我非常主张让他们在课外多做点事情,培养他们的兴趣,但是千万不要看别的孩子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学,去做。我还是相信,上帝对每个孩子是公平的,在一方面少给了他们一些,在另一方面就会补偿他们。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
如果你是家长,想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好奇心,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出门左转,订阅《给孩子的博物学》,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
哈哈吴军老师也来防不胜防(指打广告)
万维钢 日课171丨意会大师的三个故事
继续说《意会》。前面理论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今天咱们讲三个实战应用的故事。
最近《人民的名义》这个电视剧正在热播。中国可能已经有十年没有反腐剧了,所以这个片引起了热议,我看这两天网上的议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开始分析剧中人物的见识和格局、做事的手法之类。这就使我想起了十多年以前的一个反腐剧,2003年、高群书导演的《权利场》,其中有些细节,也很值得玩味。我记得《权利场》中有个剧情是这样的。专案组开会,案情已经定下来了,最后反贪局长跟在场的手下讲了几句话。他说,我想提醒一下同志们 —— 几年前我们办一个工厂的案子,依法抓了负责人,结果工厂倒闭了,几千工人下岗 —— 所以这次咱们一定要掌握灵活性,办事艺术一点,不能一根筋地就知道抓人。他说完这个话会议就散了。事后,他的一个上级,单独说了他几句。上级说你最后那几句话说的非常不合适。当时大领导在场,像这样有关执法灵活性的话,要说也得大领导说!然后这位上级说了一句话,我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还记得 —— “下层军官没有资格讨论全球战略。”这个剧情的道理是有多高的位置就有多高的灵活度,就应该考虑多大的局面。下层是执行者,应该多讲原则性;上层是决策者,才能讲讲灵活性。那灵活到底是怎么个灵活法,做事要怎么做才艺术呢?好在咱们读书人没有上下级的关系,咱们至少可以看看国外的高官的灵活性。
1.欧盟官员的故事
欧盟竞争委员会理事玛格丽特·韦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以前当过丹麦经济部长,是个纵横政界多年的人物。她的一个著名政绩是领导了2015年欧盟针对Google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开了一个巨额罚单。
韦斯塔格的职责基本上就是一个执法者。什么叫垄断,什么叫不正当竞争,欧盟有明确的法规,你按照法规办事,对违反企业该罚款罚款该关闭关闭,当这个官非常简单,对吗? 不对。韦斯塔格跟麦兹伯格说,欧盟是个官僚系统,它的规则针对的都是“一般情况”,可是你作为官员面对的每一个案子,都是特殊的 —— 如果你不理解每个具体案子会有什么后果、有什么机会,只知道按规则办事,那就非常危险。
比如说,意大利有个钢铁公司,意大利政府给这个钢铁公司提供了一笔资金,使得它对自己下属的一个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产量能够大幅增加。这件事构成了不正当竞争,你拿了政府的钱,这就不是市场经济了。意大利政府随便资助本国的钢铁厂,这对欧洲别的国家的钢铁企业就非常不公平。
好,那么韦斯塔格说,我应该关停意大利这个钢铁公司吗?一方面,现在来自中国的钢铁把欧洲市场冲击得很厉害,很多欧洲钢铁公司已经都干不下去了,意大利钢铁厂这个做法等于是对欧洲其他钢铁公司的二次打击。可是另一方面,如果你真的关了这个公司,一万五千人就得立即失业。这个公司所在的地点,正好是意大利的阿尔巴尼亚移民的聚集地。这些移民如果失业,生活没有着落,他们会怎样?韦斯塔格说她从来都不是只看经济数字,她总是试图真正理解每一个案子背后的局面。韦斯塔格理解阿尔巴尼亚移民,是因为她读过有关阿尔巴尼亚移民的小说!她说小说不一定科学,但是有助于你理解别人的文化。
麦兹伯格说,韦斯塔格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官僚啊。她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这一摊,她能从欧盟政治的全局考虑问题。她能从法规的缝隙之中找到灵活度,她知道做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做什么”,还有“什么时候做”。麦兹伯格没讲意大利那个钢铁公司的结局。我猜处罚肯定是要处罚的,但是处罚的力度和时机,可能就得全凭韦斯塔格的个人判断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和《权利场》电视剧里的剧情,是不是有点相似。所以你看,“灵活性”不仅仅是中国官员的特性,欧盟官员 —— 还是一位女性,还是来自以政治廉洁著称的丹麦 —— 也有这样的能力。下一个故事我们将看到,察言观色,也不是中国人的特性。
2.哈佛讲师的故事
希拉·赫恩(Sheila Heen)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讲师,她自己还有个咨询公司,专门教世界各地的企业高管们谈判技巧,教他们怎么进行“关键对话”。
听赫恩讲课的,大多都是特别有钱和特别有权的人,这些人不会特别在意一位“哈佛讲师”。可是赫恩是个讲课高手,她总能把自己的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这是因为赫恩有两个特长。
第一,赫恩特别善于识别在座的每个学生的地位等级。
如果要到一个公司内部给高管讲课,她会事先拿到一份来听讲的学生名单,她会记住每个人的职位高低。等见到真人,她还能迅速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判断每个人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更重要的是,赫恩特别善于捕捉教室里的情绪变化。
如果气氛比较冷淡,她就讲几个笑话。如果气氛比较紧张,高管们对她有敌意,她就迅速提示双方的共同兴趣所在。有一次,赫恩给某个财富五百强企业的高管讲“反馈”。课讲到一半,一个高管就说,“我很难接受我老婆给我的反馈!她从来不直接告诉我她想要什么,我实在理解不了她。”像这样的问题,对老师是个好机会。老师可以正好拿这个同学做反面教材,给全班同学一个例子,讲一番道理 —— 问题在于,这个同学愿不愿意当这个例子。有的人愿意给你当捧哏,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冒犯。赫恩知道这位高管的地位很高,而且他一说话,其他同学都笑得很愉快,这说明人们喜欢他。赫恩还感到,这个人对别人怎么看他,并没有完全的把握。这样赫恩的策略就是可以用他当例子,但是不能用得太狠。 赫恩就问这位高管,“那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反应的呢?”高管说,“我就跟她说,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你想好了再来找我。”赫恩说,“那就是说,你只能接受表述得特别清晰的反馈吗?”高管说,“是啊。”这个时候,全场都安静了。人们的注意力达到顶点,所有人都知道赫恩接下来马上要说关键的了。
赫恩说,“但是真的有完美表述的反馈吗?”她停顿一下,接着说,“你是不是想告诉她,永远都不要给你反馈啊?”那位高管当场有点惊呆了,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时候其他同学都笑了起来。高管自己也笑了,他说,“如此说来,反馈永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但是赫恩知道,如果继续把焦点放在这位高管身上,他就要尴尬了。赫恩马上把焦点拉到自己身上:“我自己到现在,还是总犯这样的错误!别人给我的反馈不明确,我就很难受……其实听反馈,最关键的还是态度啊,你得表现出对别人的话真感兴趣,别人才愿意给你反馈……”
咱们看看这是不是最理想的课堂效果。用一个身边的真实例子,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把道理讲清楚了,而且还没得罪那个被当做例子的学生。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对所处的环境非常非常敏感,就好像咱们前面讲过的那个爵士乐大师一样。赫恩对麦兹伯格说,我最早讲课的时候,脑子里关注的都是要讲的内容;而现在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已经太熟练了,根本不用想,所以我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反应。而要说到捕捉和左右情绪,最厉害的还得是一位谈判专家。
3.谈判专家的故事
克里斯·沃斯(Chris Voss)是FBI专门负责跟中东恐怖分子谈判的谈判专家。2006年,一个美国女记者在伊拉克被恐怖分子绑架。恐怖分子向全世界播放了一段视频,女记者跪在地上,两边一边一个持枪的蒙面人,中间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本经书讲话。
恐怖分子的条件是西方国家必须释放在中东地区的所有女战俘,否则就会把女记者斩首。美国陷入了人质危机,就赶紧让沃斯想办法跟恐怖分子谈判解决。沃斯分析了视频之后,有一个洞见。沃斯说恐怖分子的目的根本就不是释放女战俘 —— 现在中东到底关着多少女战俘,连美军都搞不清楚,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条件。他说恐怖分子的真实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动作争取中东国家的普通人对他们的支持。 沃斯的谈判方法是捕捉到对手正面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然后鼓励他的正面情绪。那既然恐怖分子是想在中东普通人面前争取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形象,他就要利用这个正面情绪。沃斯马上安排女记者的家人怎么反应。女记者家人最想跟媒体说的是他们有多着急、有多难过、有多愤怒,但是沃斯说,你们千万别说这些。
沃斯最后定下来,其他人都不跟媒体说话,只让女记者的父亲宣读一份声明 —— 这份声明当然是沃斯写的。女记者父亲在声明里只说了一个意思 —— 我女儿不是你们的敌人。我女儿去伊拉克,是为了报道伊拉克人民的苦难。如果你们释放她,她会继续这样的报道。结果这几句话的效果特别好。恐怖分子看了视频,跟女记者说:“你父亲是个可敬的人”。在中东文化中,如果对方说尊敬你的父亲,那你们的关系就没问题了。果然女记者就受到了比较好的对待。恐怖分子公布的第二段视频中,女记者戴上了中东女性戴的头巾。第三段视频中,女记者全身上下都穿上了中东女性的服装。
沃斯一看到第三段视频就知道,恐怖分子肯定是不会杀害女记者了,他们只是想要一个能保全自己面子的方式释放这个女记者。结果过了一个多月,女记者果然被释放了。沃斯能把这件事处理好,就是因为他不但善于捕捉对手的情绪变化,而且对中东文化有极深的理解。
三个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这些高手是怎么做事的。他们不但 有知识、有经验,而且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他们决策的时候能考虑到各种因素,但又不是对什么因素都重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重点。他们的手段可能是多变的,并没有一定之规,更没有标准答案,他们达到了艺术的境界。麦兹伯格把这样水平的人,称为 “鉴赏家” —— 他们在知识中自由穿行,他们做各种判断,简直就是在审美!
丨由此思考
以前我们的刻板印象,可能觉得中国人做事比较灵活,西方人都是直来直去,有的人还特别推崇直来直去。可是从麦兹伯格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直来直去的。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的做事水平只有在做事中提高。
鹿晗经纪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杨思维对于打造明星IP的看法。
杨思维是壹心娱乐创始人,娱乐行业资深从业者。壹心娱乐是一家集艺人经纪、制作发行等多项经纪业务为一体的娱乐公司,也是中国首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经纪公司。
壹心娱乐旗下最有名的明星IP鹿晗,是怎样维护个人品牌的。鹿晗是第一位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的华人90后明星,关于他的微博话题阅读数突破了1100亿,是一个现象级的IP。
那么,壹心娱乐是如何给鹿晗维护个人品牌的呢?杨思维分享了两方面的心得。
一方面是壹心娱乐跟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协作方式。
杨思维说,传统的经纪人是保姆式的,要一个人负责明星所有的业务,既要懂时尚品牌,又要看剧本,还要能对接商业客户,很难兼顾。壹心娱乐采用专业分工式的操作,就是把从明星到建立品牌IP的所有专业职能都分割出来,每一个具体的职能都由不同团队负责,每个团队只负责一个职能,比如创作中心负责判断剧本,对接影视资源。品牌中心的商务部门,负责选择广告代言,做营销配合等等。
另一方面,是区别于传统经纪公司的品牌传播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主动制造内容并输出。以前做宣传很依赖发稿,公司把想宣传的内容写成稿件,发到各个媒体平台,由平台去发布。现在有很多的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超过10万甚至100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平台,但依靠本身内容好,会促进二次传播甚至三次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壹心娱乐会主动选择合作平台,一起讨论要为明星制作什么样的内容,能使传播更有影响力,在内容制作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第二,创造跟明星IP相关的衍生内容。因为明星有时间限制,无法保证每个活动都亲自出席参与,壹心娱乐就联手社交媒体创造了“个人品牌季”的概念。比如为鹿晗打造的“鹿晗生日季”、“鹿晗运动季”以及 “鹿晗愿望季”, 不断创建各种内容、品牌项目以及粉丝互动。仅“鹿晗生日季”一个话题阅读量就超过了27亿。
第三,打通线上线下的平台与品牌合作,扩大影响力。比如鹿晗是肯德基的代言人,最新的音乐作品就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在全国的肯德基店铺内播放。传统的思路会认为,为什么要把音乐免费给商家播放。但现在娱乐经纪公司会认为这是一种合作,商业平台帮明星做更多渠道的传播,明星也为商业平台不断创造新话题和内容。
不过,杨思维也表示,娱乐经纪公司的第一属性是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不是发明产品。娱乐经纪公司树立一个明星IP,基本原则是要帮助明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他的个人魅力,而不是创造一个他原本属性里没有的东西。
同时,树立一个明星IP,不仅仅需要娱乐经纪公司的努力,还需要有明星本人的个人魅力,以及一点运气。跟创造产品最不同的是,娱乐经纪公司的合作对象是人,人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可预估。
这个行业充满了种种变数,但是杨思维认为,这些变数里也蕴含着机会,这是这个行业特别有魅力的地方。说完打造明星IP,再来说说,杨思维对网红经济和明星经济的看法。
她认为,首先,网红经济和明星经济是两种商业逻辑,网红生产内容来卖给大众,更像一个B2C的产品。但明星是行业定价,不直接卖产品,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转化为价值,影响到大众,是B2B的模式。
其次,网红和明星是两种职业。网红成名路径比较短,可以形成规模化经济,但劣势在于生命周期也很短,能做的事也比较单一。虽然他们有非常大的现金流,但本身影响力并不够。但明星却是一个长期的品牌形象,因为明星的影响力来自作品。如果网红能在节目里做一些独特的内容,成长为明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银泰CEO:新零售是-1到0
银泰商业集团CEO陈晓东对新零售的看法。
他认为,现在要做新零售,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0。
过去这些年,大部分零售商场其实是不碰货、也不接客的,这些事情都是由商场里的品牌商来做的,货是厂家的,服务员也是厂家的,百货商场说白了其实是通过拿销售提成、做地产商收租而已。
那今天要做新零售,就得先从这种地产模式,回归到真正的零售模式,也就是从-1到0;然后再从零售过渡到新零售,从0到1。陈晓东说,做好零售,就是要实现“好货不贵”。好货的意思是说,你首先要帮消费者进行初选,之前的百货店很少帮顾客做初选,以后这件事情是要做的。不贵的意思是说,你跟其他的渠道相比较,并不比别人贵。在互联网对所有零售元素重构之后,好货、不贵这两件事会做得更有效率。
此外,陈晓东认为,提高效率只是新零售的一部分,它的进一步的成果,应该是跟客户之间互相可以感知了。消费者的意见,会对商家的下一个决策产生影响,这才是真正的新零售。不是让大家参与,而是让大家决策。
那新零售会具体带来哪些变化呢?
第一,新零售的时候,线上线下一定是同价的。
陈晓东举例说,银泰有一家分店的生活选题里面的产品,上面是没有标签的。你拿着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知道价钱,那个价钱是天猫的价钱,如果天猫调了价,生活选题里面的所有产品也会调价。所以在新零售的场景下,顾客买东西的时候,是不用担心线上线下的价格不一样,所有渠道都是一个价钱,过去那种靠信息不对称获得的额外的利益完全没有了。
第二,新零售也会改变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组织当中,现在是CEO做决定,团队做执行,今后一定会反过来,一线员工驱动机构往前发展,高层起到一个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作用。现在组织中有很多的边界,很多的流程,并没有能够很顺畅。未来的组织性会越来越弱化,越来越强化个体的动能。
第三,新零售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现在的零售1.0时代,能拍脑门,能做逻辑分析的人很重要。比如说招商招哪些品牌,怎么给顾客选产品,这个很重要。2.0时代,是数据辅助,人脑决策,不是光历史的数据,还有预测的数据。3.0是数据决策,人脑纠错。到4.0就是机器自学习的时代。但是到那时候,跟艺术相关的一些决策,不太容易被AI替代。所以各个时期人才一直都很重要,但需要的类型不一样,新零售时期最需要的是有艺术感的人才。
最后,陈晓东提醒大家,新零售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但怎么干?不是瞎干、胡干。不能被一些表象的东西干扰,要找出最本质的东西。本质的东西就是要先想清楚,谁是顾客。顾客包括买我东西的人,也包括给我东西卖的人,还有帮我卖东西的人,也就是零售价值链上这三类人都是顾客,都要照顾好。做新零售就是要想清楚,怎样给这些人带来价值。
万万没想到:内容创业不靠风口
万合天宜创始人兼CEO范钧的内容创业经验和心得。
首先,范钧说,《万万没想到》这部剧之所以能出现,还能红遍大江南北,其实是基于创始团队的三个判断。
一个是对智能手机会普及这个大方向的判断。
因为当时用苹果手机的人已经开始增多,WiFi也比较便利,所以他们认为,将来的网络市场中短视频会是一个大方向,于是他们就把视频做得非常短。与此同时,还安排了非常密集的信息量,别人可能是10分钟一个桥段,《万万没想到》可能一分钟就一个,为了让如此密集的桥段每一个都“万万没想到”,三季的网剧,越往后创作难度越大。
第二个判断是:做内容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如果只是单纯地承担制作的职能,就没有版权,没有IP的权力,那就只是一个苦哈哈的影视民工。
而《万万没想到》打造出的王大锤,至今还是一个独立的IP。
第三点是融合。
《万万没想到》融合了很多二次元的文化元素,比如剧中人物都简单,比较容易被标签化,风格也很无厘头,人物都一本正经地胡说和调侃。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五毛钱特效也是这么来的。
其次,范钧分享了他对内容创业的看法。很多人都在讨论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可范钧认为:与其赌风口,不如在风口形成之前我们先进去摸索,因为最终会成什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
比如,在范钧看来,直播真正的风口还没起来,但是直播的发展路径跟视频网站的发展路径差不多,会从亚文化慢慢升级到主流文化,所以,万合就在直播领域做了自己的探索。他们的直播栏目叫“女拳主义”,拳是拳击的拳。以往大家对主播的概念就是卖颜值,但是“女拳主义”的直播,是把高颜值的网红女主播拉过来,从零基础开始做拳击培训,直播最终呈现的是两位美女主播的对垒。这样一来,你看到的就不是两个美女,而是两个有血有肉的人,她们也会流汗、流泪甚至流血,也会靠自己的努力战胜对方甚至战胜自己,这就成了一场励志而且有价值的直播,所以很受欢迎。
再比如,在短视频方面,范钧说,很多短视频都是叫好不叫座,其实问题就在于真正的内容价值和内容影响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如果想不烧投资人的钱,那就要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所以万合天宜在今年年初成立了短视频事业部,就是为了探索出一个有价值的商业模式。
最后,范钧跟大家分享了三点做内容的心法:
第一是要有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
赶工的项目效果基本都不会好,就是因为内容还需要打磨,准备也不完备。就拿做影视剧来说,明星就给你两天时间,可是下雨了怎么办?各种突发情况是经常的。所以团队一定要对整个大局有把控能力,对每个细节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扎扎实实的去做,也许回报周期会很长,一定要有耐心,好的内容是会有回报的。
第二是要做微创新。
微创新的意思就是说,做内容可能有几十个维度,比如故事结构、人物设定等等,在创新的时候,要确保只在一个维度或者非常少数的几个维度上做创新,其他维度还是要稳扎稳打。因为大幅度创新伴随的往往是高风险,几百万一集的制作成本如果做砸了是一件很痛心疾首的事。微创新,既能做到市场的差异化,又能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把作品拿到市场上之后,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不断迭代,找到越来越对的路。激烈的创新可以从短视频等小体量内容产品开始,投入小,风险可控。
第三是要想有转化率,就要影响一个垂直人群,不要贪全求大。
做电商的话,最重要的就是锁定一个精准的人群,然后提供给他们符合需求的产品,这样转化率就会高,做泛娱乐也一样,你不知道谁会买,转化率就上不去。
痛点:挖掘小数据捕捉用户需求(免费的东西真是水分足)
新书《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这本书里说,在大数据时代,挖掘小数据也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作者是品牌营销专家马丁·林斯特龙,曾是迪士尼、百事可乐、雀巢等著名企业的品牌顾问。
马丁认为,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数据不会激发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创意通常来自把一两个不相融的物体结合起来。但是,大数据库过于狭隘,无法促成对比分析,很难带来突破性的结论。
第二个问题是,大数据重分析,轻情感,数据很难捕捉我们最看重的情感品质,比如友好、可爱。
所以虽然大数据能够帮助品牌做决策,但却没办法让人们喜欢你的品牌,也就是没办法提升品牌的受欢迎度。而且,技术的出现让我们拥有了两种人格,网络的和现实的。这两种人格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当人们按照生活中的习惯行动的时候,来自网络的大数据分析通常不会很准确。
基于这两个思考,马丁·林斯特龙就提出,在大数据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真实生活场景进行观察和分析,也就是寻找小数据,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用户最真实的需求。
挖掘小数据,就是从手势、习惯、装饰、密码等等生活细节中,发现人们的欲望和需要。只有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是痛点,才能掌握无限的商机。
换句话说,大数据与小数据的结合,才是21世纪实现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书中举例说,作者曾经受到委托,在沙特阿拉伯设计一个购物中心。他像往常那样在当地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沙特墙上的涂鸦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水。他还发现,沙特的儿童书里面很少有和沙漠有关的内容,而是以绿洲、溪水为主。而沙特孩子五分之四的玩具是消防车、救护车和警务车,这个比例在全球来说非常高。
马丁在咨询了心理学家以后,觉得这些现象都来自于沙特人对火的强烈恐惧,尤其是女性。所以在设计商场的时候,马丁和设计团队设计了几条大水渠穿过商场,还增加了鸟叫声,将商场变成了充满水形象的世界。这个设计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就是因为契合了大家的心理需求。
那么,到底该如何挖掘小数据、捕捉需求呢?书里介绍了7个步骤。
第一,搜集资料。
想了解某一地区人们的习惯,当地的调研必不可少。可以找几类人获得信息。一个是文化观察者,比如初到此地的新人,问他们的印象。或者当地最基层的人,比如理发师、酒保、邮递员,他们不光会告诉你事情的详情,还会告诉你他们亲朋好友的情况。我们要尽可能从更多的信源中,获得不同的观点。
第二,寻找线索。
人有两个自我,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真实的自我,而需求往往就是存在两者的差异之间。
不是三个么?本我自我超我?
调查的时候,理想的自我可以从客厅、背包等显露在外面的地方来看,而真实的自我可以从比较隐私的地方去找,比如冰箱、衣橱等等。
第三,连接线索。
问问自己:线索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这些线索偏向某个方向吗?如果最初有假设,打算开始验证吗?
第四,关联。
寻找顾客行为上的转变,作者称为切入点,从中可以看到一些隐藏的信息。可以表现切入点的事件包括,结交新朋友、得到或失去伴侣、送孩子上大学,以及所有人生中的里程碑或者职业转换。
第五,因果关系。
这一步要开始小数据挖掘了,找出因果关系,想想顾客的感情由什么激发?他们需要什么?要站在顾客的角度看问题。
第六,补偿。
验证完因果关系,就该提取欲望了。要思考,人们还有什么欲望没被满足?满足欲望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第七,观念。
想想已经发现的欲望,要用什么创意才能满足。作者提醒,创意不太可能在压力下产生,往往是不经意间到来,所以要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