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美]Roger R.Hock
0/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会(APA, the American Psycological Association)的准则:
- 知情同意
- 随时都可以自由退出实验
- 询问执行任务的情况并保护被试不受到伤害
- 保密
- 在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中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 Roger Wolcott Sperry + Michael Gazzaniga:割裂脑研究(切除胼胝体-治疗癫痫)
- 语言中心在左半球,必须让左半球看到物体,才能说出这个物体,而仅右半球看到是无法说出来的,但右半球能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理解语言。
- 大脑左半球“擅长”于语言、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
- Gazzaniga:正常人左右半球的联系也不完全充分。比如形成某种情绪的信息,没有以语言的方式存储起来,大脑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结果就可能是你感到伤心,却说不清原因。
- Hommet + Billard:切断胼胝体难以把大脑分成两半,可能存在皮下层联系。
- Jarre Levy:大脑作为一个单一、整合的结构运行,虽然两半球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的功能必须整合而不是相互分离。
- Schiffer:多重人格障碍可能是隐藏在大脑右半球的人格的外在表现。(右半球比左半球功能更独立,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一个人的意识。)
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 Mark Rosenzweig + Edward Bennelt + Marian Diamond
- 皮层是大脑对经验做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经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但大脑其他部分变化很小。
- 丰富的经历和刺激能刺激大脑发育。
- 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个丰富环境中的时候,它的大脑发展也能获得提高。
- Post:婴儿期消极的环境因素引发的大脑的不正常发展将导致这个人在以后但生活中出现心理障碍但可能性大增。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 Bouchard + Lykken:同卵双胞胎
- 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的统治。
- 遗传占有很大的影响,且遗传基因影响环境经历的选择。(“有效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自动选择的结果,且这种选择为基因的恒定压力所引导。”)
4/小心视崖!
- Eleanor Gilbson + Richard Walk:the visual cliff
- 婴儿已经有了知觉深度能力,大多数动物出生就具有这种功能。(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
- 但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事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且遇到危险后通过经验习得的。
知觉和意识
5/所见即所学
- Turnbull
- 自然观察法
- 感觉是通过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知觉是我们处理大量感觉信息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对需要注意的感觉进行筛选;将感觉组织成可识别对模式或形状;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以对世界做出解释和判断)。
- 使用得最频繁的知觉策略:“图形-背景策略”。
- “知觉恒常性”:知道物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 “大小恒常性”:能知觉出熟悉物体的真实大小,是习得的。
6/REM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
- Eugene Aserinsky
- “REM反弹”:剥夺做梦,被试做梦的数量和REM时间都有所增加,以补偿被剥夺的梦。
- 使用酒精制品或某些药物会抑制睡眠使人保持在NREM睡眠。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特别是嗜酒成瘾的人,这种反弹可能会导致幻觉出现。
7/梦,并不浪漫
- Hobson + MaCarley
-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潜意识中表达的那些在清醒状态下无法实现的愿望,因此,通过梦可以洞悉那些人在清醒时无法表现对潜意识内容。
-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有些愿望在意识状态下是不可接受的,且倘若它们在梦里被直白地表达出来,可能会干扰睡眠并引发焦虑,因此梦中所包含的真实渴望常常被加以掩饰。
- 梦是在REM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在REM阶段,大脑变得活跃起来并自动产生一些信息,然后大脑将这些信息与已储存的记忆相比较,以便把它们综合刀各种形式的梦境中去。)这是一种自我的内部激活,当它到达了脑的更高级的认知结构,人就试图从中寻找意义。大脑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来与脑干激活所产生的信息资料相匹配。
-
我们会忘记梦,是因为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将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
8/催眠
- Nicholas Spanos
- 所谓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围之内。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
- “受催眠影响的行为”是一种由较高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一种改变了的独特意识状态。
- 大多数行为科学家认为,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被催眠,并且在催眠状态下,被试不会做出它们认为是反社会的行为,也不可能表现出超人的力量。
学习和条件反射
9/条件反射
- Ivan Petrovich Pavlov
-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浦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 中性刺激-条件刺激,同时产生条件反射。反射行为不受意识所控制。
10/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 watson + Reyner
-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的环境和情景刺激而产生的。
- 华生: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 学习心理学:人们经历着学习与消退,建立与解除条件反射的过程。
- Kendler + Karkowaski + Prescott:恐怖症虽然可以通过个体的环境经验形成,家庭的作用比环境方面的影响要大得多。
11/迷信行为
- Skinner:“行为主义之父”,“彻底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箱”
- 所有的行为,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可以由它产生的环境后果来解释。(斯金纳认为所有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行为对,包括公众的或外部的行为,以及个人的或内部的行为。他承认对这些行为人们都有自己对主管经验,但他不把内部时间,比如思想和情绪,看成是产生行为的原因,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环境与行为的混合体来解释。)
-
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称为“强化”和“惩罚”。
- 对人类来说,偶然的强化通常需要过很长时间才会发生,所以迷信行为常常持续一生。
- 人类所有活动都以相同的方式产生和保持,只不过对于人类而言识别行为以及结果不太容易。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如认知心理学家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由高度进化的意识或智力所致,这只是由于心理学家没能准确引发这一行为,并给予使之维持的强化物。
12/攻击行为
- 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奠基人,“波比娃娃”研究
- 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对相互作用之中。除了直接对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
智力、认知和记忆
13/自我实现预言
- Robert Rosenthal
- “汉斯的马”
- “实验者期望效应”
- 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
- “皮革马翁效应”,“人际期望”理论
14/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 Solomon asch:“热情-冷酷”研究
- 探讨个体是如何组织并梳理各种特征以形成整体印象的。
- 某些性格特征扮演着核心特征的角色,而其他性格特征则属于边缘特征。
-
在个体但思维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 “图式”:知识的一个基本单元,人对客观世界信息急性组织的方式,由过去经验发展而来,为人们对以后的经历做出判断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并影响着人对他人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
15/心中的地图
- Edward C.Tolman:“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奠基者,“潜伏学习”实验,“空间定向”实验
- “心理表征” = “认知地图”
- 探究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
- 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当由过分强烈的动机或受到过多挫折时更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 Lynch:5种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道路,边界,交汇点,街区,界标。
16/感谢记忆
- Elizabeth Loftus
- 回忆并不是准确的再现,而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重构式记忆是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回忆某种经历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记忆会调整和改变的。
- 在司法程序中,提问中措辞的细微差别都可能改变一个人对事件的记忆。提问中一些错误的假定前提会使目击者在重建对某事件的记忆时把未曾出现在事件中的物体包括进来。
人的发展
17/爱的发现
- Harry Harlow
- 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们更强烈。
- 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是哺乳能力。
18/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 Jean Piaget
- 标准化测验—让回答对提问产生影响
-
当认知发展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能力。(只有达到特定的发展水平,某种学习才能导致某种行为。)
19/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 Robert Zajonc
- 智能下降与出生顺序、家庭规模有关。
- “平均智力环境水平”。
- 资源稀缺理论(resource-dilution theory)
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 Ranger + Robin
-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此处的控制力指所拥有的,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事件的能力。)
- 对于一个被迫放弃控制力与自我决策权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得越发积极。
情绪和动机
21/性动机
- Masters + Johnson
- “人类性反应周期”: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男性不应期)-消退期。
- Helen Singer Kaplan:欲望-血管充血(生殖器的饥渴状态)-肌肉收缩(性高潮)。
22/我能读懂你的脸
- Paul Ekman
- 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人在出生时这些情绪就已经在生物学意义上形成了。
- “表情的反馈理论”(facial feedback theory):人的面部表情实际上又把所有的表情信息反馈到大脑,以帮助人解释正在经历的情绪体验。
23/生活、变化和应激
- Thomas Holmes + Richard Rahe
-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 Cohen:“应激知觉量表”(the Preseived Stress Scale)
24/认知失调
- Leon Festinger: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 认知失调: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不协调的心理过程。
-
当行为和态度发生矛盾时,为了与行为保持一致,态度将会有所改变。
人格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 Rotter:I-E量表
- 人格:相对稳定的、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一致性的品质。
- 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者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这种人持有外控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具有一种内控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控制点是一种在各种情境中一贯发挥作用的可界定的个体特征。
- 个体所有的具体学习经历使其对强化是内控还是外控形成了一种总体预期。
- 个体的内外控维度使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情境时采取不同的行动。
- 内、外控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 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较具有外控倾向的个体更可能会: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特定情境或类似情境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更主动地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更加看中成就和内在技能;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26/你的品德如何?
-
Kohlberg
- 科尔伯格的理论只适用于到的判断,而情境力量或许有时会改变到的行为的事实。
27/和心脏赛跑
- Meyer Friedman + Rey Rosenman:A型人格
- 人格特质使我们能够较稳定地预测出某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
- 某些特殊行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几率。
28/个人与集体
- Harry Triandis:个人-集体主义模型
- 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
-
个人主义文化的特征:拥有边疆国界,大量的外来移民,社会和地理上的迅速变迁。
- 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也对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 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
-
“必须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作是一种多维的结构。每一维度的性质和特点主义取决于其所属团体的现状、情境线索以及所研究的具体行为。”
- Tafarodi + Swann:“文化互补假说”(cultural trade-off hypothesis):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而言,他们更喜欢自己,却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个体主义文化的成员而言,尽管他们对自己比较苛刻,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心理病理学
29/这儿,谁是疯子
- David Rosenhan
- 判定异常行为的标准:行为古怪,行为持续存在,社会偏差,主管痛苦,心理障碍,对功能的影响。
- 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医务人员倾向于忽略病人的环境压力,只注重与精神病特质相关的行为。
- 标志障碍:当一个病人被贴上“精神分裂症”的标签,精神分裂症就成为他的核心特征或人格特质。从标签被贴上的那一瞬间,医务人员也就明白,他们理解病人的所有行为起源都来自于标签。
30/你再次获得防御
- Anna Freud
- 弗洛伊德“防御机制”概念:自我用以抵抗自我产生焦虑,避免被禁止的冲动进入意识,从而保护自己的机制。
- 弗洛伊德假设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一般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观是动态的,即自我不断地试图用超我的道德去平衡本我的需要和欲望,以此来决定你的行为。大多数的人不存在反社会或越轨行为,这是因为在三个人格部分之间有这个检查和平衡系统。但是如果这个系统出故障,即不被接受的本我欲望挤进你的意识并开始击败你的自我,你将经历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被称为焦虑的情况,虽然你感到焦虑和害怕,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产生焦虑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进入意识。
- 10种防御机制-5种原始防御机制——压抑(repression)、退行(regression)、投射(projection)、反向作用(reaction fromation)和升华作用(sublimation)。
- 压抑:把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
- 退行: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中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
- 投射:把无意识中的欲望看成是别人的行为,把焦虑外化,进而减少焦虑。
- 反向:表现出与本我真实欲望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被夸大甚至是强迫的。
-
升华:人们找到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软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能量。所有称之为文明的现象可能都是通过升华现象而来的。
31/习得性抑郁
- Martin Seligman
- 行为至少部分由一种信念所决定,即相信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这种后果是与行为相对应的。
- 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得太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况时,他便产生了习得性抑郁。
32/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 John B.Calhoun:行为病理学
- Evans:拥挤会对解决问题能力、生理指标产生影响。随着人口密度增加,会感到时间越过越慢。
- Freedman + Heshka + levy:在人口密度和社会病理行为之间没有任何显著相关。
- Torrey + Yolken:在高密度都市环境下成长的人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较高。(不是邻里之间环境密度增加,而是家庭中居住密度增加。)
- Price:伴随驯养过程产生的动物行为的改变。反应阀限水平的提高。
- Paydarfar:当人口密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人口反馈效应”(population feedback effect)的存在可降低生育率。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33/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 Mary Lee Smith + Gene Glass
- 格拉斯的元分析统计技术:将许多个别研究对结果整合起来进行更大的统计分析,使数据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有意义的整体。
- 心理治疗是有效的。
- 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行为矫正法(behavior modification),内爆疗法(implosion)。
- 非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apy),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ies),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ies)。
-
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所产生的疗效差异是可以忽略的。(但对恐惧症行为疗法比非行为疗法有效得多。)
- 研究者和治疗师所掌握的有关心理治疗效果的知识和信息还太少。在选择心理师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考虑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而是对心理治疗的期望,以及心理治疗师的特点。
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 Joseph Wolpe
-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恐惧症(单纯性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惊恐障碍和强迫症。
- 精神分析学派:恐惧症使无意识心理冲入的结果,这种冲突起源于童年时对精神创伤。恐怖症可能是个体不愿意面对对某些深层恐惧和愤怒的替代品,是压抑的结果。
- 行为主义:恐惧症的原因是经典条件反射。
- 交互抑制:两种反应彼此抑制,在既定时刻,只有一种反应可以存在。(“如果一个反应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呈现时能抑制焦虑的产生……存在与刺激和焦虑之间的联结将被消弱。”)
- 恐怖症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不直接与恐怖情景接触对减少病人对情景的敏感性是有必要的。
-
系统脱敏法
35/投射出真正的你
-
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the inkblot test)/“图形解释测验”(form interpretation test),主题统觉测验(TA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36/编个故事吧!
- Henry A.Murray
- 主题统觉测验:把注意的焦点全部集中在被试解释的内容方面,然后这些内容将被分析,以揭示隐藏在被试无意识中的冲突。
- TAT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分数一致.
社会心理学
37/言行不一
- Richard LaPiere
- Fishbein + Ajzen:言行不一的原因:头脑中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态度,哪种态度将对行为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取决于特定的情境;在某种情境下,工作或友谊依赖于某一特定的行为;社会压力或个人为了避免难堪。
- Taylor + Peplau + Sears:使态度和行为一致的因素:态度的强度,态度的稳定性,行为与态度的相关,态度的显著性,情景的压力。
38/从众的力量
- Solomon Asch:“视知觉研究”
- 团体压力能有力影响从众行为。
- 决定从众效应对行为影响的因素:社会支持(一个同盟者就能抵抗从众效应);团体的吸引力和成员的归属感(个体对团体的归属感越强,越容易顺应团体的态度与行为);团体规模。
39/你会伸出援手吗
- John Darley + Bibb Latané:旁观者干预行为(未干预行为)
- “责任扩散”现象
-
“预测性焦虑”现象:害怕难堪或被嘲笑。
40/无条件服从?
- Stanley Milgram
- 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倾性,即使这个命令违背他们自己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在某些情况下,服从倾向是如此强烈而根深蒂固,它抵消了个人的道德、伦理,甚至是同情。
- Kagel:“欺骗实际上视谱片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确立自我空间和人际关系的手段。……人们常用欺骗来协调一致、维持自尊、保护隐私和重新调整不平衡的力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