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出生的李彦宏,即将走完他的“不惑之年”。
前几天,李彦宏在乌镇大会上高呼——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然后用无人车的精彩亮相以及百度大脑的漂亮入选宣告了下一站——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笔者突然觉得,经历了很多,想通了很多,百度终于也要迎来自己的“不惑之年”了。2010年谷歌撤离大陆也许是百度进入“而立之年”的标志性节点,百度从此确立了搜索引擎市场绝对王者的地位,也随之进入事业小成却惶惑难安的境地。
从“而立”到“不惑”,2016年为百度划出了一条分水岭。
经得住多大的诋毁,就受得起多大的荣誉。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百度的真实写照。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这几年,从没有一个中国公司像百度一样,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又不断遭受着成吨的“口诛笔伐”。
但坦白讲,2016年之前的这几年,百度其实并没有遭受太大的危机,所有的“危机”都停留在百度的“肉”上——也即业绩疲弱。口水虽多,却未免寡淡,最尖锐的批评也不过是——百度已经掉出了BAT。
从财报和股价的角度讲,这是不争的事实,百度确实掉队了。最近BAT陆续公布了各自的三季度财报,百度182.53亿元的总营收与阿里的342.92亿元、腾讯的403.88亿元差距甚远。而截止11月18日,阿里市值高达2269.54亿美元,腾讯市值18328.05亿美元,百度市值则只有570.25亿美元,与AT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不过,只是以财报和股价来判断百度到底行不行并不多么科学,无论是从体量、规模、盈利能力、影响力等各个角度来看,百度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依然都是首屈一指的。
而2016年百度遭受的第一重“生死危机”,则穿肉露骨,深入到了百度的公信力和价值观。从血友吧到魏则西,从虚假广告到内部贪腐,被放在白炽灯和“放大镜”下的百度彻底激怒了公众,百度是“恶”的,百度的“恶”是最大的“恶”,舆论和质疑像潮水一样将百度十几年来构建的精神堡垒瞬间推倒。
吊诡的是,一向自恃爱国的众多网民开始强烈怀念起了远在重洋外的Google,Google似乎也有些蠢蠢欲动起来,多次传出要重回中国市场。事实上,百度与Google的对比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当Google的阿尔法狗遇上了百度左冲右突的外卖,这种对比抵达了讽刺的极致——百度真的是科技公司吗?百度为何如此不务正业?(人们选择性地无视了百度在科技方面的持续投入)这种忧虑不仅事关百度的血脉和基因,甚至一度蔓延到了国人对中国整个商业业态和创新环境的惶惑。
不过,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百度血、骨、肉的解构和崩塌也许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小到个体,大到宏观经济,惯性永远都是最可怕的事物之一。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偏离航道甚至自我革命都太难了,未知的恐惧会轻易吞噬内生的那一点点动力。
百度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改变同样令人瞩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明远等人的“腕骨”出局,多少有点与惶惑的“而立之年”告别的仪式感。不再跟随,不再迷茫,回归科技本身,all in 下一个趋势,这可能是百度目前最好的出路。
当然,这会是一条正确的或者说好走的路吗?
换个角度多说几句吧。正所谓,顶级公司造势,中等公司乘势,尾部公司追势。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李彦宏这句话也许只是讲出了一部分事实,作为创始人为下一站振臂高呼也是容易理解的。
事实上,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从1956年出现至今已有60年的漫长发展历程,虽然国外Google、微软等巨头都在发力布局,但这个概念被国人熟知也不过是这一两年的事情,距离完全商业化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之于百度同样如此。虽然,在资本层面百度在9月份成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以及AR、VR等下一代科技创新项目的百度风投,在科研层面先后建立了大数据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和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产品和应用层面打造了无人车、度秘并且借助“百度大脑”开始尝试应用于医疗、金融等行业,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在短时间内为百度带来正向回报,反而需要百度持续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投入。
而对于近些年来略显“急功近利”的李彦宏来说,真的能为人工智能预留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并等待它开花结果吗?
多年以后,最终得益的会是百度吗?还是心存善念吧,至少,正走在“不惑之年”路上的百度,还有一个“知天命”的机会。
———分割线————
晓枫说,游走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新浪创事记、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艾瑞、品途等专栏作者,联系请加个人微信angao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