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娜
华为“进军”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10 月 22 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高峰论坛上明确表示,华为要造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智能汽车核心传感器,这是华为打造 MDC 智能驾驶平台构建的四个生态中的一部分。
除此以外,徐直军提到,华为还要打造 CDC 智能座舱平台、VDC 智能电动平台,最后则是发挥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所长,打造智能网联解决方案,构建车载通信技术完成车相关的连接。 这也等于华为宣布在“不造车”的前提下,要深入到未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的深水区。
“不造车”的华为可能比“造车”的华为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来得更生猛。
徐直军演讲核心信息点
把车连接起来,把车与路连接起来,把车与车连接起来,同时通过华为的云的连接平台云服务,最终实现对所有连接。
为什么激光雷达对自动驾驶汽车至关重要
眼下,大多数自动驾驶汽车都会搭载三类传感器: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不过每个类型的传感器都有自己的“长矛”和“软肋”。
举例来说,摄像头能捕捉高清晰度的彩色照片,但它没有测距能力,在测量远距离物体的速度上也稍差。
雷达测距和测速能力都不错,最近几年其成本也在不断走低,但是由于它使用的是无线电波,因此在远距离情况下雷达细节不足。”激光雷达则兼顾了上述两款传感器的优势。激光雷达测距能力非常强悍,有些激光雷达也有测速能力。
同时,其分辨率也比雷达要高,这就意味着它能侦测到更小的物体,并且分辨出这些物体是行人、摩托车或是垃圾堆。同时,与摄像头相比,激光雷达在任何光线条件下的效果都很好。
当然,激光雷达也不是完美的,它最大的槽点就是昂贵的价格。Velodyne 64 线激光雷达价格高达 7.5 万美元,价格最便宜的 Velodyne 产品也得 7999 美元。如何将激光雷达变成落地、成熟的产品,减少成本,是当下激光雷达传感器技术的竞争重点。
多年来,华为在无线射频技术上有了深厚的技术沉淀和积累,此次布局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也是相似技术的应用延伸。
此前,包括 Waymo、苹果在内的多家科技巨头在涉足自动驾驶领域时,都选择了自研关键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此次华为的涉足,可能更侧重于实现传感器系统的规模化。
徐直军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参加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我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华为公司如何聚焦 ICT 技术,使能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我在 4 月 17 号上海汽车展上讲过,随着汽车与信息通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远远超过两个行业本身。智能网联汽车将对人类社会、对汽车产业、对人的出行带来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五点:
第一,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持续价值创造的平台。传统手机走向智能手机之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整个产业界持续创造价值的平台。我们欣喜的看到,一旦汽车从传统汽车走向智能网联汽车之后,也将成为整个汽车生命周期内,为产业界持续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持续提升体验的平台。
第二,未来整个社会应该是拥有车与出行服务相结合。
第三,有车的人都知道,我们最讨厌的,就是车内的娱乐系统几十年不变。我认为汽车领域的智能座舱也好,其他系统也好,应该跟我们现在蓬勃发展的智能终端的产业链、生态有机地融合起来。也就是把手机的体验带到车上,把手机的硬件生态与应用生态带入到智能座舱里面。
第四,传统的汽车是基于E/E架构,也就是总线+分散控制的架构,我们认为要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应该是一种分布式网络+域控制器的架构。
第五,连接起来以后,车就不再是孤立的一个个机械物体,而是一类网络终端了,自然而然就面临网络安全的问题、面临信息安全的问题。所以,车的安全观念要从传统安全要走向可信。
注意到 ICT 行业和汽车的融合趋势,华为公司在过去的四到五年里,一直在探索,怎么发挥我们在 ICT 行业的技术积累优势,以促进传统汽车产业走向智能网联汽车。
经过几年探索之后,我们清晰了自己的战略选择:华为不造车,聚焦 ICT 技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为了执行这个战略,5 月 29 号华为公司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来执行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规划了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解决方案,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最传统的智能网联,怎么把车与云、车与车、车与物、车与周边连起来。第二是智能驾驶。
第三是智能座舱。第四是智能电动。第五是我们提供一系列帮助车企研发创新及支持出行服务的云服务。主要是在这五个方向帮助车企造好车。
首先,从传统车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进行架构的改变。传统的E/E架构是总线加分散控制的架构,一个车上几百个控制器,但是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应该充分融合 ICT 技术几十年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与积累,把车做成分布式以太网络+三个域控制器的架构,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持续为消费者提升体验。
这样,在汽车的生命周期里面,持续创造价值就可以通过软件升级,也可以通过硬件替换来实现。大家很清楚,遵循摩尔定律,电子行业技术是快速进步,成本也是迅速降低的。
在此我分享在具体的几个方向上华为的做法:
第一个方向,我们想打造一个 MDC 智能驾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建立广泛生态,最终通过开放合作,促进整个汽车产业走向智能化。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 AI 能力与云的能力,打造以华为昇腾芯片为基础的、加上智能驾驶操作系统以及自动驾驶云服务的 MDC 智能驾驶平台。
通过智能驾驶平台再开放 API,跟广大的部件提供商、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三个生态:
其一是传感器生态,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等,让这些传感器方便与 MDC 连接在一起。
作为选择之一,华为也会利用自己的 5G 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我们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
其二是智能驾驶应用生态,我们希望打造基于 MDC 的算法与应用生态,希望广大合作伙伴基于 MDC,来开发智能驾驶的应用与智能驾驶的算法,支持汽车产业来不断的提供智能驾驶创新功能和服务。
其三,我们把 MDC 跟各种执行部件连接起来,我们把接口的标准打造好,让 MDC 跟所有的执行部件容易配合。
另外,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问题和挑战,所以我们希望建立广泛的生态联盟,来推动建立标准、凝聚共识,以推动整个汽车产业走向自动化,真正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
第二个方向,打造一个智能座舱平台。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让智能座舱平台和整个智能终端生态结合起来。
我们在中国、在全球都拥有大量的智能手机用户,整个产业界建立了广泛的智能终端生态,真正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
智能座舱是在车上,我们认为应该把智能终端硬件生态、软件生态、应用生态,引入到智能座舱。
华为公司将基于智能手机麒麟芯片加上鸿蒙操作系统,来打造一个智能座舱的平台。
希望基于这样的平台,最终构建起智能座舱的生态,希望未来的智能座舱硬件也是可以更换的,应用是不断更新的,软件也是可以不断升级的。
华为 CDC 智能座舱平台方案第三个方向,要打造一个智能的电动平台,使得车企在电动上形成差异化的体验。
开发一款 MCU,基于 MCU 打造一个整车控制操作系统,基于这个操作系统开放给所有的汽车开发企业,不断提升用户差异化体验。所有的车企基于 VDC 平台,就可以更好地做好差异化的整车控制。
同时华为在能源产业有 50 亿美元的规模,我们充分利用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器件一致性,把电动化成本降下来,解决充电、电驱、电池管理的成本与性能问题。
最后是连接,我们希望通过 4G、5G、V2X 的技术,把车与路连接起来,把车与车连接起来。
同时通过云服务,实现对所有连接的车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就构建了把所有的车都连接起来的生态。
我们希望把这些年积累的 ICT 技术,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以及相关的云服务,真正地帮助车企快速地造出智能网联汽车,成为真正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造好”车,造“好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