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社交恐惧症:我终于从有求必应的热心肠变成冷冰冰的孤家寡人

1

有一阵子,我活成了江湖中的传说。

部领导跟下面的教委掰手腕,把中小学校长的考察任命权牢牢抓到手中。两位新来的副部长业务不熟悉,我这个科长便成了顶梁柱。

暑假里,每个学校挨个考察,班子成员一一谈话,然后形成考察记录,上报给部领导。

在研究人事的部委会,我仅仅是列席成员,从权限上来讲,我连说话的份都没有,只负责记录,会后整理形成会议纪要。

江湖中却把我传成了实权派。

小学中学大学同学纷纷找上门来,他们大多数都奋战在教育的第一线。我那50多平的宿室,被一拨又一拨的往来客人挤成了蓬荜生辉的求官会所。

我除了要供茶供水,还得一个一个地陪他们重温一下不同阶段的同学情,说真的,有些人的名字我都已经记不清楚。可他们却能把我当时的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让我荡起一阵阵小小的感动。

但送客的场景都是一样的,我提着他们送来的各种水果香烟或是精美的盒装茶叶,把他们送出家门,还得装腔作势地抚慰他们失望而归的小情绪。

有些人事后见面还是同学,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有些人却把我当成了世仇,好象曾是我逼着他们来似的。幸亏我当初明智,没有因为他们的表面热情而“盛情难却”,留下一瓜半枣的,要不然,不知道会吐成怎样的天翻地覆。

在他们眼里,为利而来的友情,没有兑现需要,就是背信弃义。

才不会管你的拒绝有没有道理。趋利者的逻辑关系只有两个选项:帮,还是不帮。

成年人的社交恐惧症:我终于从有求必应的热心肠变成冷冰冰的孤家寡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

小丽是我的资助对象。

那一年,单位里要求每位党员资助一名贫困儿童,或是农村帮抚对象,并上报组织部。

我反复比较,觉得还是资助学生更有意义。扶贫不如扶智。

于是我找到在乡下教书的阿俊,让他帮忙物色一个帮抚对象。我开出的条件是:1,成绩要好,学习态度端正,将来有可能考上大学。2,家里确实困难。

不久,阿俊就替我找到了一个初一的女孩子,就是小丽。

从初一的第二个学期开始,我替她缴纳每个学期的的报名费。这是组织上的要求,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单纯地做一点小小的奉献,这点节操我是有的。

而小丽的父母却并不这么单纯。特别是她那个见风使舵的妈妈。

想办法打听到我的住处,头一年拎了一只老母鸡送给我。我再三拒绝,你本来就困难,我哪吃得下。

“家里养的,又不值钱。”她母亲怎么也不肯带回去。

没办法只能收下。

之后,中秋节也要来,端午节也要来,春节也要来。

打听到我媳妇可以贷款,一顿软磨硬泡,款子的事也替她办了。然后又要我给他腿脚有点跛的丈夫,去民政局办了残疾证明,申请补助。

这些还不算,读高中的大女儿成绩不太好,要我帮她转到零(重点)班。。。

一茬接一茬的“帮忙”,一次次用自己的薄面换取她的满足。

一次单纯的资助,结果被迫结成了不伦不类的亲戚。

我信守着我当初的承诺,资助小丽一直到高中毕业。不过此后的人生里,再也不敢承接这样漫长的希望工程了。

成年人的社交恐惧症:我终于从有求必应的热心肠变成冷冰冰的孤家寡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

林是我高中补习里最好的朋友。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傍晚我们每天散步到学校背后的鸡公山,温习一天的功课。

他很不幸,高考落第。我承认他一是一个长情的人。每一年春节,我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正常都是他打过来的。隔着几百里,我感动于他这么执着地相信着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同学情。

之后我来到上海,联系慢慢就少了。

直到有一年的夏天,微信铺天盖地泛滥的时候。他加了我的微信。

有过小两个月的感情铺堑以后,有一天他在微信里说,给我借3万块钱。

问他干嘛用呢。他说农村要盖一幢楼房,缺口几万块钱。你在上海做生意,不差这3万吧。

上海真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的城市,仿佛踏进这块热土,就被镶上有钱人的美颜。

一边听着电话的妻子手摇得比风扇还快。

“林兄,这个。。我刚好买了车子。。你说这3万吧说多也不多。。只是我。。”

我承认我脸面薄,不擅长撒谎,但最终找了个撇脚的理由,结结巴巴地拒绝了。

一夜难眠啊。

第二天我跟妻子说明了两人的特殊友谊,看是不是适当伸出援手。不行,转一万也行啊,毕竟拿着友谊来敲门。

好不容易做通了妻子的工作,找到他的微信头象,发现需要验证才能发消息了。

我不禁黯然失笑。

多现实的友谊啊。

成年人的社交恐惧症:我终于从有求必应的热心肠变成冷冰冰的孤家寡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4

之所以拒绝林的要求,是缘于实在被欺骗得太多次。

谁不曾是那个血气方刚疏财仗义的江湖少年。唤一声小名,能激起久违的乡情。

但历经一次次吃力不讨好的慷慨解馕,心碎满地。

大学同宿室的张,借了1500,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打了几百个电话让他还钱,我说就当是你借我救急的行吧?一分没还。二十年聚会上,仍然好意思跟女同学高谈阔论,真想扇他。

初中同学郑,来借过一万,约好一年后来还的,结果逾期不还,我成了罪大恶极的讨债者。本钱差两千,还替他背了1000多的利息。

大学同学胡,说想办私立学校,跟我要了一万,三年了短信也没发过一个。当喂狗了。

还有业务单位的小刘,以父亲癌症的借口从我这骗走两万,逼得我诉之法院;还有小何,说是在网上借了高利贷,又让我火速支援一万。

。。。。。。

再善良的人心,经不起信任的人一戳再戳。

再拙笨的人,也会在不停的上当里变得口齿伶俐。

小琛是我之前在人事部门的下手,前后脚来到上海。有一年开口就要跟我借五万,说看中了杨浦一个小二居,首付差5万,能不能凑给她。

我想都没多想,回敬过去:我买人民广场的市政府还差2个亿,不如你先把首付的钱借给我吧。

微信里有个段子很有趣:不要问我“在吗”?我会很难回答的。直接把事情说出来,然后我好决定是“在”还是“不在”。

做一个冷冰冰的孤家寡人,挺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年人的社交恐惧症:我终于从有求必应的热心肠变成冷冰冰的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