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天,挥别少年,然后昂首

于今天,挥别少年,然后昂首_第1张图片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今天,有975万的追风少年们,在这个即将开始炎热的天气里,一起夹裹着十二年的时光浸润,还有身后已经灼热的有些难以为继的眼神,一起踏上了一个为期两天四场的特殊考试——高考。这是一个堪与春节相媲美的中国特色,尽管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脉络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后的秦汉。


关于其所谓的合理性或者公平性,已经被讨论了几十年,而且势必还将继续讨论下去。我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作为一场选拔性制度,高考目前是唯一一个公平性最大的,没有可以与之相同的之一。但是高考不能被扭曲为一场对知识的过度消耗。当然,此处依旧无法深入展开讨论,毕竟这本身就是一个已经被讨论了几十年的话题。


以往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回想起自己十四年前的那个夏天。最开始回忆的时候,还会义愤填膺、忿忿不平,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开始逐渐释怀了。而且,今年在这975万个年轻人中,还有我们家族里一个即将十八岁的少年。(《

十七岁的模样

》点击蓝色文字,回顾相关阅读)


所有的祝福与希冀,自不必多言。我想,此刻,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处,都藏着浓烈的化不开的祝福。


我只是想说,过了今晚,到明天下午17点,你们真正的完成了一次蜕变。而这次蜕变,不仅仅是你自以为的向那十二年煎熬时光的挥手再见,也不是两个月后踏上一座陌生城市的某处草地上的憧憬,甚至都不是与过去一年桌子上堆积如山试卷的诀别。


这次蜕变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此之后,你们会完成一个法定意义上的转变。从此,“未成年”这个词汇与你们就彻底划清了界线。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你们以后将真正的找到自己的那片天空,哪怕不是你以前想象的样子,但是却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天空。无论这里是风是雨,还是彩虹绚丽。


你们会趟过村庄前那条已经流淌了几十年的小河,从此走向桥的另一边。身后,是你以为已经束缚了十几年的狭小村庄与闭塞荒凉。直到多年以后,才会明白,这次的离开,注释了故乡与他乡这两个汉语词汇在内心深处的含义,酿造了一生的思念与疏离。


你们会从出门带上房门的那一刻,以为终于走出了父母无处不在的视线,与手中的行李一起,奔向那个不曾熟知但必将贮藏起接下来一段段故事的城市。只是殊不知,这次离开时的父亲还是魁梧而幽默的汉子、母亲还是能够烧得一手好菜的居家能手。等到某天回来时,愕然发现,当初离开没来及回头望见的父母,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一对走路蹒跚、说话嗫嚅的老者。


你们曾经藏在心底深处小心翼翼呵护的那个秘密,会被你们悄悄的带着一起走向远处的某一座城市。然后在最初的一些夜里,你们会在心底无数次映出某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庞,甚至还会在心里一遍遍回放的时候,难以自已的落下两行珠滴。然而你们不曾想到的是,等到许久之后的某一天,会突然因为再也想不起一张脸而落寞半天。


······


所有这些,都会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逐渐浓烈,被一点点无形的炙烤着。尽管你们从不曾注意,甚至多半还会被这两天四场的考试折磨的难以入眠。可是,当夏末秋初,一场场的告别参加完之后,不经意间时间就溜出了指尖,就如同过去无数个你们不愿回首的十二年中的滴滴点点。


今天和明天,注定是一个神奇的节点。从这两天开始,时间变成了“以前”和“以后”。


以前,父亲喝酒的时候你会离得远远的。以后,你会与父亲坐在面对面,与他端起同样大小的杯子,略带矜持的饮下第一口。


以前,母亲从不让你化妆,每次出门的时候都恨不得寸步不离你的身边。以后,母亲会把自己使用的那些眼影、睫毛、口红等心得,故作不经意的与你分享。


以前,你和他/她是偶尔说句话就容易脸红的少女/少年。以后,你是那个想要骑车送她回家的特别同学,你是那个想要送他自己亲手画下他打球时画像的那个场边喜欢看他打球的球迷。


以前,你是讨厌校服但又无处替换的一群人。以后,你是发誓打死都不会再碰校服的一个人。


以前,你是在家学习到深夜妈妈会悄悄端上一杯温牛奶的心肝。以后,你是在外边喝酒喝到吐的时候只有胃部难受的醉酒青年。


以前,你是凡事敢怒不敢言的碎碎念。以后,你是不怒也不言、万事皆可的佛系青年。


以前,你在以前的那头。以后,你在以后的这头。


以前,···。以后···。


所有人都想“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是,借用侠客岛的一句标题:没有人永远是少年,但是永远有人是少年。


所以,于今天,挥别少年,然后昂首。



于今天,挥别少年,然后昂首_第2张图片




最后,依然送上祝福,过了明天,另一种人生才开始,但是前提是需要忘记了这两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今天,挥别少年,然后昂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