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和谐家庭的动力——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
(“成为学习者”成立2周年公益微讲座讲稿)
海静 20160615
朋友们好。现在您听到的是“成为学习者”两周年庆典公益讲座之《寻找和谐家庭的动力——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我是来自成都的“学习者”朱俐蓉。目前我正在参加“成为学习者”的初级练习。这也是今天能和大家在这里交流的机缘之一。另一个机缘,就是从14年冬天,我在四川太阳岛心理开始学习萨提亚,至今,以及将来。
(简介萨提亚)
【图0-萨提亚】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内容:
促进家庭和谐发展的动力究竟在哪里?那我们首先要看看
和谐家庭和问题家庭的差异——在四个方面体现:
1、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高自尊高价值感 VS. 低自尊低价值感)
2、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一致性沟通 VS. 压力下的沟通)
3、家庭成员及行动规则所形成的家庭系统。
【表1-和谐家庭VS.问题家庭】
其中我们看到,最为核心的动力是:家庭成员的高自尊、高自我价值感;以及成员之间是否一致性表达。
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什么是“一致性”?如何才能实现一致性沟通?
如果星期天(6.12)晚上听了我们索磊老师的分享的话,您应该记得萨提亚沟通模式 - 五种沟通姿态。其中,【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四种,称为“在压力下求生”的不一致的沟通。
或许我们会问:在压力下求生有错吗?那不是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吗?我的确是愤怒的于是我指责,我觉得很表里一致啊;我的确害怕,我也觉得是我的错,所以我讨好对方,做出牺牲,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啊。
具体到生活中,当学生总对师长的管教充耳不闻,当成绩一次次下滑,卷子上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说了多少次都不改,我作为老师不该严厉的批评他吗?
当我的确是疏忽了对孩子的童年的陪伴,导致现在孩子与我生疏,而我根本无法走进他的世界,我说一句:孩子,都是我的错,让我好好弥补你。这也不对吗?
停一停,我们需要弄明白——到底什么是“一致性沟通”,什么不是?
“我们总是对熟悉的感觉太过偏爱,而在大部分的内部或外部世界里,又常常会依靠自动化反应模式。(萨提亚)”
“自动化”反应固然看起来像是由内而外的一致表达,但事实上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首先,沟通姿态,并不仅仅指我们使用的言语词句。使用的字眼固然重要,更能代表我们的情感表达的,还有语调和身体姿势,以及我们的表情和释放出来的能量。
所以我们讲“沟通姿态”而非“沟通言语”。萨提亚:声音、语调,比言语更有力量。还有一句是: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的方式才是问题。
厘清这些前提,我们才能真正开始谈论“一致性”。
真正的一致性沟通指的是内部和外部的一致和谐。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个“生存模型示意图”:自我-他人-情境。一致性沟通是同时关注这三者的。
【图1-生存模型】
内部一致,是一个人与“自我”的连结。他能够真实而深入的感知自己,从身体感受,到观点信念,到期待渴望,到灵性自我,每一个层次都能够连结并觉察、体验。
谈到内部一致,我们就要再次回顾一下萨提亚的个体冰山模型:
【图2-冰山模型】
我们看,水平线之上,是个体冰山的可见部分,就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和应对姿态,他人可以直接看见并感知。
而在水平线下,隐藏着一个人丰富的体验层次。
海面下隐藏的第一层,是“感受”,就是外部因素激起的最直接的感觉,包括身体感觉和情绪感觉,酸痛舒畅喜怒哀乐都属于这个层次。
第二层是“感受的感受”,也称“感受的决定”。指的是一个人出于对外部事件的主观认知,而在自己的直接感受之上会有一个方向性的判断决定,而产生第二层感受。这有点不太好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说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走在大街上摔了一跤,“感受”层面是:疼,痛苦,惊吓。他的主观认知觉得在大街上摔跤很丢人,会被人笑话,于是他产生了“尴尬”“丢脸”“想赶快爬起来走开”的第二层感受,我们称为:“感受的感受”。
另一个年轻人这天早上赶着上学,也在路上摔了一跤,感受层面也是疼,痛苦,惊吓。但是因为上学要迟到了,他的主观认知觉得上学不该迟到,时间本来就不够,现在更来不及了,于是产生“倒霉郁闷”“着急冒火”,“想赶快爬起来跑”的“感受的感受”。
所以我们看到,二人行为层面都是:街上摔了一跤然后快速爬起来走了,感受层面也相同,但是由于他们对这个事件主观认知上的差异,“感受的感受”是不同的。
再下一层是“观点”,包括价值观、信念、对事件的主观认知等。
细心的朋友发现了:【冰山的“观点”这一层,影响着“感受的感受”。】
再往下,冰山下一层是“期待”,包括: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和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没错,【“期待”这一层次,和“观点”这一层次,也是有关联的。】正是带着他人的期待,我们对自己有了很多的要求;由于对他人有期待,我们加载了许多的预期;甚至有时,我们“自他不分”,界限混淆,无论对人对己,都产生了许多僵化条规和“理应如此”的预设。
继续向冰山深处走,再下一层是“渴望”。渴望和期待是有区别的,这里的渴望指的是作为人,所共通的基本渴望:被关注、被无条件的爱、被尊重、被认同、被欣赏、有价值、有意义,自由
最深一层,是“自我本质”这个内核。我是谁?放下所有的固有成型的后天认知,除开所有的包装外壳,撕去所有的身份标签,“我”是什么本质:灵性、精神、生命力
好我要提问了,请大家思考:最深这两层,“渴望”和“自我本质”,与上面的冰山层次是否有关联?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联?大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发送文字,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大家可以继续回复,我们接着来聊冰山。
我们看到这就是个体冰山模型了。它不仅仅是个“模型”,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试着在重要的事件和感受发生时,扒一扒自我的冰山,写写“冰山日记”。
举个例子:晚自习铃声响过,教室里仍然很喧闹,一位年轻女老师站在讲台上管纪律。我们为这位讲台上的老师来做一下“扒冰山”:
行为:老师大声喊:上课了!同学们请安静!喊了两遍之后没有什么效果,女老师的声音被淹没在几十个学生的嘈杂嬉戏声中。老师用力拍打讲台,语调加强,命令,有怒火:“回到座位上!安静下来!”点名字:“xxx,还在笑!就你那里闹得最凶!”
应对姿态:指责
感受:烦躁恼怒、疲惫无力【感受是外部因素带来的直接影响】
感受的感受:感到自己无能,无力,很生气,想要控制局面【感受的感受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观、信条而做出的方向性的决定】
观点:学生应该有纪律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室里的老师应该被学生看到和尊重;年轻的老师没有震慑力,而“镇不住”学生的老师是无能的【观点包括价值观、对外部事件的主观认知等。它对“感受的感受”产生影响】
期待:期待自己有威信、受学生认可和服从;期待学生能自觉遵守规条,主动学习,尊重老师;被学生期待能够管理纪律,或被期待不要干涉。【观点与期待相互影响。】
渴望:有意义、有价值、有力量、被关注、被尊重
自我:我是一个被无视的没威信的无能的老师
好的我们扒完冰山,现在回头来看一看大家的回复:“渴望”和“自我本质”,与上面的冰山层次是否有关联?
好,谢谢朋友们的思考。我们先放一放,待会再来解答。
除了内部一致,还有一部分是外部一致。是一个人与他人连结,同时能够考虑当下的情境。他能够即时当下,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人的行为细节,敏锐的捕捉他人的感受,也能够洞察当下的情境、氛围。
在上面的案例中:当时的情境可能是这个班级有突发的事件,比如刚刚打完篮球赛决赛,或者有同学过生日,或许班上正流行一种新的课间游戏等等;被点名的学生可能是球队主力,赢了比赛十分自豪和兴奋;可能是过生日的寿星,被同学们的祝福逗得开心;可能是游戏输家被众人取笑等等。但是我们这位年轻老师并没有关注教室里的情境,没有关注他人没有关注学生。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老师的应对姿态是不是一致性表达呢?认为她的确生气也如实表达愤怒的,并无伪装就是一致性的表达,那么请打1,如果你认为不是一致性表达的请打2
我们来看萨提亚告诉我们——表里一致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们接受自己的感受原本的样子,我们与自己的感受保持和谐;
第二个层次:我们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如果有矛盾,就审视和转化我们的观点,巩固并提升我们的自尊;
第三个层次:我们与自己的生命力量、精神灵性,或者说灵魂,保持和谐一致。
我们看看案例中的老师,是否达到了最深的一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呢?
【生命力,灵性,精神,核心本质,没有充分的连结,更谈不上和谐一致,“自我”的认知仅仅被局限在身份标签上】。这也可以回答我们前面的一个问题:冰山最深这两层,“渴望”和“自我”,与上面的冰山层次是否有关联?
的确是有关联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表里一致的第三个层次,始终能够触及到核心本质的生命能量,流淌着灵动的生命智慧,并且在渴望的层次,始终感受到自己值得被爱并的确感受到被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在冰山上层的部分,就不那么容易形成僵化、禁锢、封闭的信条,从而,感受的决定,就不会是出于恐惧、忧虑和愤怒而做出了。
必须再次强调的是:冰山是一个整体。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改变,其他的部分也会随之改变。
那么第一、第二个层次的表里一致是否达到了呢?
感受层面:【她否定了自己的“疲惫无力”的感受,在害怕自己表现无能的恐惧下,她选择了怒吼、拍桌子等方式来控制】
感受之下的自我认知则是:【在很多的“应该”和“期待”之下,她否定了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没用,无能,不被尊重】
同时,我们也分析过,对外部世界,这位老师并没有关注教室里的情境和学生的感受。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年轻女教师,在管理晚自习纪律的时候,沟通方式并非一致性的表达,而是一个在恐惧和愤怒之下的压力求生姿态,一个没有觉察发生的完全自动化的反应。
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了解自我的冰山,试试如何从“不一致”的死循环中突破,不再运行“自动化”反应,而转向“一致”的丰满自由。
萨提亚家庭治疗中呈现的路径是:
【觉察】-【审视】-【选择】-【放弃或增加】====【转化】
也就是我们通过觉察自身,达到和内在自我深度连结。在觉察清晰的前提下,自我就可以审视冰山的各个层面,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冰山层面,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出多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放弃一些无法实现的期待,也可以选择增添一些新的东西带来改变。而最终,完成自我冰山的转化。
这个方法对表里一致的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尤为适用。
回来看看,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做出哪些可能的转化呢?
事实上,在冰山的任何一个层次,只要有矛盾冲突,都意味着可以转化。冲突的背后,就蕴含着希望。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转化都是即刻有效的。
所有的“转化”行为,只有个体本人,在主动的觉察和自我的审视之下,代表自己做出冒险,打破熟悉的自动化程序,放弃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增添一些新的可能,才有希望实现真正的转化。
而那些来自他人的价值输出式的“帮助”和带着要求与命令的“指导”,往往起到南辕北辙的作用。
幸好这个案例中的女教师不是别人,就是过去的我自己。
我如实的看到并承认了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疲惫、无力,于是我邀请班上最有魄力的学生帮忙管理纪律,并表达感谢,代表我自己和整个班级感谢他;
我放下了不合理的期待,接受了学生缺乏自觉性的事实,于是我走到最吵闹的学生面前拍拍他的肩提醒他上课了,周围同学也就迅速安静了下来;
我开始连结外部,我发现高个子的男孩子脸上的得意神情,询问旁边的学生,知道今天他们赢了球赛。于是我投去一个欣赏的目光,竖起大拇指,男孩子笑了,我再做一个安静的口型,他立刻会意,并招呼队友都归位坐好;
最为重要的是,我始终感受着自己的生命内核,无论何时,无论发生什么状况,我始终明白的知晓:我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姿态生长着,我存在,即是值得,我成长,即是意义,而爱,则是无处不在。特别是面对学生,我投以温暖的目光,他们会以加倍的青春活力、单纯微笑回应给我——师生之间,如何不是最为纯净的爱呢?
很多时候我们搞反了,只是去学习技术,模仿技巧,使用工具,而没有从内部实现真正的转化,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感叹,我成不了我所羡慕的那个人。
请记住,冰山外露的行为之下,是丰富深层的体验。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们。
也请记住,水平面下任何一个层次发生了转化,都会改变整座冰山。而一切的改变,都从当下的觉察开始。
清楚的看到了个体的冰山,我们就更能理解压力下的沟通模式是怎么形成的了。为什么说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是一种求生的姿态——因为他们内在是如此担忧、害怕、恐惧、觉得不安,觉得不被爱,觉得自己不值得,并深深的痛苦着,渴求着……这就是一个人低自尊的状态。
而高自尊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借用萨提亚的一首诗来感受:
当我内心足够强大 // 你指责我 // 我感受到你的受伤
你讨好我 // 我看到你需要认可
你超理智 // 我体会到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 // 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当我内心足够强大 // 我不再防卫 // 所有力量,在我们之间自由流动
委屈,沮丧,内疚,悲伤,愤怒,痛苦 // 当他们自由流淌
我在悲伤里感到温暖 // 在愤怒里发现力量 // 在痛苦里看到希望
当我内心足够强大 // 我知道 // 当我不再伤害自己 // 便没有人可以伤害我
我放下武器 // 敞开心 // 当我的心柔软起来 // 便在爱和慈悲里 // 与你明亮而温暖地相遇
原来,让内心强大 //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纳我还不能做的 // 欣赏我已经做到的 // 并且相信
走过这个历程 // 终究可以活出自己 // 绽放自己
【表里一致】的表达、沟通,家庭成员保持【高自尊】体验。这,就是和谐家庭的动力。
总的说来,一致性的整体的状态是开放的,允许的,尊重的,而不是小心翼翼或剑拔弩张的防御姿态。一致者与自我内部连结清晰,深入,稳定;与外部连结则是开放,敏锐,灵活的。内外连结、联通,适当转化,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这样的表达才是一致性的表达。
当我们一致性表达,我们就能够更多的去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细节和觉察到的感受,适当转化,和谐平衡;而不是一味发泄的情绪,出于恐惧,运行着固化信念下的自动反应;
当我们一致性表达,我们就是在更深的连结自我,获得核心的力量,那是我们本质的生命力,我们也更能够体察他人,看到并接纳对方的真实感受;我们也有坚实的勇气代表自己去冒险,随时可以做出改变,并有力量承担责任;
当我们一致性表达,我们就能彼此真正的连结起来。我们与自己充分的连结,觉察自己的感受,看到内在的担忧和希望,同时也连结他人,发现、欣赏、激动、感谢,并且开放视野,聚焦改变,在一个共同创设的安全环境下,真实的沟通。
不管怎么说,在成为学习者的世界里,我们开始觉察了,这就是最为珍贵的一步。而且,在学习中不断改变,这就是一种成长的姿态。无论是萨提亚也好还是成为学习者也好,我看到二者的共通性——觉察自己,觉察世界,真实连结,真正活着。
今天通过扒冰山,来分析了个体的转化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事实上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内容极其丰富,短短40分钟只能窥其一角,甚至一角都谈不上。更何况,这样一位实践型的治疗大师,她所有的工作都建立在实操和体验之上。除了阅读书籍,学习课程,如有机会,我更建议大家以参与体验的方式,深入而切实的感受萨提亚家庭治疗的魅力!这就好比听人讲游泳,一定要下水一样。
【图3-萨提亚相关书籍】
最后,祝愿每一个人——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孩子,祝愿每一个家庭——无论有着怎样的问题,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力量,走上成长之路。谢谢朋友们!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