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第三章承诺和一致

影响力第三章承诺和一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赛马场上的奇妙心理:只要一下注,他们对自己所选之马获胜的信心立即大增。

人人都有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着内心和周围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要努力要自己相信,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旦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人们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的决定没错。

信仰、语言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问题。人们对一致性看重到了何种程度,有时候,人们会觉得它比做事正确还重要。

由于自动保持一致是一种预先设置好的相应方式,所以碰到麻烦事的话,它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安全的藏身之所:躲在死脑筋保持一致的城堡里面,我们总算可以逃过理性带来的折磨了。

要是我能让你做出承诺,即选择立场,公开表明观点,我就帮你铺垫好了舞台,促使你不假思索地自动照着先前的承诺去做。只要立场站稳了,人们就自然地想要倔强地按照与该立场保持一致的方式去做。

电话募捐时,先以“今天过得如何?”“今天心情如何?”之类的话作为开场白。要是  人们回答感觉良好的话,再进行募捐的话,他们往往会答应要求。

对销售人员来说,这就意味着从一笔小生意做起,最终拉到大生意。商人做小生意往往不是为了利润,而是要建立承诺。

这种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名叫做“登门槛”。

最初看似琐碎的小承诺,会打开顺从动量的闸门,最终让承诺人答应更具体的事项。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干的事情。

例如在请愿书上签名,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拿签名派什么具体的用途,因为请愿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对该团体的立场做出承诺,以便我们以后会更乐意采取与承诺相一致的进一步举动。

主动承诺似乎能给予我们用来塑造自我形象的合适信息,而自我形象又能塑造人们将来的行为,使之起到巩固自我形象的作用。

给人贴标签也有类似的作用,一旦某人被赋予某种特征,他便会自然而然地向其发展。一方面,是人们内心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把承诺写下来,具有非凡的力量。个人书面承诺是预防客户撕毁合同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

公开的承诺往往更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便产生了维持它的动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为了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例如演唱会的票价最初是不在广告中公开的,当消费者打电话过去询问,就相当于对演唱会做出了初步承诺。而且是电话热线等的越长,就越相当于积极公开的承诺。

费劲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各种残酷的入会仪式也相当是一种承诺,极大地强化了新成员对团体的承诺感。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强大的威胁能让人当场顺从,但却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

教育孩子时,话语里蕴含的可察觉外部压力越少,效果就越好。

内心变化一旦出现,就跟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所以就需要改变自己所有相关的行为,以符合内心的变化。

导致内心改变的承诺还有另一点吸引力:它们能够自己“长出腿来”。顺从专家不需要费时费力花功夫来不断强化人们的内心变化,靠保持一致的压力就足够了,它自己会搞定一切。一般来说,由于人们的内心信仰系统需要保持一致,他们会宽慰自己:我选择的行为是正确的。人们会建立新的论据来巩固内心做了承诺的选择。

抛低球: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利的购买决定。然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却还没有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这种情况下,顾客还会购买。个人承诺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人们能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

承诺一旦做出,就开始长出腿来支撑自己。

盲目地保持一致是荒谬透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随机应变。一旦感觉到自己有可能受骗了,要马上变化决策。

一致性偏好是随年龄而逐步增强的,一旦过了50岁,人们对先前所作出的承诺都表现出强烈的保持一致意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力第三章承诺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