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林
团队:腾讯移动品质中心TMQ
最近投入到了一个新的项目中,是一个新的Android项目,项目涉及到智能聊天相关的功能,所以需要一个很好的接入层,总之肯定不能用通用的http协议来聊天。
手Q、微信等聊天软件,都会实现自己的一套协议用来发送消息,而这个协议一般都是私有协议,不会公开相应的技术细节,所以一般在没有官方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套私有协议的模拟发送工具。
新的项目使用了哈雷协议作为接入层,也是一个私有协议。新项目因为项目的特点,需要对后台服务进行监控,技术上来说,必须模拟哈雷接入层的私有协议,然后才能进行相应的监控。与其他私有协议一样,哈雷协议的模拟难度是很大的,这时候该怎么做呢?
“哈雷深入移动互联网网络应用场景,向移动应用提供完善的最优网络接入托管、 实时消息推送、通用资源下载、App 增量自更新等服务。”
“哈雷 SDK 的网络接入服务主要针对业务前后端频繁、少量的数据收发场景,业务后台 支持HTTP(S)服务、TAF 服务或者支持 jce 格式调用的后台服务。”
哈雷协议主要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官方只提供了Android以及iOS的SDK。App可以通过集成对应的SDK,完成对哈雷协议的使用。
传统的方案在PC上模拟请求,然后校验相应的返回结果。
1、对于公开协议一般比较方便,例如http、smtp等,有各种各样的模拟工具以及开源类库都可以用。
2、对于私有协议一般很困难,除非官方提供支持,否则很难做出PC上的模拟工具。例如我们的哈雷协议,只提供了Android以及iOS的SDK。
优点:
1、PC监控稳定性好;
2、PC性能强大,执行效率高;
3、PC监控扩展性好。
缺点:
1、无论是私有协议还是公有协议都会有一定的开发量;
2、和APP运行时的环境始终有些差异,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环境;
3、PC上模拟代码以及参数和开发的项目代码以及参数相互隔离,不能及时同步。
新项目的后台接口监控使用传统的PC上的监控的方案存在两大回避不了的问题:
首先是是开发量的问题:重新做一套PC上的哈雷模拟工具,开发量巨大,开发也不愿意承担这个任务。
第二个是后续维护的问题:后台功能的更改以及协议的升级,对应的PC上的模拟工具都需要再做调整。
所以要不断地思考,尝试寻找新的方案,自己给自己来了一次头脑风暴 。
1、为什么要做后台接口监控?
后台接口监控是针对后台接口做的测试,周期性触发,可以准实时地保证后台接口的功能正常性。服务出现问题后能够在10分钟内发现对应的问题。
2、后台接口监控为什么不能用移动端的UI界面自动化测试来代替?
客户端的UI自动化测试耗时较长,稳定性较差,同时覆盖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后台接口可用性的准实时测试。
3、移动端只能做UI自动化测试吗?
移动终端(包括Android和iOS)性能越来越强,扩展性也越来越强,可以说PC能做到的事,理论上在移动终端上都能做到 。
4、后台接口监控不涉及到UI界面测试,只涉及到网络请求测试,移动端就不能做相应的测试吗?
思前想后,确实找不到说不的理由。做一个不用关注界面,只在后台发网络请求的App就可以了 。
5、在移动端做后台接口监控开发量大吗?
哈雷本身就提供了对应的SDK,不用重新开发。而且开发一般采用了MVP架构,既然不要界面,只需要把开发的Model数据层和Presenter层源代码Copy过来就可以直接用了。
6、在移动端做后台接口监控,结果怎么看呢,总不能拿着手机看吧?
目前手机和PC传递数据的方法很多,而且很成熟,可以将移动端的测试结果传送到PC上或者其他平台上查看。
7、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后台接口监控的定期任务,设备稳定性如何呢?
这个只能说还没人这样做过,不是很清楚。理论上问题不大,即使物理设备有问题,也可以尝试用虚拟机代替。
8、在移动端做后台接口监控发现问题容易定位吗?
这个理论上比PC模拟端更好定位,因为主要代码都是Copy开发同学的,出了问题,那真的是项目代码出的问题。
9、在移动端做后台接口监控,后续功能升级维护麻烦吗?
因为是Copy的开发的代码,功能升级后,再Copy一遍开发的代码就OK了。理论上难度很小。
经过脑暴后,做一个移动端的APP来实现后台接口监控有很多的挑战,但也存在很多优势,可以试着搞一下。
Copy开发的代码做一个在Android移动端运行的后台接口监控App,具体实现流程如下:
如何选取要Copy的代码
基本上Android开发用的都是MVP架构,MVP架构也是谷歌官方推荐的。
Model::即数据层。它区别于MVC架构中的Model,在这里不仅仅只是数据模型。在MVP架构中Model它负责对数据的存取操作,例如对数据库的读写,网络的数据的请求等。这一层的代码全部Copy。
View: 即视图层。在View层中只负责对数据的展示,提供友好的界面与用户进行交互。这一层的代码都用不到,不用Copy。
Presenter:是连接View层与Model层的桥梁并对业务逻辑进行处理。在MVP架构中Model与View无法直接进行交互。所以在Presenter层它会从Model层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后交由View层进行显示。这样通过Presenter将View与Model进行隔离,使得View和Model之间不存在耦合,同时也将业务逻辑从View中抽离。这一层的代码选择性地Copy。
要做的后台接口监控不涉及视图层,只涉及网络请求。所以最终选择Copy的代码:全部的Model层+部分Presenter层。
MVP只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具体的对应到的代码,还需要进一步划分:
所以最终Copy的就是NetService模块的所有代码、Manager和Enging模块的部分代码。
1、Jce模块:jce是腾讯内部通用协议,用来规定客户端和服务端RPC调用时具体的字段,该模块包含了对应的jce文件解析出来的java类、公用的组包方法、解包方法(具体可以参考腾讯相应的开源项目)。
例如发送消息的类的定义如下:
2、Copy代码的组合:哈雷SDK的初始化、组包、发包功能、验包功能。
初始化:静态初始化一次(Copy自NetService模块)。
组包发包:(通用的发送方法Copy自NetService模块,具体发送内容Copy自Engine模块)。
返回内容校验:(Copy自Manager模块)。
涉及到具体的字段含义、判断条件,较敏感,就不写示例代码。
3、实现和adb的通信:
Activity对外暴露(常规的APP,切勿随意暴露Activity,会有安全风险):
Activity接收adb的启动指令,满足条件,则启动线程,开始发送请求:
对应的adb命令:使用adb发送intent信息,并填写相应的字段
adb shell am start -n com.example.sheldonfan.helei_test/.Main3Activity –es msg “start”
4、结果输出日志:
比较简单,大约几十行左右的python实现:
1、任务触发:发送adb命令,触发对应的接口监控。
2、用adb命令捕获日志:
主要关注点:
这里不要用多线程实现,要用多进程实现。日志捕获是一个阻塞式的,不停止的话会一直进行下去,所以一定需要一个终止的方法,而Python的多线程没有终止命令,只能用多进程了。
返回值中的Poplog、f,代表着打开的进程和文件,分别用来终止进程和关闭文件,调用terminate()以及close()方法即可。
3、日志分析:
(1)监控日志看是否完成测试:App执行完任务后,会输出“test_is_end”log。
(2)校验结果:主要是分析log,做字段校验,较敏感不做具体字段的介绍。
4、报告以及告警
将步骤3校验结果的做成报告,如果有校验失败的情况,根据情况发送告警。
5、定期触发
目前的监控任务比较简单,暂时先采用了:while True +time.slepp。
因为都是脚本实现的,后续可以根据需要无缝迁移到jenkins等CI平台。
1、执行效率:每一个测试Case(一个Case都只发送一条请求),只涉及到网络请求发送 + 打log + 抓log + log分析,没有任何UI界面的操作,执行耗时都在秒级,满足了后台接口监控的准实时性要求。
2、稳定性:必须有一个手机节点来执行。
最初使用实体手机,出现USB连接不稳定、电池出问题等情况,一天内需要维护多次。所以切换到了虚拟机来运行。
经过实测,Android官方的7.0版本模拟器了,选择X86的,性能好,稳定也满足要求,可以做到一星期内稳定运行(宿主PC选取的是酷睿i5+8GB内存+开启VT),详细配置如下:
目前的方案满足了需求,可以说这次新方案的尝试成功了!
后续遇到类似的需要选择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选择,尤其是面临各种选择都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
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流程:
核心的关注点:
1、首先要明确我们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测试而言最终目的一定是落地到产品的质量保证维度上;而实现自动化、后台接口测试只是一个手段,这些手段对应的产品的质量维度才是目的,不能把手段当成最终的目的。
2、可行、不可行的方案都要列举。
不可行的方案未必真的是不可行,可行的方案也未必真的可行。
3、列举可行或者不可行原因,确认这些原因是否真的成立。
这个要结合最终目的来分析。有时候分析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可能有以下几种的情况。
(1)倒推因果:根本就找不到可行或者不可行的原因,可行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做了,所以认为是可行的,成为了传统;不可行只是没人这样做过,所以不可行。此时要仔细和最终目的进行对比,仔细分析可行性
(2)技术革新以及时代变革,不可行的方案可能变成了可行的,可行的方案又变成不可行的了。
4、遇到问题多思考,必要时拉上一群人一起脑暴。
思考的过程一定要记录下来,方便后续回溯,否则会陷入胡思乱想的怪圈(记录方法不限)。
这次后台接口监控实现,主要的工作量全在了客户端源代码的学习以及理解以及自己写代码。类似于Copy了客户端的网络数据模块的源代码,针对这一个模块做了接口测试。Copy的代码也随着开发的代码进行更新,也和开发的代码一样,有了版本的概念。
后续和开发同学沟通,也可以这样说了:“开发大哥,没听懂吗?那我们直接看代码吧。”
这一次的方案意外地有如下几个好处:
(1)整体的效率提高了:Copy开发的代码比直接自己写代码,效率提升很多,而且质量也不差;
(2)对开发的整体代码架构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后续bug的定位以及测试方案的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顺便测试了客户端代码逻辑:本方案主要是为了做后台接口监控,最终也实现了后台接口监控,同时也对开发的Model层以及Presenter层的代码逻辑进行了校验。
这个方案实施的前提:
当然这个方案能够快速实施并有较好的效果,也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大家想用这个方案也要先考虑一下这些前提是否成立。
(1)开发要遵从MVP架构:本次能够快速Copy开发代码完成测试App的开发,主要原因还是开发遵从了MVP架构,真的可以做到Copy过来就可用的地步,自己需要修改的很少。谷歌提出的MVP架构真的真的很强大。
如果开发没有遵从MVP架构,数据存储、视图展示、数据控制混在一起,根本找不到从哪里Copy,此时建议测试同学优先推动开发同学,优化一下开发的代码架构。
(2)测试也要能读得懂代码,会写代码。本方案实施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A、获取项目的源代码,并正常编译运行;
B、能进行简单调试追踪,了解项目代码逻辑;
C、掌握Android的基本开发知识,进行简单的开发 。
总之测试了解开发的代码,并将开发的代码为我所有,好处多多。
获取更多测试干货,关注微信公众号:腾讯移动品质中心TMQ!
版权所属,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