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社火

家乡的社火

原创2016-12-27魏周全老魏的新视界

诗曰: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是唐朝诗人王驾作的一首七绝《社日》,诗中描写了丰收后的农民,粮食满仓,六畜兴旺,夜不闭户,嘻闹社火,不醉不归的情景,读后回味悠长。

说起社火,我看过天安门广场的飞龙,南京夫子庙前的舞狮,西安鼓楼城下的腰鼓,兰州西固的灯展,五泉山上的庙会......在我的脑海里,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唯独使人不能忘却的就是家乡的社火。我自小伴随着家乡的社火长大,对家乡的社火情有独钟,魂牵梦萦,难以割舍。五岁装过“抬子”(铁芯子),十岁打过灯笼,而后敲过锣,打过钹。

家乡的社火_第1张图片

每年的腊月乡亲们就开始捐款筹划社火了,糊灯笼,做大鼓,扎高台,修戏楼,忙的不亦乐乎。社火从正月十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家乡的社火远近闻名,因此十里八乡看社火的人络绎不绝。到了晚上各处的灯火一起出动,就像一条条火龙从家乡的四面八方向中心集中,每一处有三十至五十盏不等,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有鱼灯、羊灯、狮子灯,莲花灯、七星灯,宫灯,船姑娘,竹马子等等。各个金裹银镶,新颖别致,精巧华丽,变化莫测,既有古扑风格,又俱现代意识;秧歌队,太平鼓紧随其后,队伍庞大,群情激昂,威风凛凛。此时,鞭炮齐鸣,灯火通明,锣鼓震天,无数的烟花腾空而起,在天空中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像流星徘徊在夜空,是家乡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来观看灯火的人们,仿佛忘记了还在数九寒天,有的攀上了树丫,有的爬上了屋顶,还有的则骑在墙头上观看过往的灯火。使本来宁静的夜晚变得热闹非常。

家乡的社火_第2张图片

最热闹的是正月初十以后,乡亲们把最拿手的社火放到了白天,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到年逾七十的老人,小到不过五岁的孩童,人人古装打扮,粉脂凝香。耍长龙,舞狮子,摆旱船,扭秧歌,跃鼓步,亮“抬子”......那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舞龙的小伙子们身穿红襟衣,灯笼裤,腰扎红绸带,头戴红巾帽,高举舞龙杆,上下翻滚,看得人眼花缭乱。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栩栩如生。各种被纸花和花灯装饰得华丽无比的旱船,让艄公摆弄得真如在水上漂浮颠簸一般,艄公悠扬的歌声,也常常赢得一片喝彩。秧歌队均是清一色的年轻姑娘,英姿飒爽,貌若天仙 ,步伐轻盈,歌声绕梁。太平鼓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仰翻身;时而飞腿击鼓,时而列起鼓阵……配合默契、整齐合一,招来了一阵阵的掌声。


最为精彩亮眼的要算‘抬子’了,“抬子”在家乡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兰州市附近乡村广为流传,以什川为最,做工精巧玄妙,具有杂技,魔术,的特点,深奥,古典。“抬子”一般分二至三层,下大上小,错落有致,多为五至七岁左右的孩子所设计,孩子的固定架从鞋底,裤衣内穿出,外露出的部分根据“抬子”上的造型分别遮掩起来,远远望去就好像人在空中飞一样。根据“抬子”的原理乡亲们在上面设计了很多的故事造型,如《关公挑袍》《天仙配》、《昭君出塞》、《吕布戏貂禅》、《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上面的主人公有的像站在棍棒刀尖上,有的像长在花瓣绿叶上,有的像直立在手指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抬子”的底座有重物做平衡。过去由于道路不平,全靠人来抬,所以叫“抬子”。如今全部由自制高台推车代替,舒适平稳,有了较大的安全性,“抬子”的造型更加独特奇妙。我每次过年回家最爱看的就是“抬子”,每次去都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而且每次看完,都被乡亲们精湛的技艺折服。“抬子”是家乡人民的骄傲,经常参加兰州市的表演,使国内外来宾和观众大开眼界,也给家乡带来极好的声誉。因此,只有在春节,梨花会等重要场合才能看得到。

家乡的社火远远不止这些,因水平有限不能一一道来。我的朋友们,有时间到我的家乡看看吧,那里有你喜欢的风景,有最纯朴的民俗民风,有优秀的文化遗产,会让你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家乡的社火_第3张图片

阅读1429

47投诉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的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