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笔二十天后,我想清楚了坚持写作的意义

停笔二十天后,我想清楚了坚持写作的意义_第1张图片

坚持写字二十天之后,我停下来了。这二十天里我每天花费四到六个小时来写,但写出来的仅仅是自己觉得姑且成文而已。本来以为只是长久未写导致技能退化,多加练习会有所提升。结果在写的过程中发现更大的问题,不得不停下来思考。

在停下来的这二十天里,我思考反省,看了很多有关写作的书和文章,写作技巧,写作带来的心灵感悟,写作的目标和益处等等。今天决定重新开始坚持写作,所以特别把这些天的想法写出来。想法有点多,也写的比较严肃,尽量平实,以后有趣。

村上春树说,36岁的某一天,他突然决定以后要以写作为生,便辞去工作,开始了专职写作的生活。为了写字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每天先起来跑步,这跑着跑着,便跑出了马拉松,还跑出了一本书。

目前来说,我还没有成为一个作家的想法,那写作是为了什么呢?

姚明在《胜者败论》中说了这样一段

对于失败的看法,我跟许多人不同。如果成功的可能性不高的话,我的许多同胞或许根本不会去尝试。

而我,无论成败,我觉得我都要从过程中去学很多东西。

如他所说,我也希望从这里学到很多东西。

那具体可以学到什么呢?我列了几个点在下面。

其实这种像写论文一样的写法并不是我喜欢的,但为了表达清楚,也为了我文中说到的建立知识架构,我还是决定采用这样的写法。


第一,是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

虽然以前我也经常写,但都是非常随意而为,并没有特意坚持,因为我并没有意识到特意为之的益处。

坚持,一定是带有某种主观意念的,克服本身的惰性和客观的搅扰,必定要舍弃很多随心所欲的东西。

《胜者败论》中写

第一年我不在乎做最佳新人,或者进全明星队,或者得了多少分、抢了多少篮板。

我想得最佳新人奖来证明火箭队选我是做对了,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继续打下去。我有一些伤,有时很累,特别是整个暑假在中国国家队打球后。但我是惟一一个火箭队那个赛季打满全部82场比赛的球员。所以我现在觉得没有什么新东西能难倒我,因为我已经领略了打满赛季每一场比赛的感受。

我知道不休息地比赛,挺住、打好、再挺住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挺过来了,至少在这个方面,大获全胜。中国有句俗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的开端不错。

姚明说,有一阵子,国内每六周就有一本写他的书出版。这些书把他写成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好像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


停笔二十天后,我想清楚了坚持写作的意义_第2张图片

而他到NBA时,也并不是以获得新人奖为目标的,他就想试试。所以他第一年的目标就是打满全部比赛,挺住、打好、再挺住。就是坚持挺到最后。

所有需要坚持的事情,都意味这不会立即见到什么了不得的成效。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但并不代表做到。人心常常是很浮躁的,这些坚持基本都终结于自以为聪明的迫不得已的理由,比如“我发现我真的不适合这行”“其实做了也不一定有用,纯粹浪费时间”,这些借口有的说给别人听,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让自己舒服。

其实坚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开始干前就能像明白这件事情的意义。坚持写作不是为了一夜爆红,量变或许会引起质变,但如果以此为目标,很容易陷入死循环,反而消磨了动力。

其实最好是把坚持这件事情本身作为你的目标,而且最好切分成小段任务,比如先定个小目标,先坚持写上两个月?甚至半年?就像姚明那样。


第二,当然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技能提高。

写作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都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升,当然这是在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下才能得到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絮叨,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刻意练习》中讲到: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缓慢退化。

有目的的练习则更加有效。

为了写得更好,我们势必要持续吸收,不管是信息还是词汇,先要习得,然后才能消化和转换。输入,整理,然后输出,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写作作为这个系统中最后的部分,如果想很好地完成它,势必要去练习前面所有的技能。

如果坚持写作,也就意味着必须不断地坚持阅读,坚持思考,坚持提炼,如果不这样做,写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扩充自己的词汇量,使自己读得明白、写得出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使自己能够对信息掌握更加清晰、牢固;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语言的前后关系不跳跃、让人容易理解。这些都是中间缺一不可的环节。而所有这些都有非常具体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论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逻辑思考力》,还有现在各种微课,只要多学多练,练习得当,就能全面得到提升。


第三,学会正确的取舍,抓大放小。

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下面该如何写,这中间你可能会头脑风暴到很多东西。如果是随意地写,我们大可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如果想写一篇好文章,就必须围绕一个中心点,集中精力不跑题,这时候,一个再好的句子,如果不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占用了太多的篇幅,都必须舍弃掉。

这是我坚持写作的这段时间特别大的一个感悟。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打破自己一些固化却不健康的心智模式。过于纠缠细节,是我在很多年的工作习惯中已经养成的不自觉的思维定式。常常抓小放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虽然我早就意识到,却常常不自觉又陷入其中。长期这样,自己看事物的眼光、做事的方法都会受到影响,细节固然不可忽视,但那是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才有用,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确定了整个文章的方向是要这么走的,又要控制字数,保持最佳阅读体验,那就必须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平衡,把自己放到那个框框里去。我发现自己必须面对而且挑战它的时候,就知道写作是我突破这个模式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第四,建立知识架构,锻炼逻辑思考力

记得之前看查理芒格的介绍,说他是一本会行走的书,他的知识就像一张大网,每当他做一个决策的时候,就会调动这张网上的相关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我非常羡慕这种状态,后来才明白,这就是查理芒格自己的知识架构。

我们从小到大接触了那么多知识和信息,如果没有建立知识架构,在我们的大脑中就完全是凌乱的。有用的没用的,重复的过时的,舍不得的很重要的,都到处乱放,整个大脑乱如麻。就像一个从来没整理干净的房间,一塌糊涂。

就像这样

停笔二十天后,我想清楚了坚持写作的意义_第3张图片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当再塞入新的信息时,初接触到会觉得很震撼很开心,但很快也会被淹没在这片狼藉中找不到踪影。下次再看到类似的信息,或许会觉得似曾相识,甚至可能根本就忘记了曾看到过。

将大脑中的信息结构化,就像整理自己的房间,需要这样的效果:

停笔二十天后,我想清楚了坚持写作的意义_第4张图片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写作的过程中,刚才说过,为了写出围绕主题的文字,我们就会将信息筛选、分类、取舍。这个过程就像把衣服、鞋子归类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那些没有写到文章中的信息并不是被我们丢到了,只是暂时放在一边,便于以后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上去。

久而久之,信息就会一点点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些没用的也自然会被遗弃掉,大脑的空间便如上图的房间一样。当有新的知识进来的时候,你便会很轻松地分辨出有没有重复的,该放到哪里,也很方便主动去寻找缺失的部分填补进来了。

也有人说,练习结构化思维不一定要用写作的方式。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我仔细想过后发现,写作是这里面最好的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的大脑带有存储和思考的功能,相当于我们的硬盘和CPU。每个人的脑容量不一样,开发程度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用的久了,必定占用的越多,损耗也越多,就像手机和电脑用久了,势必速读越来越慢。而写作,就像先给电脑硬盘做一个碎片整理,然后将信息整理写入到移动硬盘中。是帮助大脑修复功能、减轻负担的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将信息整理后写入移动硬盘中,再定期对移动硬盘不断写入的信息进行整理,进而帮助大脑更新信息,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整洁度,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呢?


除了以上四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比如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记录文字可以为将来提供回头检视自己的机会等等。仔细想一下这些,都不是一个具象的目标,却是确确实实在过程中可以得到的。前提是你在过程中要特意去练习,专门去思考。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每日要做两件事

静坐,而后省察克治。

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两件事情完成了。可见如果每日坚持写作,是对养心一个很好的交代。

当然,如果慢慢得,写作技能得到提升,我们当然可以在这个方面更长远地发展下去,但是不走到那一步的时候,谁知道会怎样呢,先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才有未来可以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停笔二十天后,我想清楚了坚持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