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成长的七个关键词

作者:A里蛋糕 转自: http://read.houhai.com/cunzai/0501054181320427588708.htm

  当成长的足迹消逝在时间隧道的尽头,岁月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琐忆。有一天,在蔚蓝色的阳光里,我突然认为自己必须写点什么了,关于回忆,关于成长,关于那些遥远的年代……

   1.港片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怀旧情结?某天我在一门户网站无意中看到了这么一句话:“有一种情怀你永远不懂——怀念83射雕”,当时居然一下子就将它和自己和许许多多七十年代生人联系在了一起。翁黄版射雕是我看的第一部港片,如果没记错,当时应该是一九八五年。那时的我比较年幼无知,对郭黄二人的爱情不太感冒,只是觉得电视里那些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成天乒乒乓乓的干仗,怪热闹的。许多年后,再观此片,不觉为幼年时的无知悄然汗颜。说起来,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成长。不是有人说过吗:当你开始自嘲过去时,你已经长大了。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我们这代人茁壮成长的时候,也是港片悄悄进驻内地市场之时。很多时候,我暗自庆幸自己出生于七十年代,因为正值我们初涉人事之时,就有那么多优秀的影片与那样一个既保守又前卫的年代相映成辉。相比之下,八三以后出生的孩子就惨了点,等到他们真正懂的该如何去欣赏一部影片时,那些片子已经和哪个年代一起沦为了不合时宜的经典,永远的一去不返。正如现在,除了疯狂躁乱的好莱坞大片和矫情造作的韩日言情,我们还能看些什么?

  除了翁黄版射雕,早期港片也许多片子都堪称经典:如发哥的《阿郎的故事》、《喋血双雄》、《英雄本色》等,华仔的《天长地久》、《上海滩》等,等等。这些影片被我们记住,不是因为主演的牌有多大,也不是因为媒体疯狂的炒作,更不是因为因为它曾投入了如何惊人的资金,只是因为当年的那份感动。早期港片一如它所处的那个年代,简单、朴素而又温情,余味尤长。虽然也未见有很多人去看,但看过的人都记住了,都在怀念。这么看来,在拼命追求票房收入的今天,导演勿需在意过去电影的辉煌。毕竟,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怀念,只是怀念而已。正如现在,在电脑游戏铺天盖地袭来的今天,偶尔也有人会想起那些尘封于库房角落的街机,但再也不会有人去碰它。

   2.街机

  作为高科技产品,街机的出现的确极大的丰富了我们这代人原本会很乏味的课外生活。九十年代初期,它的身影几乎遍布了中国各个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比起今日遍地开花的网吧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的游戏厅老板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最有“钱途”的职业之一。只是苦了我们这些孩子,在父母看来,我们每天的零花钱总是会不翼而飞。

  我第一次玩街机是在初一第一学期,那是一款飞机游戏。一个币头进去,然后你就变成飞行员了,让它往左飞它绝对不会往右飞,让它丢炸弹它绝对不会下鸡蛋。多神气呀!

  有了第一次愉悦的体验,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以后的日子里,我成了那家游戏厅的常客,非常荣幸的在老板心里有了一席之地。那时父母每天给我一块钱,在此之前,这一块钱通常用于吃早点和买零食。迷上了街机后,早点也不吃了,零食也不买了。一块钱全部交给了老板,只是为了换取四个亮锃锃的铜币。每天一块钱,按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消费,老板当然对我青眼有加了。但这种贵宾身份并未维持很久,很快老板就不太欢迎如我这样的老主顾了,换句话说,就是我失宠了。因为随着经验的累积,我们的技艺日渐娴熟,通常一个币能玩一个多小时。呵,对此,老板无可奈何。但老板终究是老板,最终他还是想出了应对的办法:不停的换游戏卡。每个游戏只要有人能过通关,他立马换掉。我们倒也支持他这样做。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停的玩到新游戏。《街霸》、《三国》、《花木兰》、《侍魂》……,这些都是我们当时非常喜欢的游戏。

  后来上了高中,忙于学业,再也无暇光顾游戏厅。98年考上大学后,负担一下轻了许多。大一课少,整日无所事事,于是有了重操旧业的想法,却再也看不到街机的身影,据说是被禁了,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大三外出旅游,在一个相对偏远的小城里看到了它,喜出望外,再去玩时,却不复有当年的愉悦。

   3.校园民谣

  很难找出另一种风格的音乐能如校园民谣一样,能够如此深刻的浸染你我的灵魂。上世纪九十年代,歌手老狼横空出世,一首《同桌的你》红遍了大江南北,那个时候几乎是男女老少只要是个人都能哼上两句。后来老狼耀眼的星光渐渐隐去,而我对校园生活最美好的回忆则永远的留在了一千年前。
  
  再说高晓松。我一直认为他更适合做个诗人。自从海子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创作出他这一生最美一诗后,我曾一度认为中国今后不会再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我坚持着这个观点,直到后来高晓松的出现。在高晓松的作品里,总会看到那些用忧郁编织而成青春。私底下,我认为高晓松的作品是为七十年代生人而创作。因为高晓松的歌词里总是会流淌着一条青春的河,时光蔓延,哀伤弥漫。而忧郁正是我们这代人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不可能具备的,因为他们的青春岁月有太多幸福的因子;我们的父兄也不大可能具备,因为他们的青春太过艰辛与苦涩。

  说起了青春我想起了沈庆。他也是我所喜欢的校园歌手,《青春》应该算是他的代表作,不过相较之下,我更喜欢他的另一首歌——《岁月》,第一次听就非常喜欢,听了第二遍更加喜欢。“开始是我们相遇,后来是我们分离,天空都一样美丽。那许多旧书信那许多老情话都将成为回忆。”这些朴实无华的字眼总能让我们想起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些高昂或者哀伤的青春,暗恋过的漂亮女生,食堂门口常看见的帅气男生,不及格的成绩单,毕业纪念册,足球场……怀念,是因为我们已经远离这一切。

  忧伤的歌手在校园里弹吉他,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生匆匆而过。歌手抬起头扫了一眼她远去的背影,又迅速的低下头继续弹唱他的忧伤,而忧伤象流水一样流过整个校园。

   4.黑白照片

  一直偏好黑白照片,所以一直不愿意去照彩照。当简简单单的黑白两色永远的湮没了我们的友情岁月,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世界就象一个花枝招展的时髦女郎,而我只怀念那个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也许我觉得,较之七彩的眩目,温情的黑白两色更能诠释那些已然消逝的至真至纯的回忆;又或许只有面对那些不加修饰的瞬间,我们才会不期然的想起某人某事曾留给我们的感动。
  
  相册里保留了许多一寸的黑白照片,是小学毕业时同学相互之间的唯一的留念。我一直保存到了现在。我想我会将他们保存一辈子。记得那时候毕业前的几天,老师让大家每个人准备几张一寸照片,往毕业证上贴的。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洗了许多张,还骗家里人说老师说的就需要这么多张。呵,现在想起来,家里人早就看穿了我们的诡计,只是没有明说罢了。那时我们交换照片的方式很值得回味。特别是如果对方异性,而她对你又不太感冒时,要她的照片就得担着被对方拒绝在众人面前出丑的风险了。其惊心动魄程度并不亚于初中课堂上在老师眼皮下给心仪的女孩传纸条。幸运的是,由于小时候长得好看,我要女孩子照片总是轻而易举不费气力。
  
  整整十一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学同学绝大部分失去了音讯,许多年也没有联系过,甚至有的连名字也叫不上了,但仍然时时的想起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翻看那些老照片,看着岁月残留下的痕迹,看着那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我总是会想,此刻,他们在干什么呢?在匆匆回家的公共汽车上?在校园寂静的角落里?还是钢筋水泥的格子间里?记忆中,他们永远都有一张稚气的脸,和灿烂的微笑。
  
  “苍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其实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只是我很喜欢,看过<圆月弯刀>吗?看过的话你就明白我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了。

   5.爱情
  
  很不情愿的写下这个标题,然后就不知道该写点什么了。面对爱情,仅仅是一刹那,我所有的表达变得苍白无力。但我又不能不去写,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谁也没有拒绝过爱情。她是成长的一部分。你可以拒绝去爱一个人,但你不能拒绝爱情,正如你永远不能拒绝成长一样。

  谈过几次恋爱,统统无疾而终;爱过几个女孩,全部舍我而去。我知道,对于爱情,我有太多j近乎完美的幻想,所以会绝望。偶尔也会想起来那些女孩,不知道为什么,她们总是会出现在夏天,总是穿着白色连衣裙。我想,也许只有夏日里一袭白衣的女孩才能留驻我们年少时的目光吧。回想起来,每一次恋爱都很纯洁,女孩们纯洁而来,最后纯洁而去。这倒不是因为我生理有什么障碍或者不善于捕捉机会,只是觉得爱情爱情本应如此:晶莹剔透,无瑕无疵。大二时,某某和某某同居的消息陆陆续续传开,虽羡慕却不肯去尝试。一方面是因为负不起责任,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虽然向往前卫却过于保守。

  对于爱情,怎么说好呢?正如一位网友的签名,我想,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只是深爱着爱情……  

   6.达悉多或理想
  
  当达悉多在无花果树下顿悟之时,大师一定敏锐的感觉到了:数千年后,他定会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人的关于成长关键词之一。所以,若干年后,大师的精神便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那个年代分割成秒。我们才是佛陀最坚定的追随者,在出世和入世间徘徊着,在昨天和今天间明白着。

  如今世界就在这里。悉达多端坐无花果树下,河水湍湍流过大师的目光,二十五个世纪转逝无踪。关于达悉多,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个宗教头子,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更和七十年代人的成长扯不上什么关系。我并不这么认为,至于这两者之间究竟有关联,我也说不上,只是觉得应该有。

  在告别了港片和街机的年代后,我曾一度认为自己身上已经没有了七十年代生人的痕迹。因为不知不觉间,我和他们(八十年代的孩子)都已经长大。高中时学习不好,考了两次才考上,加之入学较晚,大学同学多半是八零以后出生的孩子。大一时由于彼此间不太熟悉,还没有觉得有什么区别。但很快,在以后的日子里,彻底的陷入了一种悲哀中。时光蔓延,哀伤弥漫。在我看来,那些比我小点的孩子是那么的理性,他们有着与自己年龄不相吻合的成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他们尽管对自己现下的生活方式并不满意,但却从不去尝试或者改变什么,他们知道的该去如何善待生活。就象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忙于找工作或者考研,只有我怀揣不切实际的理想终日无所事事。许多人说我在逃避,其实不是,那是他们不了解我。我只是在寻找着一些东西,只是一直没有找到。

  达悉多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用智慧占胜了在乎,在放弃了一切之后又拥有了一切。很多时候感觉自己也是,只是不具备如大师那样的智慧,在乎太多太多的东西。不能彻底的放弃,便不能完整的拥有。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惆怅的,从古至今,除了达悉多,又有谁人真正做到过?

   7.文学或孤独
  
  很多时候我这样认为: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词叫孤独,所以便有了文学。在见识过的诸多因果关系中,这是最让我信服的一对词。我曾尝试着举出许多反例来推翻这个结论,但最后都失败了。在文学的世界里,除了孤独的确什么也没有。上大学时借了一本贾德的书,里面有一句话一辈子也忘不了:全知赐予无可比拟的心灵沉静,在我全知性和普遍性中,唯一感到困惑的是孤独。

  小时候作文写得好,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父亲觉得很有面子。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他就预言我将来会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全然忽视了字里行间的幼稚。长大后,文风慢慢成熟了,父亲依然引以为荣,但却不允许我有哪怕是一点点的从事职业写作的念头,他认为我应该去从政或者干点其它有意义的事。父亲的这种专横让我很反感,于是我反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理他不去和他说话,而他始终很有耐心,一遍一遍的陈述着事情的利害得失。有一次,他意味深长的说儿子你知道吗所有能写出传世之作的人都不是职业作家。我知道,我当然知道。父亲和我同样热爱文学,他没有选择这条朝圣之路是迫于生计,干涉我的选择则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他知道文学朝圣之路除了高尚之外还包涵了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孤独。孤独是件很煎熬人的事,而他只希望我幸福。我心里清楚的明白,自始自终,父亲都是为了我好。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我好好的活着,被别人瞧得起。

  活着 ,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2002年,我就要毕业了。临行前,我开始整理这四年所经历过的一点一滴。除却一大摞发表与未发表的手稿,好象什么也没留下,没有爱情,也没有事业。看着自己那些无力的表达和被别人一眼看穿后的慌乱,我忽然觉得很悲哀。但很快,悲哀便消弥的无影无踪。我庆幸,庆幸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还活着,在写作和孤独的夹缝中活着。这是一般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有的心灵体验,这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