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

中产阶级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最充满焦虑和无力感的阶级,也是社会阶级固化感受最深的人。

这是我看完印度电影《起跑线》后想起的一句话!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近两年,真是颠覆了中国观众对它的偏见,收割粉丝无数,而这部《起跑线》,在我的心目中,算是近期的NO1。

《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与以往几部印度影片比起来,这部更接地气、更扎心。虽然国情不同,但在子女教育方面,可谓同一个世界,同一对爸妈。

服装店老板拉吉,凭着自己的设计与营销天赋,跻身于富足的中产阶级行列。他有一个美丽聪明的妻子米塔,一个可爱的女儿皮娅,在拉吉看来,这样的幸福生活夫复何求。 

但随着女儿入学年龄的到来,拉吉与妻子却陷入了焦虑痛苦中。上流精英学校入学门槛奇高,而普通公立学校软件、硬件均相差甚远。为了女儿的前途,他们只能想尽办法争夺进入名校的资格。 

于是,拉吉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被打乱,加入了手忙脚乱、焦头烂额抢夺起跑线的“战争”中,开启了从“扮富”到“装穷”的“演艺生涯”。

影片虽然以轻松的喜剧形式展现,但在笑声背后,却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主人公拉吉,属于白手起家的中产成功人士,与身边的人比起来,他颇有些志得意满。

但在妻子米塔看来,他的软肋,便是他的教育程度与家庭背景。因为,光有钱并不能让女儿融入上层社会,只有高端全面的教育才是步入上层社会的阶梯,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远大的前程,她殚精竭虑,将自己的焦虑传染给了拉吉。

为了“扮富”,他们举家搬出了熟悉亲切的贫民区,住进了花园洋房的富人区。为了融入阶层,煞费苦心地兴办party,讨好邻居。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耳光,女儿被别的小孩排斥,只因为她说的是印度语,而不是英语。

《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为了缩小差距,他们找到了专业学前培训机构,但现实比他们预想的更令人绝望,即使在同阶层中,对于孩子的教育准备,他们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阶级分层所带来的身份认证,更让拉吉感到自己是两边不靠的“边缘人”。

《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于是,夫妻俩陷入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死循环”中,不惜冒违反法律的危险,假扮穷人,住进贫困区,以应付校方的检查。

他们从豪宅搬进了又小又破的贫民区,整日生活在被脏乱差包围的心惊胆战中,只为争夺穷苦孩子的名校教育权。为此,他们在理想与现实、良心与道义的的夹击中,苦苦挣扎。

中产阶级属于凭自己能力先富起来的那一拨,即不同于具有先天优势的上流阶层,也不同于一无所有的贫困阶层。

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是最尴尬的。

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他们的起点,可能是很多人奋斗一生才达到的终点,他们的优势别人无法复制;对穷苦阶层来说,认命是他们的天性,穷困形成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没有能力去思考改变人生的问题。

对于中产阶级却不一样,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财物自由,满以为可以用钱砸出一个新世界,最终却发现,社会已经安排好了一个极难的闯关模式,要想继续往上,不但面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考验,更有无数与你一样想往上爬的人比你更不择手段,你随时都可能收到一个GAME OVER。

这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比创业更让人焦虑和抓狂!

片中最让人揪心的片段,是贫困朋友希亚姆,故意“碰瓷”,帮伪装成穷人的拉吉筹钱报名。希亚姆对朋友的仗义真诚,让拉吉惭愧不已。

最终,拉吉的女儿抽中名校,而希亚姆的儿子却失去了机会,而这正是让拉吉良知清醒,最终看清事实的导火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每一个人无可厚非的权利。对于拉吉和米塔来说,进入名校,是一个改变女儿和自己命运的美梦。 可是,现实却告诉他们,这只不过是个自欺欺人的恶梦。

在良心的的谴责下,拉吉主动向校长坦承了自己的欺骗,希望将这个名额还给希亚姆,但校长的一番话却让拉吉大吃一惊。

原来所谓的“穷困孩子入学名额”,只不过是学校为了敛财使用的障眼法,他们用这些名额,变相收取中产家庭的孩子,以保证持续的学费收入。

套路真是无处不在!拉吉满以为自己让女儿上的是一所高端大气、内外兼修的名校,没想到在其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如此龌龊的内核。

拉吉开始清醒,他不顾校长的威胁,在舞台上公布了事情的内幕,最终,夫妻俩让女儿退学,入读了公立学校。

其实,与《神秘巨星》一样,影片进入最后,就转向现实与美梦结合版的套路了。

先让观众痛,痛到忍无可忍了,给你来把糖,让你从恶梦直接过渡到美梦,这可以说是印度电影的成功模式。

但这种模式更多是基于让观众爽,制造一个打破现实不公的英雄,看得你热血沸腾,最终,对于现实生活提供的帮助见仁见智,毕竟,电影是商业的艺术。

先不论现实中是否有家长敢于像拉吉这样真诚坦白、嫉恶如仇,单是将孩子送进脏乱差的公立学校,有几个中产家长敢直面这样的现实。

作为中国观众,值得欣慰的是,起码现在的公立学校还没有差到印度那种水平,起码现在阶层还没有完全固化、起码现在成功的路不是只有那么几条,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这部影片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敢于展现政府的无能、教育的腐败、规则的虚设、社会的不公。它撕破了印度教育精心包装的华丽外饰,露出了内里的破败。

其实,影片的深层含义并不仅限于教育,它通过教育这个话题,警醒人们观注自己被固化了的思维与认知。

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连快乐与成功的概念都被固化成了统一的模式,又有多少人真正地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又在失去什么?

对统一价值观的盲目追求,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链和自上而下的鄙视链,背后的悲欢得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就像影片中的拉吉,为了一个早已制定好结果的游戏,茫然挣扎在名校与普校、英语与印度语、中层与上流、真诚与虚伪、妥协与抗争的选择中,这些选择看似不断砸向主角,其实砸中的却是观众那颗感同身受的心。

社会发展中,阶层固化是不可逆的潮流,但如何在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至于随波逐流,却是值得每个人静心思索的问题。

而在这其中,深受其害的便是通过自身努力,过得比大多数人好,但又不属于精英阶层的中产阶级,他们空有雄心壮志,却没有相应的条件供他们利用,所以,他们成了社会中最焦虑、最无奈的人群。

影片中的拉吉,最终选择了回归本心,不再挣扎在恶梦中,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敢像他一样选择这样的结果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跑线》:中产阶级的挣扎与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