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定远人沐英的传奇人生。
沐英是怎么成为朱元璋的养子的?
沐英(1344年-1392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文英,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朱元璋养子。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
沐英于1344年(元朝至正四年),出生在定远县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1351年(至正十一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
1352年(至正十二年),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今安徽省凤阳县),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朱元璋夫妇当时膝下无子,就认小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朱元璋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朱元璋收养的义子见诸史册的不下10人,而最有名的两个义子,一个是其外甥李文忠,另一个则是沐英。《明太祖实录》载沐英“年八岁遭兵乱,父母相继没,孑然无依,上见其孤幼,怜之,携以归命。孝慈皇后子之,赐姓朱氏,恩养之甚厚。”《明史》称沐英“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
朱元璋为何安排沐英镇守云南?
沐英在统一云南的过程中,经过一连串的军事行动和设官立卫等活动,与大将傅友德、蓝玉(定远人)等所部明朝征滇官兵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统一云南的使命,基本建立起了明朝政府在云南的军事与行政控制体系,而且有效地维护了明朝中央政府对滇统一行动的初期成果,为随后的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的平乱活动拉开了序幕。
洪武十六年(1383年),被留下镇守云南的是沐英而非傅友德或蓝玉,这与太祖对沐英的信任有关。毕竟,镇守一方关系到明初整个政局的稳定与否,太祖亦不想因用人失策而导致云南有警需再次出兵征讨。
三人虽均为太祖亲任之人,但沐英更易受太祖信任,因沐英为太祖义子,自幼在太祖和马皇后身边长大,太祖对沐英相当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沐英超出一般臣子的信任。
此外,沐英的军事才能亦可圈可点。在征滇之前,沐英已身经百战,史称沐英“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
洪武十年(1377年)沐英与邓愈征讨吐蕃,多有战功,“充征西副将军,从卫国公邓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仑。功多,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率兵击溃驻扎和林的北元势力,保证了明朝北部边防的安定。“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和林,数扰边。十三年命英总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黄河,登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击之,而自以骁骑冲其中坚。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其全部以归。”
沐英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使他有足够的能力镇守云南,处理境内的变乱。除军事才能外,沐英也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对处理地方机务也曾有涉猎并得到太祖的好评。“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这样的经历有利于他处理滇地政务,维护云南的稳定与发展。综上,太祖的信任与其自身的能力使得沐英成为镇滇的不二人选。
沐英为何能够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
明代开国以来,明太祖为了除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开国功臣们,从“胡惟庸(定远人)奸党案”到“蓝玉(定远人)奸党案”,进行了长达十多年之久的政治谋杀,被卷进杀死的各色官吏多达5万人。到朱元璋死时,他所封的9个公爵、54个侯爵除了没威胁的两三个人外,全部都在肉体上被消灭了。但凡事总有例外,沐英变成了明初历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终的功臣,并且可以世代镇守云南。沐英有什么独特的原因,能够逃过这场磨难呢?看其处世之道:
镇守西南的才能
看过金庸《鹿鼎记》的读者一定还记得韦小宝总挂在嘴边的沐家军大战叛军象阵的故事,这段故事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明代初年的西平侯沐英。
洪武二十一年3月的某夜,沐英曾组织了一支由300名骑兵组成的突击队突袭云南叛军思伦法的兵营,而思伦法的部队是一支由30万士兵和百余头战象组成的强大队伍。当夜,沐英的轻骑兵不仅杀敌数百,还俘获了一头战象。次日,沐英更立马督战,命令弓箭手和火铳手冲在最前面。火铳巨大的声响让敌方战象受惊,打乱叛军的阵脚。沐英下令三军夹击,最终斩首敌人三万余,俘获一万余人,擒获大象37头。
这场战役只是沐英在云南所经历的纷繁不断的平叛战争中的一场。沐英自从进驻云南以来,就不断地平定云南各地的叛乱,有时甚至是疲于奔命。但是,沐英绝非穷兵黩武之人,他一方面通过武力平息各地叛乱、加强军事布防来巩固明王朝及沐家在云南的统治权威,一方面恢复和发展云南的社会经济、文教事业。经营云南前后不过十年多,但云南从此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难怪朱元璋几乎对所有功臣都满腹疑虑,却独对沐英说,“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无论这种信任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出于政治需要,出于巩固明王朝西南边陲的重要性和沐英的个人才能考虑,沐英地位应当特殊。
尽忠报国
沐英后代来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沐英墓前
沐英的第十世孙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块类似“长命锁”一样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写着“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右边刻“此牌须用”等字,背面写着:“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这是沐英对后代的谆谆教诲。
沐英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忠于明廷,献身明廷,为明朝政府一统天下,维护祖国团结统一而付出了最大贡献,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是战争结束后,他受命“率兵数万镇守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王”。但他不居功自傲,而是代表明朝政府认真治理云南,开拓边疆。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了吃粮问题又稳固驻守。沐英还下令家属随军,其部下不少为湖广籍苗兵,这些家属纷纷从城步等苗族地区迁往云南落户。他们就成为现今云南苗族的“始祖”。
据《明史·傅友德传》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廷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从湖广宝庆府武冈州(当时城步隶属武冈州)等地征调参加傅友德、蓝玉、沐英所统帅的征滇大军,由宝庆卫指挥胡大海统领,总数达九万之众,屯军落籍戍守。云南平定后,大批家属奉命从湖广赴云南随军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猛增。沐英主滇十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众疏浚河道,扩广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整修道路,保护粮运;增设府、州、县学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也就是现在的免费入学,提供餐宿,封闭教育,统发校服政策。这些政策,使云南得到了稳定发展。
沐氏一族对明廷政府的忠诚,除沐英以身殉职外,其最后一世黔国公沐天波对明的忠诚达到高潮。明末清初,云南开远土司叛乱,沐天波被迫出逃,沐府亲人被屠戮一空。此时,南明王朝气数已尽,吴三桂率清军进逼桂林,沐天波保护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后双双被缅兵杀身殉国。沐氏满门忠烈随明而终。沐氏镇守云南,共十二世16任,自1381年至1651年,历时270余年,此乃历史的奇迹。
沐英家风“尽忠报国”,使沐英一族近三个世纪都忠诚于明廷政府这种“大忠”,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罕见的,绝无仅有的。
另外,沐氏的忠诚还表现在其子孙对其先祖和朋友的态度上。据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也就是沐英死后的第二年,沐英的同乡、战友,同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凉国公蓝玉被锦衣卫诬告,遭朱元璋杀害,灭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是为“蓝狱”。在这阴云密布、不见天日的年代,沐英的长子黔国公沐春为保存蓝玉的遗脉,冒死将怀有身孕的蓝玉侍妾藏于沐府,得遗腹子蓝昌建。
七十多年后的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蓝狱”案已废驰解禁,蓝昌建子孙繁盛,使蓝氏得以传宗接代,繁衍至今。沐英后人冒死保护蓝玉遗脉的“忠诚”精神,可见一斑。忠于皇上,忠于朝廷(政府),忠于祖先,忠于朋友,这就是沐氏的“尽忠报国”家风。
事上勤慎小心
沐氏后人手拿家谱如数家珍
作为朱元璋的养子,沐英对哺养他长大的朱元璋和马皇后极尽孝顺,视之如亲生父母,以致于义母马皇后病逝,沐英悲痛到“哭至呕血”程度。就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沐英也以亲兄弟视之,皇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至极,号啕大哭”,以致“遭受打击而患病”。沐英“事上勤慎小心”的程度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沐英对朱元璋和明廷的“绝对忠诚”和“勤慎小心”,使他得到了朱家王朝的“绝对信任”。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8年)冬,沐英自云南入京汇报工作,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临别回云南时,朱元璋亲临送别,亲切地拍着沐英的肩膀说:“叫我南方高忱无忧的人,就是沐英你啊!”
沐英英年早逝且“死于任所”,也就是“因公殉职”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昭靖王,侑享太庙,这可是明廷270年唯一赐封的一个“异姓王”啊!朱元璋多个“义子”中,也只有沐英能享受到“封王且侑享太庙”的至高待遇。
沐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沐氏世代子孙。沐英死后,朱元璋令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永沐皇恩”,历经十二世16任,二百七十余年,“与明朝相始终”,直至最后一代“云南王”沐天波1651年伴南明皇朱由榔在缅甸遇害,为“事上勤慎小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处同僚谦和为本
沐英沉毅少言,好贤礼士,善待部下,不妄杀士卒。他经常手不释卷,礼请儒生讲说经史。在镇守云南的10余年间,沐英留心处理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执行“顺而抚之”、“抚而治之”、“招怀番首,先礼后兵”的政策,团结西南各民族人民,使西南地区出现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
正如史学家邵廷采所评价的那样:“黔宁守在荒徼,世有师命,纾天子南顾忧……黔宁在镇,招徕携贰,辨方正俗,使人知朝廷,垦军田一百一万二千亩,使人知所以有生恩泽远矣。死之日,蛮部君长,号哭深山,及定远继之,历年滋久,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虽夷裔于法,不忍加诛。将吏非犯大恶,未尝轻戮一人。又何其宽大长也”。
沐英宽大为怀,谦和为本,与人为善的家风,直接影响了沐氏子孙后代,使之得以世代镇守云南,与明廷相始终。正如史学家蔡东藩所评价的那样:“明得云南,全出沐英力,而云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终明世二百七十余年,沐氏子孙守云南,罕闻乱事,黔宁之功,固不在中山开平下也”。
《明史》也给予沐英以崇高评价:“黔宁以英年应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旂常炳耀,洵无愧矣,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
以沐家对朱氏的忠心,朱元璋厚封恐怕也有数点考虑:
1、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沐家既然能够威服百夷,保证中央没有南顾之忧,既省心又省钱,何乐而不为呢?
2、当时云南至中央路途遥远,当地军政大权如果不能统一,行政长官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事事需要请示中央,很难应付当地复杂的局势。
3、沐家在云南获得了人心,也是朱洪武不敢轻易动他们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世代荣华和近似独立的特权换取南疆的稳定繁荣和忠心,还算是能让朱元璋接受的买卖。
4、沐家当时是否受到朱元璋的密诏,担负有匡扶社稷的重任也未可知,毕竟沐家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一旦奉旨勤王,可迅速拉出一支队伍。
从所阅史书的记载来看,沐英一生从来不曾犯有过错,这其中虽然很可能有沐英生前功勋卓越、权位赫赫以致史家讳言其过的因素在内,但这一现象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沐英之功及其影响确实非同凡响。
沐英生前、死后,下自普通百姓、上至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对沐英的高度评价,是沐英一生,特别是他在镇云南期间功德并茂的有力史证。沐英在云南的爵位由其后人继承,直至终明一代。实际上,在整个明朝期间,承袭“黔国公”的沐氏子孙就是整个云南的最高统治者。
图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元末明初(约14世纪)。1959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