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树详解

博客园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angzihaoal/p/11161024.html

目录

  • 前言
  • 什么是线段树
    • 什么是区间加法
  • 线段树的原理及实现
    • 储存方式
    • 初始化
    • 单点修改
    • 区间修改
      • 懒惰标记
        • 相对标记和绝对标记
        • 下传标记
    • 区间查询
    • 指针储存和动态开点
  • 扩展及应用
    • 权值线段树
    • 可持久化线段树(主席树)
    • 非递归式线段树
      • 储存方式
      • 建树
      • 单点查询
      • 单点修改
      • 区间查询
  • 后记

前言

这是一篇蒟蒻的博客,可能有许多错误或不详细的地方,欢迎大佬们指出。
这篇文章主要参考了这篇博文:http://blog.csdn.net/zearot/article/details/48299459

什么是线段树

线段树,是一种二叉搜索树。它将一段区间划分为若干单位区间,每一个节点都储存着一个区间。它功能强大,支持区间求和,区间最大值,区间修改,单点修改等操作。
线段树的思想和分治思想很相像。
线段树的每一个节点都储存着一段区间[L…R]的信息,其中叶子节点L=R。它的大致思想是:将一段大区间平均地划分成2个小区间,每一个小区间都再平均分成2个更小区间……以此类推,直到每一个区间的L等于R(这样这个区间仅包含一个节点的信息,无法被划分)。通过对这些区间进行修改、查询,来实现对大区间的修改、查询。
这样一来,每一次修改、查询的时间复杂度都只为 O ( log ⁡ 2 n ) O(\log_2n) O(log2n)
但是,可以用线段树维护的问题必须满足区间加法,否则是不可能将大问题划分成子问题来解决的。

什么是区间加法

一个问题满足区间加法,仅当对于区间[L,R]的问题的答案可以由[L,M]和[M+1,R]的答案合并得到。
经典的区间加法问题有:

  1. 区间求和( ∑ i = L R a i = ∑ i = L M a i + ∑ i = M + 1 R a i   ( L ≤ M < R ) \sum_{i=L}^Ra_i=\sum_{i=L}^Ma_i+\sum_{i=M+1}^Ra_i\space(L\leq Mi=LRai=i=LMai+i=M+1Rai (LM<R)
  2. 区间最大值( max ⁡ i = L R a i = max ⁡ ( max ⁡ i = L M a i , max ⁡ i = M + 1 R a i )   ( L ≤ M < R ) \max_{i=L}^Ra_i=\max(\max_{i=L}^Ma_i,\max_{i=M+1}^Ra_i)\space(L\leq Mmaxi=LRai=max(maxi=LMai,maxi=M+1Rai) (LM<R)

不满足区间加法的问题有:

  1. 区间的众数
  2. 区间的最长不下降子序列

线段树的原理及实现

注意:如果我没有特别申明的话,这里的询问全部都是区间求和
线段树主要是把一段大区间平均地划分成两段小区间进行维护,再用小区间的值来更新大区间。这样既能保证正确性,又能使时间保持在log级别(因为这棵线段树是平衡的)。也就是说,一个[L…R]的区间会被划分成[L…(L+R)/2]和[(L+R)/2+1…R]这两个小区间进行维护,直到L=R。
下图就是一棵[1…10]的线段树的分解过程(相同颜色的节点在同一层)
线段树详解_第1张图片
可以发现,这棵线段树的最大深度不超过 [ l o g 2 ( n − 1 ) ] + 2 [log_2(n-1)]+2 [log2(n1)]+2(其中 [ x ] [x] [x]表示对x进行下取整)
由于作者太菜,不会非递归的线段树,所以这里写的都是效率较低、较为常见的递归线段树。

储存方式

通常用的都是堆式储存法,即编号为k的节点的左儿子编号为 k ∗ 2 k*2 k2,右儿子编号为 k ∗ 2 + 1 k*2+1 k2+1,父节点编号为 k   d i v   2 k\space div\space2 k div 2,用位运算优化一下,以上的节点编号就变成了 k < < 1 , k < < 1 ∣ 1 , k > > 1 k<<1,k<<1|1,k>>1 k<<1,k<<11,k>>1。其它储存方式请见指针储存和动态开点。
通常,每一个线段树上的节点储存的都是这几个变量:区间左边界,区间右边界,区间的答案(这里为区间元素之和)
下面是线段树的定义:

struct node
{
	int l/*区间左边界*/,r/*区间右边界*/,sum/*区间元素之和*/,lazy/*懒惰标记,下文会提到*/;
	node(){l=r=sum=lazy=0;}//给每一个元素赋初值
}a[N];//N为总节点数
inline void update(int k)//更新节点k的sum
{
	a[k].sum=a[k*2].sum+a[k*2+1].sum;
	//很显然,一段区间的元素和等于它的子区间的元素和
	//如果有懒惰标记的话要相应地改变
}

初始化

常见的做法是遍历整棵线段树,给每一个节点赋值,注意要递归到线段树的叶节点才结束。

void build(int k/*当前节点的编号*/,int l/*当前区间的左边界*/,int r/*当前区间的右边界*/)
{
	a[k].l=l,a[k].r=r;
	if(l==r)//递归到叶节点
	{
		a[k].sum=number[l];//其中number数组为给定的初值
		return;
	}
	int mid=(l+r)/2;//计算左右子节点的边界
	build(k*2,l,mid);//递归到左儿子
	build(k*2+1,mid+1,r);//递归到右儿子
	update(k);//记得要用左右子区间的值更新该区间的值
}

单点修改

当我们要把下标为k的数字修改(加减乘除、赋值运算等)时,可以直接在根节点往下DFS。如果当前节点的左儿子包含下标为k的数(即对于左儿子区间 [ L l s o n . . R l s o n ] [L_{lson}..R_{lson}] [Llson..Rlson] L l s o n ≤ k ≤ R r s o n L_{lson}\leq k\leq R_{rson} LlsonkRrson),那么就走到左儿子,否则走到右儿子(右儿子一定包含下标为k的数,因为根节点一定包含这个数,而从根节点往下走,能到达的点也一定包含这个数),直到L=R。这时就走到了只包含k的那个节点,只需要把这个点修改即可(这个点就相当于线段树中唯一只储存着k的信息的节点)。最后记得在回溯的时候把沿途经过的所有的点的值全部修改一下。

void change(int k/*当前节点的编号*/,int x/*要修改节点的编号*/,int y/*要把编号为x的数字修改成y*/)
{
	if(a[k].l==a[k].r){a[k].sum=y;return;}
	//如果当前区间只包含一个元素,那么该元素一定就是我们要修改的。
	//由于该区间的sum一定等于编号为x的数字,所以直接修改sum就可以了。
	int mid=(a[k].l+a[k].r)/2;//计算下一层子区间的左右边界
	if(x<=mid) change(k*2,x,y);//递归到左儿子
	else change(k*2+1,x,y);//递归到右儿子
	update(k);//记得更新点k的值,感谢qq_36228735提出此错误
}

区间修改

其实如果会了单点修改的话,区间修改就不会太难理解了。
区间修改大体可以分为两步:

  1. 找到区间中全部都是要修改的点的线段树中的区间
  2. 修改这一段区间的所有点

先来解决第一步:
我们先从根节点出发(根节点一定包含所有的点,包括被修改区间),一直往下走,直到当前区间中的元素全部都是被修改元素。
当左区间包含整个被修改区间时,我们就递归到左区间;
当右区间包含整个被修改区间时,我们就递归到右区间;
否则,情况一定就如下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怎么办?这种情况似乎有些难了。
不过,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被修改区间中的元素间,两两之间都不会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把被修改区间分解成两段,使得其中的一段完全在左区间,另一端完全在右区间。
很明显,直接在mid的位置将该区间切开是最好的。如下图所示:
线段树详解_第2张图片
通过一系列的玄学操作,我们成功地把修改区间分解成一段一段的。但问题来了:我们怎样修改这些区间呢?
最暴力的做法是每一次都像建树一样,遍历区间内的所有节点,一一修改。但是这样的时间复杂度显然 O ( n 2 l o g 2 n ) O(n^2log_2n) O(n2log2n),比暴力 O ( n 2 ) O(n^2) O(n2)还多了个log,我要这线段树有何用?
这里就要引入一样新的神奇的东西——懒惰标记!

懒惰标记

标记的含义:本区间已经被更新过了,但是子区间却没有被更新过,被更新的信息是什么(区间求和只用记录有没有被访问过,而区间加减乘除等多种操作的问题则要记录进行的是哪一种操作)
这里再引入两个很重要的东西:相对标记绝对标记


相对标记和绝对标记

相对标记指的是可以共存的标记,且打标记的顺序与答案无关,即标记可以叠加。 比如说给一段区间中的所有数字都+a,我们就可以把标记叠加一下,比如上一次打了一个+1的标记,这一次要给这一段区间+2,那么就把+1的标记变成+3。
绝对标记是指不可以共存的标记,每一次都要先把标记下传,再给当前节点打上新的标记。这些标记不能改变次序,否则会出错。 比如说给一段区间的数字重新赋值,或是给一段区间进行多种操作。


有了懒惰标记这种神奇的东西,我们区间修改时就可以偷一下懒,先修改当前节点,然后直接把信息挂在节点上就可以了!
如下面这棵线段树,当我们要修改区间[1…4],将元素赋值为1时,我们可以先找到所有的整个区间都要被修改的节点,显然是储存区间[1…3]和[4…4]的这两个节点。我们就可以先把[1…3]的sum改为3( ( 3 − 1 + 1 ) ∗ 1 = 3 (3-1+1)*1=3 (31+1)1=3),把[4…4]的sum改为1( ( 1 − 1 + 1 ) ∗ 1 = 1 (1-1+1)*1=1 (11+1)1=1)然后给它们打上值为1的懒惰标记,然后就可以了。
线段树详解_第3张图片
这样一来,我们每一次修改区间时只要找到目标区间就可以了,不用再向下递归到叶节点。
下面是区间+x的代码:

void changeSegment(int k,int l,int r,int x)
//当前到了编号为k的节点,要把[l..r]区间中的所有元素的值+x
{
	if(a[k].l==l&&a[k].r==r)//如果找到了全部元素都要被修改的区间
	{
		a[k].sum+=(r-l+1)*x;
		//更新该区间的sum
		a[k].lazy+=x;return;
		//懒惰标记叠加
	}
	int mid=(a[k].l+a[k].r)/2;
	if(r<=mid) changeSegment(k*2,l,r,x);
	//如果被修改区间完全在左区间
	else if(l>mid) changeSegment(k*2+1,l,r,x);
	//如果被修改区间完全在右区间
	else changeSegment(k*2,l,mid,x),changeSegment(k*2+1,mid+1,r,x);
	//如果都不在,就要把修改区间分解成两块,分别往左右区间递归
	update(k);
	//记得更新点k的值
}

请注意:某些题目的懒惰标记属于绝对标记(如维护区间平方和),一定要先下传标记,再向下递归。

下传标记

碰到相对标记这种容易欺负的小朋友,我们只用打一下懒惰标记就可以了。
但是,遇到绝对标记,或是下文提到的区间查询,简单地打上懒惰标记就明显GG了。毕竟,懒惰标记只是简单地在节点挂上一个信息而已,遇到复杂的情况可是不行的啊!
于是,懒惰标记的下传操作就诞生了。
顾名思义,下传标记就是把一个节点的懒惰标记传给它的左右儿子,再把该节点的懒惰标记删去。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标记的含义:

标记的含义:本区间已经被更新过了,但是子区间却没有被更新过,被更新的信息是什么

显然,父区间是包含子区间的,也就是对于父区间的标记和子区间是有联系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父区间和子区间的标记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由父区间的标记推算出子区间应当是什么标记。
注意:以下所说的问题都是指区间赋值,除非有什么特别的申明。
如果要给一个节点中的所有元素重新赋值为x,那么它的儿子也必定要被赋值成x。所以,我们直接在子节点处修改sum值,再把子节点的标记改变一下就可以了(由于区间赋值要用绝对标记,因此当子节点已经有标记时,要先下传子节点的标记,再下传该节点的标记。但是区间赋值会覆盖掉子节点的值,因此在这个问题中,直接修改标记就可以了)
区间+x代码如下:

void pushdown(int k)//将点k的懒惰标记下传
{
	if(a[k].l==a[k].r){a[k].lazy=0;return;}
	//如果节点k已经是叶节点了,没有子节点,那么标记就不用下传,直接删除就可以了
	a[k*2].sum=(a[k*2].r-a[k*2].l+1)*a[k].lazy;
	a[k*2+1].sum=(a[k*2+1].r-a[k*2+1].l+1)*a[k].lazy;
	//给k的子节点重新赋值
	a[k*2].lazy+=a[k].lazy;
	a[k*2+1].lazy+=a[k].lazy;
	//下传点k的标记
	a[k].lazy=0;//记得清空点k的标记
}

那么区间赋值就很容易解决了。我们直接修改当前节点的sum,再打上标记就可以了。在大多数问题中,我们要先下传当前节点的标记,再打上标记。但由于这个问题的特殊性,我们就不用先下传标记了。


区间查询

上面我们很轻松地解决了修改的问题,于是我们就维护了一个完整的在线线段树了。但是光有维护是没用的,我们还要处理询问的问题。最常见的莫过于区间查询了,如询问区间[l…r]中所有数的和。
这其实和区间修改是类似的。我们也分类讨论:
当查找区间在当前区间的左子区间时,递归到左子区间;
当查找区间在当前区间的右子区间时,递归到右子区间;
否则,这个区间一定是跨越两个子区间的,我们就把它切成2块,分在两个子区间查询。最后把答案合起来处理就可以了(如查询区间和时就把两块区间的和加起来,查询最大值时就返回两块区间的最大值)
最后强调一个细节:记得在查询之前下传标记!!!
下面贴上查询区间和的代码:

int query(int k,int l,int r)
//当前到了编号为k的节点,查询[l..r]的和
{
	if(a[k].lazy) pushdown(k);
	//如果当前节点被打上了懒惰标记,那么就把这个标记下传,这一句其实也可以放在下一语句的后面
	if(a[k].l==l&&a[k].r==r) return a[k].sum;
	//如果当前区间就是询问区间,完全重合,那么显然可以直接返回
	int mid=(a[k].l+a[k].r)/2;
	if(r<=mid) return query(k*2,l,r);
	//如果询问区间包含在左子区间中
	if(l>mid) return query(k*2+1,l,r);
	//如果询问区间包含在右子区间中
	return query(k*2,l,mid)+query(k*2+1,mid+1,r);
	//如果询问区间跨越两个子区间
}

指针储存和动态开点

上面我们用的都是堆式储存法。这种方法能快速地找出当前节点的父节点、子节点,但节点数很多,而无用节点也较多时就没有用了。我们可以用指针储存和动态开点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大佬们也可以用离散化解决问题。
这其实就是用指针额外记录当前节点的子节点(有时可能还要记录父节点),且要用到节点时才新建节点。这样能大大地节省空间。
下面是结构体的定义:

struct node
{
	int l/*区间左边界*/,r/*区间右边界*/,sum/*区间元素之和*/,lazy/*懒惰标记,下文会提到*/;
	node *lson/*左儿子*/,*rson/*右儿子*/;
	//这两个指针初始值为NULL,当儿子指针为NULL时表明它没有值
	node(){l=r=sum=lazy=0;lson=rson=NULL;}//给每一个元素赋初值
};
node *root=new node;//根节点
inline void setroot()//根节点初始化
{
	root->l=1,root->r=n;
}
inline void update(node *k)//更新节点k的sum
{
	k->sum=0;
	if(k->lson) k.sum+=k->lson->sum;
	if(k->rson) k.sum+=k->rson->sum;
	//注意要判断左右子节点是否存在
}

单点修改:

void change(node *k/*当前节点*/,int x/*要修改节点的编号*/,int y/*要把编号为x的数字修改成y*/)
{
	if(k->l==k->r){k->sum=y;return;}
	//如果当前区间只包含一个元素,那么该元素一定就是我们要修改的。
	//由于该区间的sum一定等于编号为x的数字,所以直接修改sum就可以了。
	int mid=(k->l+k->r)/2;//计算下一层子区间的左右边界
	if(x<=mid)
	{
		if(!k->lson)//如果左儿子不存在,就新建一个
		{
			k->lson=new node;
			k->lson->l=k->l;
			k->lson->r=mid;
		}
		change(k->lson,x,y);//递归到左儿子
	}
	else
	{
		if(!k->rson)//如果右儿子不存在,就新建一个
		{
			k->rson=new node;
			k->rson->l=mid+1;
			k->rson->r=k->r;
		}
		change(k->rson,x,y);//递归到右儿子
	}
}

其他操作相应地改一下就可以了,这里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P.S:
提示一下:询问操作并不用新建节点。
其实动态开点不一定要用指针,也可以先开一个节点数组,每次新建节点时给它分配一个下标。不过个人觉得用指针方便一些。


扩展及应用

权值线段树

权值线段树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它维护了每一个数的出现次数。它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废话)。
下面就来看一道我脑补的题目(大佬勿喷):

给你一个长度为n的数组a,以及m个操作,每一个询问的格式为[x,l,r],x=1表示查询数组中值在区间[l…r]中的元素的和,x=2表示将第 l 个数加r。每个数的取值范围 0 ≤ a i ≤ 1 0 6 , n ≤ 2 ∗ 1 0 4 0\leq a_i\leq 10^6,n\leq 2*10^4 0ai106,n2104

这题显然可以用权值线段树做,其中线段树中区间[l…r]维护的是数值 l ≤ a i ≤ r l\leq a_i\leq r lair a i a_i ai的个数。由于节点数较多,要用动态开点。然后到了修改操作的时候,我们就把第 l 个数所对应的值单点修改(在权值线段树中将所对应的位置的值减一),再把第 r 个位置的值加一。

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很好理解的。

可持久化线段树(主席树)

主席树其实就是给线段树记录了历史版本

给你一个长度为n的数组a,以及m个询问,每一个询问的格式为[l,r,k],表示查询区间[l…r]中第k大的数。

碰到这种情况,排序什么的就无能为力了。这就要用到主席树了。
我们可以开n棵权值线段树,第 i 棵表示1~i中每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先不要担心空间的问题)。这种方法其实类似于前缀和,询问时把第 r 棵线段树减去第 l-1 棵线段树(对应位置的值相减),再在得出的线段树中查找第k大的数。

假设现在的数列是{2,4,1},离散化为{2,3,1}。
那么这几棵线段树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壮观):
线段树详解_第4张图片
观察这个图,可以发现有不少信息相同的子树,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
线段树详解_第5张图片
这就是主席树
思路很简单,如果第 i 棵线段树的某子树和第 i-1 棵的那一个子树相同,那么就不用新建子树了,两棵线段树共用一个子树。在不用记录子树的父节点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观察上图,发现每一棵线段树都只有一条从根到底的路径是新建的,其余全部都是由以前的线段树得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证明这种方法能极大地优化空间。
还有一点比较坑的,在查询区间[l…r]的时候,我们不用把第r棵线段树的所有节点减去第l-1棵线段树的所有节点,一边递归一边减就可以了。最后用减出来的结果判断一下,看一看接下来递归到哪一个儿子即可。
但万一要需要修改怎么办?可以用类似于树状数组的方法,这里留给读者思考。其实是我不会
下面给出jzoj.1011的标程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N 100010
struct tree
{
	int sum,lson,rson;
	tree(){lson=rson=sum=0;}
}node[N*30];
int a[N],id[N],b[N],root[N],s;
bool cmp(int x,int y){return a[x]<a[y];}
void insert(int p,int q,int l,int r,int k)
{
	node[p].sum=node[q].sum+1;
	if(l<r)
	{
		int mid=(l+r)/2;
		if(k<=mid)
		{
			node[p].lson=++s;
			if(node[q].rson) node[p].rson=node[q].rson;
			else node[q].rson=++s;
			insert(node[p].lson,node[q].lson,l,mid,k);
		}
		else
		{
			if(node[q].lson) node[p].lson=node[q].lson;
			else node[q].lson=++s;
			node[p].rson=++s;
			insert(node[p].rson,node[q].rson,mid+1,r,k);
		}
	}
}
int find(int p,int q,int l,int r,int k)
{
	if(l==r) return l;
	int mid=(l+r)/2;
	if(node[node[p].lson].sum-node[node[q].lson].sum>=k)
		return find(node[p].lson,node[q].lson,l,mid,k);
	return find(node[p].rson,node[q].rson,mid+1,r,
				k-node[node[p].lson].sum+node[node[q].lson].sum);
}
int main()
{
	int n,m,i,j,k,max=1;
	scanf("%d%d",&n,&m);
	for(i=1;i<=n;i++) scanf("%d",&a[i]),id[i]=i,root[i]=++s;
	sort(id+1,id+n+1,cmp);
	for(i=2;i<=n;i++)
	{
		if(a[id[i]]!=a[id[i-1]]) b[++max]=a[id[i]];
		a[id[i]]=max;
	}
	b[1]=a[id[1]],a[id[1]]=1;
	root[0]=0;
	for(i=1;i<=n;i++) insert(root[i],root[i-1],1,max,a[i]);
	while(m--)
	{
		scanf("%d%d%d",&i,&j,&k);
		printf("%d\n",b[find(root[j],root[i-1],1,max,k)]);
	}
	return 0;
}

非递归式线段树

非递归式线段树(ZKW线段树,张昆玮线段树),是清华大学的张昆玮在ppt《统计的力量》中提出的。
这种线段树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重口味不用递归实现,因此常熟小、且码量不长,便于调试和卡常数。
它之所以与普通线段树不同,主要是因为它是一颗自底到根的线段树。
总的来说,它相对于线段树而言,主要有以下优缺点:

  • 常数(时间)更小
  • 代码长度更短
  • 调试复杂度更低
  • 空间更小
  • 学习难度更低
  • 解决复杂问题的难度更低(如区间修改)

储存方式

ZKW线段树采用的是堆式储存法,上文已经有所提及了。但是ZKW线段树与普通线段树的堆式储存又有点不同——它是一棵满二叉树,以方便定位叶节点的位置。
也就是说,它无论如何都要开到2的幂次这么大,因此ZKW线段树的空间就是 2 ⌈ log ⁡ 2 n ⌉ + 1 − 1 2^{\lceil\log_2n\rceil+1}-1 2log2n+11。为什么要+1、-1?因为线段树除了储存最基础信息的 2 ⌈ log ⁡ 2 n ⌉ 2^{\lceil\log_2n\rceil} 2log2n个叶节点外,还要有 2 ⌈ log ⁡ 2 n ⌉ − 1 2^{\lceil\log_2n\rceil}-1 2log2n1个管理左右子节点的父节点;而且有k层的线段树大小是 2 k − 1 2^k-1 2k1的。
总的来说,zkw线段树长得还是很像一棵普通的线段树的。

建树

可以定义M表示最后一层的叶节点数,显然 M ≥ n M\geq n Mn,非叶节点有M-1个。但是我们在区间修改时,需要多2个节点0和n+1(实际上可以证明n+1是没有必要的),因此 M ≥ n + 1 M\geq n+1 Mn+1第 i 个叶节点编号就为M+i
那么程序就好写了:

inline void build()
{
	for(M=1;M<=n;M<<=1);//计算M的值,注意M>=n+1
	for(int i=1;i<=n;i++) scanf("%d",&max[M+i]);//输入叶节点的值
	for(int i=M-1;i;i--) max[i]=mymax(max[i<<1],max[i<<1|1]);
	//更新所有非叶节点的值,此处以最大值为例
}

单点查询

接下来就可以解决一个小怪——单点查询了。
显然,如果我们要查询第 i 个数的话,直接输出线段树中M+i号节点的值就可以了。
时间复杂度是 O ( 1 ) O(1) O(1),和普通线段树的 O ( log ⁡ 2 n ) O(\log_2n) O(log2n)对比起来,顿感高大上!

inline int qry_single(int k)
{
	return max[M+k];
}

单点修改

在听说小弟单点查询被秒杀后,小哥单点修改前来骂阵。
单点查询一样,我们先修改线段树中M+i号节点。
很明显,我们修改了一个节点后,只会影响到它到根节点的那一条路径上的点。
这样的时间复杂度也变成了 O ( log ⁡ 2 M ) O(\log_2M) O(log2M)了,似乎与普通线段树一般了。但是我们的常数还是相当优越的——几乎整整小了一倍!
下面例行贴代码:

inline void change_single(int x,int y)//把第x个节点改成y
{
	max[x+=M]=y;
	while(x>>=1) max[x]=mymax(max[x<<1],max[x<<1|1]);
}

区间查询

只派出这两个小弟骚扰我们显然太容易被应付了。因此,毒瘤出题者们想起了区间查询
我们在普通线段树中,是从根到底地走,碰到被询问区间完全包含的节点就返回这个节点的值。但是我们在循环中无法像递归那样分成2段走,难道我们伟大的卡常数事业就要就此终结了吗?
未完待续……有时间再写吧


后记

此博客中的脑残错误比较多,若各位读者有发现,欢迎指出,以免误人子弟

你可能感兴趣的:(递归,图论,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