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孩子的“知情权”

我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是,大人应该让孩子知道多少成人世界的事。

先来看几个例子。

某夫妇离婚后,他们向孩子隐瞒事实,谎称父亲只是长期去外地出差。然后,父亲偶尔回家看望孩子时,依然和母亲扮演着夫妻,甚至晚上还同宿一室。

该离异夫妇声称,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的观点是,这样只会把事情越变越糟。孩子虽然懂的不多,但他们的感觉往往是很敏锐的——甚至超过很多心灵已经钝化的成年人。他们必然会感到家庭的气氛变得诡异,这样压抑的、充满秘密的环境,很难说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对夫妇离异的事如果没有瞒过孩子,孩子必然会把父母视为不诚实的人,从而对他们失去信任。那么,你就不要指望一个对父母都不信任的孩子获得多么好的成长。

即使在孩子童年时,成功瞒过了他。他长大后,也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到时候他会怎么想?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留下感动的眼泪?做梦去吧!他会觉得自己受了十多年的欺骗,他会把童年时的一些美好回忆都视为虚假,他会觉得自己小时候的轻信很蠢,然后他很可能形成这样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多疑。

再来看下一个例子。

这一回,离异的夫妇,不再隐瞒事实,而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他们离婚了,不再住在一起了。至于这件事为什么发展成这样,他们拒绝向孩子透露。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还小,知道那么多也没有用。

这种情况下,孩子又会怎么样?

难道你觉得孩子是木头,面对这么大的变故,不会想弄明白原因吗?但既然家长不说,他就只好自己乱想。

存在这样一种思维规律:人会倾向于在自己已经知道的事实间建立因果联系。

那么,孩子又不知道那么多事,他知道的最多的是自己的事,所以,在父母离异这件事情上,他会试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他找到的那些原因,他也不确定是否是真实原因。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他会变得迷茫困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厌恶。他要么觉得自己是一切的罪魁祸首,要么就充满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觉得一切都不由自己掌控。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和离婚有关的。再来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

在孩子好奇的诸多问题中,最让父母感到尴尬的往往是和性有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很多父母会含糊其辞、搪塞过去。在这样的遮遮掩掩下,性在孩子眼中会变得神秘、羞耻,既代表罪恶又充满诱惑力。

他们既然不能在父母这里得到满意的解释,那他们就只能诉诸其他渠道了。他们要么去听其他同龄人夸张、充满想象的言论,要么去浏览色情网站、观看色情影片。

于是,就是这些不健康的渠道,完成了对大部分孩子的性教育。

以上,都是对孩子的信息披露不足的例子。但同样,也有对孩子的信息披露过多的情况。

这主要发生在,孩子明明对一些事情不感兴趣,家长却要强行讲给孩子听的时候。比如,有些家长喜欢向孩子诉说自己赚钱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他们大概是希望孩子懂得感恩,但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因为孩子拿这些事情又没有办法;还有一种更恶劣的情况,有些夫妻闹矛盾了,喜欢对孩子诉说另一方的不对。相信我,没有哪个孩子希望听到自己的血亲被批评指责的。

那么,这些成人世界的事情,到底哪些该告诉孩子哪些不应该呢?这确实是一个很难把握分寸的事。

我的意见是,如果某件事是与孩子息息相关的或者让孩子特别好奇的,那么家长应该把这件事,郑重地、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原原本本地告诉他。如果某件事是孩子完全不感兴趣的或者充满负面信息的,家长就不要把这些事强行灌输进他的脑海里。

这里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孩子感兴趣的,恰恰是生活中某件充满负面信息的事情呢?比如,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某种悲剧或罪恶,这种是应该告诉还是不告诉?

我认为,如果孩子真的特别想知道的话,那么应该告诉。但在讲述这些负面事件的时候,家长应该努力从中提炼出某种意义或教训,让孩子通过倾听这些事件获得成长,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完全无法处理的麻烦或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孩子“知情权”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孩子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