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登举甲午辽南抗日

【摘要】1894年,日本发动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越过鸭绿江,兵临辽南。清廷兵员缺乏,檄调韩边外抗日。韩边外第三代当家人韩登举自备粮饷,率兵赴辽南,参加了海城外围战,5次收复海城会战,回援辽阳防守等数百次战斗。到1897年回师时,同韩登举一同出师抗日的7000余人,仅剩16人,为保卫国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良将缺乏,军队战斗力不强。韩登举奉清廷谕令,亲率民团奔赴辽南战场,勇敢善战,为国人瞩目。以韩登举为首的韩边外地区人民,在甲午战争中为抗击日寇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清政府檄调韩边外抗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大清朝廷上下正筹办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当时负责统筹全局的李鸿章企图避战自保,幻想帝国主义列强从中调停,不做战守准备。因此,装备落后且良将缺乏的官军,开赴前线一再溃败。

光绪皇帝一面请求停止颐和园工程用来补充军费,从国库拨300万银两作为军需,一面命将出师,与日军会兵于朝鲜的平壤。但清廷所派的四支军队大部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不主动进剿,待在平壤城内等着挨打。其中卫汝贵的淮军,见贼即溃,遇物即抢,被百姓称为“虎狼军”,酆升阿所带之军素以“不禁磕碰”著名,百姓戏称“鸭蛋兵”。而李鸿章任命善于逃跑、谎报战绩的叶志超为各军统帅,难以服众。

平壤战役,左宝贵亲登城门指挥作战,不幸中弹牺牲。叶志超狂奔500里,逃回中国境内。此后,义州、九连城、安东县丢失,宋庆由蛤蟆塘一路退到凤凰城,逃军溃卒,势如潮涌,皆奔营口、山海关两路,加以卫军沿途肆掠,所过之处,鸡犬骚然,海城、盖平一带,居民逃避几空,害怕官兵比倭寇还甚。紧接着凤凰城、宽甸县失陷。

在全国人民和主战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兼统帅,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和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命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和吉林将军长顺驰赴辽南参战。170余营军队看似庞大,但主帅刘坤一老朽无能,不亲自到前线,赖在天津遥控指挥,副帅吴大澂为文官请缨出征,另一位副帅宋庆和其他一些清军将领也是一些腐败无能之辈。

清军一路溃退,光绪帝寝食不安,群臣束手无策。朝廷重臣贵铎上奏请求招用吉林韩边外的士勇抗敌。

贵铎在奏折中写道:吉林韩边外的士勇,已经归顺朝廷,都以采金为业,人既雄壮,又多储藏的财物,以前在剿除匪寇时曾做过向导。如果能招来,不仅勇猛可用,武器食粮也一定略有所备。显而易见,招用韩边外士勇,对于朝廷来说,既近又有益处,可达事倍功半之效。

光绪帝见到奏折,竟然忘记了曾对韩边外的剿杀,采纳建议,于10月27日,降旨军机处,电令长顺查访招募韩宪宗抗敌。谕令说到:吉林金场头目韩宪宗,一向非常勇敢,现在何处?命长顺招募前来,命其组织勇敢善战之士,共成数营,在长顺带领下赴辽南助剿。

长顺在接到光绪帝的谕令后,立即札令进山,调韩宪宗募勇抗敌,但没见到回复,便没有回复朝廷。其实,此时韩宪宗已经不在人世。既然朝廷调的是韩宪宗,韩家也就不好回复长顺的禀文。清廷一再催促,长顺只好在11月11日与署理吉林将军恩泽交接,率军赴奉时这样奏报: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已经在韩边外地区招募炮兵手数千名,或者不易召集。

光绪帝急于用兵,于11月20日,又一次电谕署吉林将军恩泽:

前闻金厂头目韩效忠(韩宪宗),勇往可用。曾谕长顺召募前来,令其收召党羽,随同剿贼。迄未据长顺复奏,著恩泽再行查访,如得其人,即详细察看,电闻候旨。

清廷两次檄调韩宪忠赴辽南助剿,可见兵力之缺。出征历史性地落到了韩宪宗之孙、年仅25岁、刚刚执掌家业的韩登举身上。其实,早在光绪帝迫不及待连下两道谕旨之前,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就已于9月下旬,奉旨派二等侍卫荣和、员外郎寿山等带领员弁分道前往吉林南山一带,募兵抗敌。韩边外地区的猎户、矿工等踊跃投军。荣和、寿山等在吉林南山共募得猎户壮丁七千,编作步队十四营,开赴前线。

1894年12月,韩登举亲率五百名乡勇,自备饷械赶赴辽南抗日。

2  韩登举“代祖”出征,威震敌寇

兵败如潮。凤凰城、宽甸失陷后,日军先后攻占全州、大连湾、岫岩、旅顺、复州、海城、盖平。

韩登举率民团与荣和、博多罗所募四营“敌忾军” 于1894年12月17日到达鞍山站时,辽南重镇海城已陷。海城的丢失,直接威胁到辽阳、沈阳的安全。日军占据海城后,就曾扬言“必取奉天度岁”,且“留都危而陵寝且震”,因此清廷急令四川提督宋庆、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和吉林将军长顺组织兵力,务必夺回海城,以确保沈阳安全。韩边外地区猎户、矿丁的到来,增强了清政府的兵力。辽东、沈阳以北的人民也纷纷自动组织起来抗日。当地民众钦佩韩家所招猎户义民,自带土著猎户二千人投营效力。

韩登举民团一到前线,即投入紧张战斗。1894年12月中旬,在鞍山站以南的甘泉堡与日军马队300余人交火,日军败退,死伤数名,夺活马两匹,官兵民团斗志高涨。荣和所部在韩边外招募的猎户,善于躲避,或伏田埂下,或伏坟墓旁,机动灵活,伤者很少。

早在1895年1月,依克唐阿和长顺就制定了兵分两路,步步为营,相机进剿,会攻海城的计划。依克唐阿命韩登举所部三营自成一军,隶其麾下,以韩登举为营官,直接指挥。

1895年1月14日,依克唐阿、长顺接报,有大股敌寇由盖平援海城。又据聂士成电称:“倭酋华某,带贼千名由凤城西出,援海城。日寇先以二、三百名试探进犯,当场被击毙五六十。敌兵增援,营官寿长、桂喜等由左增援,统领荣和、韩登举由右接应,并力包抄,战至翌日清晨。1月15日上午8时许,荣和等三面环攻,敌寇且战且退到二道冈子。突然,日军小部分道突围,营官韩登举、寿长奋不避险,抢上岗头,枪炮齐施,敌寇退却,海城外围战,我军仅受伤三名,却毙敌百余名。

1895年1月17日,第一次收复海城会战开始。荣和率领营官韩登举以千人进北路,连破三卡。又命韩登举率兵埋伏左面林中,以防偷袭,自己率兵陈列田野,伏排兵以待,南路会攻日军。突然日军四五千蜂拥出海城,荣和、韩登举并力抵拒,荣和等且战且前,终不能支,退至徐家菜园。日军据垒开炮,我方伤亡很大。荣和命炮队还击,毙敌500名。荣和左腿受伤,仍督军作战,又毙敌三、四百。此役没能收复海城,但韩登举、荣和以千人与敌数千人作战,重创日军。

1895年1月22日,第二次收复海城会战开始。因荣和受伤,庆德代统荣和,韩登举等四营为前锋,西面进攻。德升阿等为接应,扎克丹布等左路进攻。辰时,日军分股来迎,韩登举等奋力猛攻,连破敌数十卡,消灭日军约一百余人,再次将日军逼至海城城下,大挫日军锐气。

1895年2月6日,第三次收复海城会战开始。韩登举民团在大雪纷飞、敌炮不止的情况下,屡次冲锋。此次战役消灭敌军头目两名,敌兵四五百名,我军伤亡也有五百多名。

1895年2月21日,第四次收复海城会战开始。韩登举屡建战功,韩边外之名为敌所畏,被日军视为眼中钉。白天的战事结束后,日军在晚上,又一次进犯韩登举、博多罗等营,我军受伤三名,消灭敌兵十余名。日军偷袭韩登举营地失败,更加惧怕韩登举民团。

1895年2月27日,第五次收复海城会战开始。韩登举民团又一次随依克唐阿部队从北路进军。此役打得日军尸横遍野,未能前进半步,只好龟缩到海城不动。为解海城之围,日军调虎离山,一面牵制围攻海城的清军,一面兵分两路,南攻营口,北犯鞍山、辽阳。辽阳知州徐庆璋向盛京将军裕禄发电告急!清廷调长顺迅速驰援,依克唐阿也北撤援助辽阳,其他各路大军先后撤离海城阵地。

1895年3月2日,韩登举民团随依、长两军北上回援辽阳。知州徐庆璋马步十三营,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及韩登举合兵抵御日军。为守住辽阳,设防御二道,第一道由千山西至鞍山迄太子河、小河口,东西六十里。第二道由判甲炉西至沙河口以至城昂堡、刘二堡一带。另有后路在城附近各处。韩登举民团在回援辽阳的战斗中,扼敌于鞍山以南,与日军相持数月,为敌所畏。

韩登举“代祖”出征辽南,勇敢善战,威震敌寇。

3  历史的评价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韩登举所率敌忾军,英勇顽强,浴血杀敌,和那些一触即溃的清官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直到辽南战事结束后,还有人想到在辽南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韩登举,欲采取“伐梁救赵之术,一举而台围解”。

曾经参加五次海城会战的主战派易顺鼎,为刘坤一手下军幕,亲历辽南战场。他所著《盾墨拾余》中多次提到韩登举,可见其功劳之大。易顺鼎在《魂北魂东杂记》中写道:

有韩边外者,山东人,故“金匪”也,后投诚,改名韩效忠,其党颇多。效忠死,其孙韩登举代领之,奉天人呼登举为“韩边外”。韩边外之名为敌所畏。依克唐阿借其勇五千五百人防兴京;至十一月将军长顺借其勇一千人防盛京,皆得其力。

在叙述牛庄之失时写道:

辽阳知州徐庆璋练民团数营,招集韩边外之众,名“敌忾军”,亦为贼所畏。贼声言必取奉天度岁,语竟不验,其计颇穷。

在《魂南记》中写道:

吉林将军长顺部将韩登举,马贼之来降者,最骁勇。

战后,依克唐阿在奏请奖励荣和、韩登举、博罗多、寿长、乌勒兴额五人的折片中,将韩登举列在第二位,谓“营官、五品军功韩登举,屡次冲锋,愈战愈力”。荣和名列第一位,其部下多为韩边外地区士勇,英勇奋战,故其声望高于其他诸部。另三位受奖的将领,也因韩边外地区人民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而获殊荣。因此,从此请功折片中,也可看出韩边外地区人民在甲午之战中的突出贡献。

战后,依克唐阿因韩登举民团英勇善战,调其驻防兴京(新民)。后依克唐阿转任盛京将军,又调韩登举民团防盛京(沈阳)。经依克唐阿、荣和的提携,韩登举被提升为育字军“三营统领”。韩登举的名字为“韩统领”取代。不久,荣和因克扣军饷被弹劾,韩登举受牵连回原籍,为长顺所赏识“委吉字军统领”。从中也可看出韩登举为朝廷认可,为依克唐阿及荣和所钦佩。

韩登举的抗日壮举被收入吉林桦甸、辽阳等县县志,被人们称为“大连最早的抗日乡绅”。如今在桦甸东部还流传着“依瞎打,长坐坡,宋庆一退二百多,只有韩登举差不多”的民谣。韩边外地区7000余名子弟赶赴前线后,韩登举又亲率500精兵赴辽南战场,仅1万户的吉林南山地区,几乎达到一户一丁的地步。韩登举作为韩边外第三代当家人,当然知道身强力壮之人出征,人员减少将会影响韩边外地区各业的发展,尤其会影响采金业的发展。但他毅然率兵出征,足见其爱国在先,保家在后,堪为保家卫国的楷模。到1897年回师时,同他一同出征的人仅剩16人,韩边外地区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中日甲午战争,大清整体上虽然失败了,但韩边外地区人民英勇抗战的业绩将永载史册。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登举甲午辽南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