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崛起的时代到来了,有一本书应该成为你的标配!

个体崛起的时代到来了,有一本书应该成为你的标配!_第1张图片

离上次搁笔已有22天,在这22天里,自己去了趟厦门;回家过年;参加一个学习;买了12本书,看了8本;做了2017年的规划;做了个决定,辞职,然后我回来了。接下来,为了提升发文质量,自己把发文频率改为一星期至少3篇,有可能会增加,当然也谢谢大家一直对我的关注。

1

讲的是什么(what)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书,也是最近读的8本中的一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是成甲老师的作品。(收获很大,想了解,可以先跳到最后一节)

个体崛起的时代到来了,有一本书应该成为你的标配!_第2张图片

好的,让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如何发现和应该临界知识(文章最后有注释),正是本书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核心内容。(摘自本书自序的最后一段)

总的来说,通过这本书,对于不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或者看不到宏观层面和底层认知的学习者而言,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学习“这件事情。甚至对已经多年知识管理经验的人而言,这本书也可以提供启发和借鉴。

之所以分享这本书,也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学习“这件事情,所以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2

怎么讲的(why):

打开书的目录,发现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规律与方法""发现和应该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该" 。

我是对知识管理不怎么了解的人,所以刚看到目录,我脑子有点懵,因为感觉好多陌生的名词。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其实书中写的四个部分,就是成甲老师在自序里面,描述他在2008年到2016年这几年探索过程中的四个阶段。成甲老师把他经历过的这四个阶段,对应在书中的这四个部分(当然部分之间肯定会有一些串联),于是在告诉大家成甲老师的亲身经历之外,他把他所有经历所收获的成果也毫无保留一一分享给大家,可谓无私。所以没有看过的朋友,建议大家赶紧入手一本吧。

接下来我就把成甲老师在自序写的四个阶段”搬“出来,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到这本书是怎么讲的。

1、怎么学习:

2008年,我开始接触知识管理,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几次创业过程中,迫切的感觉到需要尽快的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那时候,对于“知识管理”这个词,大家还很陌生。为了尽快提升,我参加了很多培训和课程,可之后我反而更加困惑了:感觉学习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用上,隔上一段时间就都忘了。

从那开始,我就从各地学习关于“怎么学习”的知识,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2、第一个转折点:反思晨修的发现

2010年:我坚持记反思日记的第三个月,感觉自己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这时,我无意中看到了《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

这本传记中有这一段: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之以恒。

富兰克林的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困扰学了新知识记不住,用不上。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自省的方法锻炼自己,我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

从此我的日记开始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又演化成我独特的”晨修“工作,通过反思晨修,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内化。

3、第二个转折点:构建框架体系

2012年,我发现:我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项知识都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联系又有些冲突,就像几股真气再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可是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演讲录《穷查理宝典》后,我茅塞顿开。在书中提到一个关键原则:“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就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受到芒格的巨大启发后,我开始投入到学习和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的过程中。2012年到2016年,在4年多的时间,我慢慢的形成了自己对于知识管理的独特认识。

4、第一次尝试: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2012年,我第一次利用查理芒格提到的方法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让我十分震惊。

我应邀在一个学习网站开始个人知识管理课程。由于我自己既不是职业培训师,也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如何让大家对我的课程感兴趣并原因付费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我能够展示、销售自己的地方主要是课程介绍页面。而写营销页面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情。

我并没有急去搜索如何写一篇营销文案这样的技巧,而是第一次开始利用芒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写营销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心理学就又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于是我找到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的内容,并以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我的文案。

我原本以为,自己作为一个文案新手,第一次就得写需要进行实际销售的产品,难度也太大,所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同期上线的课程中,我的课程不到三天,名额就全部售出,而当时还有其它老师的销售为0.甚至我的课程停止报名后,还有用户不断咨询怎么能补上报名。

那次经历成为一个契机,我越来越多的尝试和应用这样的方法,激励着自己不断去寻找问题的底层规律。

渐渐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就慢慢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认为,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格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互相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在我看来,只有自己对于学习的理解达到这个层次,才能真正在学海无涯中找到一叶扁舟。在这个层次上,我常常讲,对于学习这件事情,自己是最好的老师。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算一个炼丹炉: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甚至可能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3

对我有什么用(how):

感觉学习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用上,隔上一段时间就都忘了。

我相信上述的这种感觉,很多人有,对于自己何曾不是这样,高中的时候,会发现有部分人,相对自己而言,也不算那么用功读书,但成绩永远比自己好,而自己读书不管怎么努力,都考不赢他们,有的时候自己回想是不是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但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其实自己做题,只是为了针对某个问题去解决,而从来没有把其练习起来系统学习。

包括现在读大学,经常有种感觉:就是老师上课讲的东西,隔一个月不看,就忘的差不多了,更别提上个学期讲的内容了。所以很多时候感觉大学几年花了那么多时间读的书基本都白读了。但看到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进了。

看完这本书,我就一直在想,假如能让自己的知识开始自己的生长,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想到这里,我就把成甲老师经历的方法一一列出来,准备按照这些方法开始实施。

6年每年百本书籍阅读;

7年坚持每天花2小时做反思日记;

坚持深度思考;

不断解决问题;

从2月9号看这本书,自己已经写了四天反思日记了,并会一直坚持下去;看书方面自己一直有坚持,只不过以前基本是一周一本,数量上没有这么多,慢慢的自己也会提上数量;关于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两点,自己会按照书中所说的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等方法进行运用,由于篇幅问题,恕我不能一一列出来了。

好了,最后就以书中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生理想。而今天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文凭学历符号,更多的是在商业战场上驰骋,用眼光和判断力以及道德和哲学高度实现世俗和理想中人生的价值。我相信,在这波认知变革的浪潮中,定会涌现一批精英,为中国的下一波浪潮打下坚实的基础。

ps:

临界知识:像牛顿第二定律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的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称为”临界知识“。

知识管理就算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体崛起的时代到来了,有一本书应该成为你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