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现代教育的病理

一个愤青的吐槽

在进入公司之后,周围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各种学区房、各种课外兴趣班、各种明里暗里地给老师送礼等等。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然变质,成为了一种军备竞赛,一种全民参与且政治正确的军备竞赛。当然这肯定不是我国一国之现象,全球都有这个趋势,但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国家的现象更加明显,更加严重而已。

教育本来的目的无非是两个:提升个人能力和提高个人社会地位。但是当竞争变的日益激烈,后者必然吞噬前者,使我们每个人成为只会应试的机器;进而导致高分低能的比例越来越多高。

对面的姑娘看过来

应试教育的种种缺陷大家有目共睹,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对策。不负众望,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对面的姑娘,一个自以为正确的解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美其名曰全面提升一个人的德智体美劳,然而从最根本的词意上来讲就有点不同。在辞海中释义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么素质教育不就是教导别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的教育?逻辑、文法俱不通。

再看看我们的实践,也许在小学的时候我们还兼顾着体育、劳动实践的教育。比如同事家的儿子经常有亲子作业,但不要忘了,她家儿子上的是学前班。随着学生年纪的提升,繁重的课业、种类纷杂的课外兴趣班,早已将他们的体育和劳动实践时间占据。这不是学校与老师单方面的努力,这是全社会、家长、以及学校老师的共谋——一切以学习为重,其他的通通靠边。

有人说这只不过是政策上没有明确说明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如果有具体的目标或者方案,可能就会落实的很好。是的,想法很好。但是你要知道一旦政府指定某个课外兴趣科目是高考或者中考必考内容,比如说弹钢琴,那么家长绝对不会让孩子学小提琴、大提琴、长号等;比如说踢足球,那么家长绝对不会碰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逻辑文法不通,而且实施不下去,相反还会增加学生无尽的负担。因为全社会对学历的一种追求,对上大学的一种迷恋。任何想象中很好的改革方案,都会在全民的军备竞赛中得以扭曲,吞噬。

那么,这种教育状态有解没?目前有两种方案。

分流与扩招

要想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状,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扩招,一个是分流。

先说扩招

貌似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文凭真的是越来越不值钱。父辈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不管是本科还是大专甚至中专)都是金疙瘩——天之骄子。而到了我们这一代,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这个时候人们一边开始追逐上一本,上名校;另一边开始的追逐的是学历的提升——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扩招政策根本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它最多迟缓了问题爆发的时间,它让学生待在象牙塔里的时间越来越来越长,从本科的19年到硕士的22年,再到博士的26年。从本质上讲就是让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而社会变的越来越复杂,当学生们走出象牙塔之后,他们仍需要学习各种生活技巧,人情世故。而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高分低能不是个例,它是群体的现象。

再说分流

目前全世界分流教育搞得最好的就是德国,他们有一整套分流教育机制——双轨教育。即在学生10岁时就开始进行区分,一部分成绩稍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就读职业教育体系;优等生则是选择读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教育体系,逐步考上大学。当然这两者之间并非是平行线,而是可以跨越的。这么做当然是为了一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可以照样满足他们的大学梦。据统计每年德国入学的大学生有大概12%的学生来自于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双轨制教育体系的成功在于两点:首先对于学生个人来讲,职业学校毕业和正常大学毕业,在社会地位上和个人收入上并无明显差距;其次是企业和学校的有机结合,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这样学生在职业学校受到的技术培养一直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如此,政府每年拿出14亿欧元用于补贴给予职业学院实习的企业。

中国也想这么做过,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不认同以及收入工资的严重不均衡,导致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并不能在实际的政策上优惠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这样培培养出来的技工人员必然是与时代脱节的,进入企业工厂还得重新学起。

其实中国在1949年之前,有一种分流制度——家庭内部分流。由于古时候的科举录取率实在太低,整个清朝275年,大概产生了47000多个进士,而光2010年毕业的博士就达到48000多个。可想而知一方面因为科举录取率实在太低,另一方面一旦成为进士那就是光宗耀祖,一个繁荣的家族可以就此开始。所以每一个家庭在内部就进行了分流,兄弟几个中择优走读书路线,其余人则另谋出路。这样一来首先就淘汰了一批不愿意学习或者不善于学习的人。

然而一切都因为一个政策而变的不同。计划生育的政策,导致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你敢不敢赌,认为我家的孩子天生不适合读书,所以不和其他孩子一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个父母肯定都选择将自家的孩子至于教育大军中,去拼搏那貌似美好,貌似有用的唯一出路。

所以上述的两种方案都不能在我国生效,目前我国的教育的难题,无解。

被扼杀的天性

目前为止,虽然社会上存在各种教育机构,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无休止的复习是它们的主旋律。民办的学校、公立的学校以及各种辅导机构,无时无刻不在摧残孩子的天性。孩子最大的天性就是好奇心,面对各种新事物,总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就算没有玩具,几个小孩也能乐乐呵呵的玩一个下午。然而学校中拥有着扼杀好奇心最有力的武器——复习。无尽的复习将学生的好奇心一点点消磨,他们的求知欲也在老生常谈的知识中得以磨灭。不断地复习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坏处:第一就是那些在军备竞赛中失败的学生,终生难以重燃起读书的欲望,他们视读书于仇人,他们也不想求知;第二就是那些暂时竞争胜利的学生,擅长的只不过是在标准框架下行事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不得不重新学起。这个时候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他们那一套在标准答案下训练出来的能力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学会的不是学习,而是答题。

一种异类——创造性

现如今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因为科学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的突破离不开伟大的创新。然而创造力可以培养出来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让我们看一下历史上那些创造力十足的名人吧——弗洛尹德、爱因斯坦、艾略特、甘地等。他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处理好自己与亲人的人际关系。与常人相比他们明显是异类,而学校最擅长的就是排除各种异类,将大家趋于同质化。

令人无奈的现状

如果你问我将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我想我没有郑渊洁那样的勇气,自己给自己孩子编教材。我很大可能还是会让我的孩子投入到军备竞赛中去。这是一种悲哀,因为我本身也是这场军备竞赛的受益者,我无法改变现状。我能改变的可能就是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不再关注他的成绩具体如何,而是让他尽早的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习如何学习

苛政猛于虎——现代教育的病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苛政猛于虎——现代教育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