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用人篇):第十九章 科学用人,终将人心所向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用人篇):第十九章 科学用人,终将人心所向_第1张图片
曾国藩家书.jpg

最近读了一位文友的几篇关于季羡林谈写作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作文或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吗?据我浏览所及,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记得鲁迅或其他别的作家曾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任何时候,我们读书写作,通过多读、多念、多思、多写,扎扎实实打好写作基本功,才能一步一步走向前方!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白费功夫。

说完了写作的秘诀,再来说说选人用人的秘诀。选人用人会有《选人心法》、《用人秘诀》一类的书么?也许有、也许没有,在我看来即使有也要视情况不同、环境不同甄别使用,不可以一概而论、当作万能良药!那么,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如何获得识人用人的本事呢?一句话:只能从多研究、多思考、多总结、多辩证中来。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读书思考中、理论联系时间中反复验证总结后,才能真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识人用人办法出来。

1、培养人才,善加使用

①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

此次军务,如杨、彰、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抱,此次殊乏长进。弟当趁此番识见,力求长进也。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咸丰八年四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人才都是需要培养和磨砺一番的,军中如杨、彰、二李、次青他们,都是通过经历各种事务而磨炼出来的。润翁、罗翁也大有进步,进步几乎是一日千里。求人自辅,很多时候即便需要旁人的帮助,更更多时候还是要依靠自立自强。人才难得,应当常常把访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要让庸碌的人离开军营,这样有才有德之人才会前来共事。

② 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保彭杏南,系为弟处分统一军起见。弟军万八千人,总须另有二人堪为统带者,每人统五六千,弟自统七八千,然后可分可合。杏南而外,尚有何人可以分统?亦须早早提拔。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在老曾看来,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帮手的。如果要办大事,要以多备选几个随时可以代替自己的人为第一要务。如果十分满意的人暂时选不到,那就先选次等的人,然后慢慢教育培养即可。每一个将才和帅才也都是从普通一兵开始的,平时多挖掘一些好苗子并着力培养,让他们不断茁壮成长,总有一天,可以桃李满天下、收获一大批人才。“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这就是老曾的科学用人观!

所谓人才,其实是辩证看待的。有的人本来暂时没有太多才能,但遇到会培养和使用的伯乐,那就能够逐渐从一根小草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有的人本来浑身是才,但遇到的领导不会使用,甚至嫉贤妒能限制使用,那就只能从能力超群慢慢蜕变为一团死水、埋没人世无人知,可叹可惜!通过深入阅读家书系列,我们发现老曾就是一个极其会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的伯乐,任何人经过老曾一番使用,都能人尽其才,最终形成人才荟萃的大好局面。

想要一个人最后能够成为人才,一个合适的培养环境是少不了的。这个环境,既要稳定活跃、开明热诚,也要进退有序、赏罚分明,最好是一个人人皆向往的地方,这样才能吸引八方来客。我们常说:社会需要合理和规范的次序,凡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次序的人,要么学着努力适应,要么选择离开。老曾的湘军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合理而有序的环境,一杆大旗高高树起,万千人才八方奔来。不是人才变成人才,小人才变成大人才,这分明就是大清的“黄埔军校”。

我们知道,老曾这一生对待身边人讲仁义、讲信用、推心置腹。这是因为老曾本人就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他认为,对待亲朋好友一定要以诚相待、任何时候都不可欺心,否则,即使现在关系很好,将来早晚也会分道扬镳。老曾在接人待物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一面,那就是他懂得什么时候该与人为善、什么时候该严格训导、什么时候该恩威并重,道理很简单,要分清主次、区分场合、不可当烂好人,切忌做人做事眉目胡子一把抓。

2、接人待物亦需明白“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③ 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余待希、厚、雪、霆诸君,颇自觉仁让兼至,岂有待弟反薄之理?惟有时与弟意趣不合...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屡次以此七字教诫春霆,不知与弟道及否?星冈公昔年待人,无论贵贱老小,纯是一团和气,独对子孙诸侄则严肃异常,遇佳时令节尤为凛不可犯,盖亦具一种收啬之气,不使家中欢乐过节,流于放肆也。

余于弟营保举、银钱、军械等事,每每稍示节制,亦犹本“花未全开月未圆”之义,至危迫之际,则救焚拯溺,不复稍有所吝矣。弟意有不满处,皆在此等关头,故将余之襟怀揭出,俾弟释其疑而豁其郁。此关一破,则余兄弟丝毫皆合矣。

有一回,老曾兄弟之间出现了一些误会,弟弟觉得哥哥做事太过不近人情。为此,同治二年正月,老曾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提到:自己对待希、厚、雪、霆几位很能做到仁让兼至,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弟弟反而薄情的?只是有时与弟弟的意见志趣不合。老曾认为古人说的“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十分有道理,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明白惜福之道,保泰之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是因为弟弟是自己人,平时才更要严格督促、时时严苛才是。

此外,老曾还进一步以祖父星冈公为例:星冈公过去待人,不论贵贱老小,都能够做到一团和气,给人以慈祥和蔼的感觉。对待子孙侄辈反而会严肃非常,特别是在逢年过节时尤其凛然不可侵犯。老曾认为这正是因为祖父身上具有一种收敛之气,不使家中过节欢乐得太放肆了。自己平时对九弟军营里保举、银钱、军械等事情经常会稍微节制一下,其实也还是本着“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意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有到了危险急迫的时候,才会全面出手援助弟弟,希望弟弟能够理解和明白自己的这一片苦心。

④ 同治二年七月廿三日,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弟骤添多营,与余平日规模不符;然贼势穷蹙之际,求合围亦是正办,余亦不敢以弟策为非。恽中丞余曾保过,凡大臣密保人员,终身不宜提及一字,否则近于挟长,近于市恩。此后余与湘中函牍,不敢多索饷项,以避挟长市恩之嫌。弟不宜求之过厚,以避尽欢竭忠之嫌。

老曾深刻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因此时刻以此警惕自己和弟弟们。同治二年七月,老曾在家书中继续对弟弟进行劝诫:弟弟一下子增加了几个营的部队,这与自己平时的规模不符。自己曾经秘密保举过恽中丞,凡是属于密保大臣的,一辈子都不会再次提起。因为你保举过别人,回头又在人前提起保举之事,就相当于在人前卖弄贩恩,所以弟弟今后不应该再向恽中丞提太多的要求。“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这是对么高明的处事哲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张弛有度,善用批评和表扬

任何时候,识人用人都是一门学问,需要正确有效的方法使用,要做到奖惩有度、赏罚分明,这一点老曾就做的十分到位。湘军中不乏各种人才,有战功赫赫的猛将、也有文质彬彬的幕僚雅士。在平日里,老曾都能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性进行甄别,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方式对待。老曾认为:人都是爱面子的,因此表扬人的时候要在公众场合进行,批评人的时候则要避开人群、选择没人的地方进行。正是因为采取了张弛有度、科学合理的奖惩方式,才使得湘军之中大家各安其职、井然有序。

⑤ 咸丰七年正月廿六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用绅士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又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贵在奖之以好言,优之以禀给,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浑藏而不露一字,久久善者劝,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吾弟初出办事,而遂扬绅士之短,且以周梧冈之阅历精明为可佩,是大失用绅士之道也,戒之慎之。

咸丰七年正月,老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里谈到了如何使用士绅:用绅士不比用官,他们没有担当国事的责任,又有逃避嫌疑的念头,谁肯挺身出力来为国家着想?对这些绅士贵在用好言嘉奖他们,用粮饷供给优抚他们,见到一个友善的则恨恨地赞誉他一番,见到一个不友善的,千万要忍着不说一字,久而久之经过友善的人劝说,不善的人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转变的。弟弟初出办事就揭露绅士的短处,这就不符合起用绅士的方法,今后要戒之慎之。

⑥ 同治二年六月初一日,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弟以博文约礼奖泽儿,语太重大,然此儿纯是弟奖借而日进,记咸丰六年冬,胡帅寄余信,极赞三庵一琴之观。时温弟在座,告余曰:“沅弟实胜迪希厚雪。”余比尚不深信,近见弟之围攻百数十里,而毫无罅隙,欠饷数百万而毫无怨言,乃信温弟之誉有所试,然则弟之誉泽儿者,或亦有所试乎?

对待自己的兄弟子侄,老曾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更是将表扬和批评用到了极致!同治二年六月,老曾在家书里对九弟曾国荃进行了一番鼓励和表扬:弟弟用博文约礼夸奖儿子纪泽,言过其实了。咸丰六年胡帅寄给我一封信,非常称赞三庵一琴的贤良。那时六弟说九弟的本事和贤德远超迪庵、希庵、厚庵和雪琴。最近看到九弟长围天京(今南京市)一百几十里丝毫没有空隙和漏洞,即使军中已经欠饷了几百万,士兵却都毫无怨言,自己这才相信六弟对你九弟的称誉。

武将给钱(军饷)和权(军权放手),文人给名(推荐功名官帽)和利(粮饷),能够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鼓励、举荐提携为主,惩罚、弹劾为辅,形成良性的人才挖掘、晋升机制,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武将和幕僚“几乎人人有顶戴”,最后实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的局面。这是多少人想做而做不到的,老曾以一届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做到了,难能可贵、确实高明!老曾果然不简单呐!

老曾是个仁德的人,做人做事心底无私,最后自然天地宽广。正是因为心里从来不打小九九、小算盘,不贪功独占,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明白用人之长避其短处则无人不可用、明白有才不会用等于没有才、明白量才使用不可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识人用人能通透到如此地步,老曾也算是将当时举国上下的第一流人才都聚在门下、分门别类合理使用了。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何况老曾得到的都是一流人才的心,高下立判,剿灭天平天国也就是早晚的事了!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十九章 完 >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用人篇):第十九章 科学用人,终将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