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下的行者

岁近冬至,万物倾颓,巍峨祁连,尽显苍茫之色。来到这个陇原小县已9年有余,大好的晴日、亲切的暖阳,一直是我所钟情的,因为在枯黄萧瑟之间,蕴藏着温暖与静谧,让人在不经意间褪去浮躁,感受岁月沧桑,思考心底的迷题。又是这样一个晴日暖阳,我终于可以放下手中工作,一遂多日来的心事。

我和小田穿过闹市,专程来到这所庄浪河流域唯一的藏传佛寺-海德寺。殿内安坐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竖三世佛”,神态庄严而又气度娴雅的释迦牟尼佛端坐中央,阿难、迦叶二弟子夹侍左右。在静心闭目的当下,时间与佛劫交错衍生,佛界的三世如此漫长!光明的燃灯太子从远古走来,授记用重金为其供养五茎莲花的善慧童子,终开一世佛光--释迦牟尼佛,而先于释迦牟尼灭度的弥勒佛将于56亿年后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如此之长的佛劫之数,一定是发生在宇宙演进的大背景下,让芸芸众生历经万世,也无从追寻。相比之下,人的三世却譬如朝露。法相下的行者,只能在一次次的屈膝跪拜、点灯上香、闭目祈祷中沐浴佛恩,有如一串串碎响的铃铛,在与日光交错的一刹那,发出生命的光亮。

大殿木墙及斗拱颜色很新,但门口两侧的石鼓足以证明其历史的久远。站在大殿庭院的菩提树下,可仰望四周的高楼。不远处隐约可闻的车马嘈杂声,让这片红墙灰瓦之所更显静谧。最是这份静谧,洗去了我们身上的铅华,这些年来,我的足迹踏入过不少的静地,它们总是在极其喧嚣的尘世间忽开一扇静雅之门,让世间行色匆匆的脚步慢下来,把贪嗔痴的灵魂请进去。这一座座寺庙,就像是一家家旅馆,为我们疲倦的心提供休憩、静养之所。

我与法相的因缘,来自家乡的黄雾古庵,那里是我对佛祖认知的启蒙秘境。她从乾隆十三年走来,“集甘泉、结百脉,凝黄雾,雨滋露润,日浴风梳,眉峰聚秀,峰回路转,诸木成林,阴翳蔽日,幽深而灵毓”,《庵堂碑记》用“千松树影屏间绿、百道泉声云外清”、“龙昂虎踞仙山黄雾、鹤驾凤鸣灵毓重光”来形容其黄雾胜景,可谓妥帖之至。站在庵前环视,深浴灵山景秀。庵堂靠山雄厚,藏风聚气,往南过一字界,美景直通扶峰山主峰,往西一里可翻山至天鹅塘,雄浑的山脊作扶手之势,往东北部经由“卫托子”“大坟山拱”“小坟山拱”两里路,可至后洞坑,站在“大坟山拱”俯瞰“蜈交蚣界上”至后洞、天鹅塘两溪交汇处,再往远至雷鸣桥一线,山势连绵、山体交错,甚为壮观,颇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境。东南方向有古道直通雷鸣桥,这是山外人的还香之路。这条路我小时候跟着外曾祖父走过一趟,从“沙排子脚下”过河半里,经独石桥,沿“庙界上”走山路两里,可达庵堂。这里是十里八乡唯一的礼佛之所,那两百多年里,这条路定不曾寂寞!然而1958年一场浩劫,神庵湮灭,主体建筑尽毁,仅剩白色塔身的古香炉一座,欣慰的是古香炉承续香火37年,佛音不绝,直至1995年,庵堂重修,当时乡亲们都曾捐过款。古庵宛如大山深处的一棵参天古树,虽然枝叶曾经破败,其根须却从未老去,且年岁愈长,精神愈是稳健。

黄雾坑的还香之旅,是童年生活中最愉快最神圣的记忆。每次跟着外婆和母亲去还香,一路上基本都是不会哭闹的,因为大人会说,要诚心诚意,要听话,才能得到观音菩萨的保佑,否则是会肚子疼的。为了肚子不疼,安心走路,此是其一,还有其二,便是后半程愉快的感受。咬咬牙翻过“卫托子”的山坳,就可远远的望见半山腰那一座古香炉。白色的塔身,精致的塔顶,还有依稀的嘈杂声、鞭炮声和渺渺香烟,便是对穿越于山间小道上香客们最有力的召唤。还有,路旁山谷间清洌甘甜的泉水、树荫斑驳的小径、迎风低啸的松涛,让我们这两三里的山路甚是欢快。香炉前古朴润滑的青石板、跪在大人身边帮着烧纸的神圣感,“交香”老者口中虔诚顿挫的“请神”词,以及被我们视为世间美味、争相品尝的斋果,是黄雾古庵嵌在我们童年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多年过去,仍然散发出淡淡的檀香。后来看《西游记》,便把雷音寺等一切佛光圣地都想像成灵毓庵的模样,那一定是群峰之巅,一定是山门雄伟,一定是佛刹庄严,“顶摩霄汉中,根接须弥脉。巧峰排列,怪石参差。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浮屠塔显,优钵花香,正是地胜凝天别,云闲觉昼长。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黄雾坑,满足了我们对人间仙境的所有幻想。黄雾古庵美好的印记,也促使我每到一处,便会去追寻山间的古寺。

初中时,慕名寻访到了清塘铺灵崖山灵崖寺,第一次看到山门、大殿、厢房等设施一应俱全的寺庙。寺旁的溶洞让我记忆深刻,里面堆放的草木灰也没能阻止我和同窗好友游玩的脚步,毕竟,洞内穿梭的奇妙体验是以前从未有过的。难忘的还有通往灵崖寺的那条小道,路旁像布丁般重叠密布的菜地,使这一处佛地徒增了许多田园色彩。

高中时到了梅城,离家更远了,慰藉思乡之情的办法之一便是流连于紫云山间。高三的冲刺阶段,更是两三天就去一次,我们称之为“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化解压力,保持斗志。山上的紫云庵我曾多次拜访,在世纪之交的那几年,见证了紫云庵及通往山顶的台阶等设施密集建设的场景。这里除初一、十五及每年三个阴历十九以外,香客比较少,院落清静,是寻古窥今的好去处。圣境永远与美景相伴,在紫云山上放眼望去,梅山古镇的画面尽收眼底,映衬出毛泽东“洢水拖蓝,紫云晚照;铜壶滴水,梅岭寒来”的诗句。

19岁那年,始赴江湖。在华山镇,我寻迹玉泉院,看到了陈抟老祖隐居修真之处;在西岳庙,惊叹于城墙上雄伟挺拔的角楼。在西安的七年里,礼佛问道的脚步从未停歇。踏访过珍藏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法门寺、玄奘法师长眠之地法相宗祖庭兴教寺、佛教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楼观台。然而,与我的人生事件关联最大的当数小寨附近的佛教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这又是一处静雅之地,受城里人亲睐的理由也正是其独居闹市,善男信女们不必出城即可祈愿还香。那几年,年少轻狂,对人生的情愁怨恨等很多关节难以稳妥的把握,对天命福田的厚薄缺乏理性的领悟,心窗尚未打开,生命的天灯照不走心灵的洪荒,我多次在这里寻找内心平静的支点。欣慰的是,千年古寺的灵光照引我淌过了懵懂艰难的生命之河,考研关头抽中的上上签在那个当下给我注入的自信与动力至今还在。这是一个我应该感恩的地方。研究生毕业前,还曾专程辞别,表达感激之情。

后来,踏访的佛道圣地越来越多。到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龙门石窟的奉先寺、禅宗祖庭少林寺、重庆华严寺、五台山塔院寺,瞻仰过尧山佛泉寺的中原大佛、三亚南山寺的海上观音。一路上鞍马劳顿,全然不悔。

上次休假,路过波隆立交桥时明显的看到开福寺后侧的一大片空地,岳母说这是开福寺在征地扩建。我不禁愕然,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城市,征收这么大的一片地,多不简单,足见寺庙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因为其在教化、景观和学术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纵使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僧众们仍是那么不紧不慢的念经度日,自信而泰然。

一个暖晴的冬日,我带着翃悦到开福寺看鱼,她却对啄食玉米的鸽子有着极大的兴趣,她捡起草丛里遗落的玉米粒,丢到鸽子的脚下,鸽子吃了,她就笑了,乐此不疲。我就静静的坐在旁边,一边看她捡玉米喂鸽子,一边看来来往往的香客拜佛烧香。庄严的法相,温和而睿智地注视着众生。男女老少,形色人等,跪拜在蒲团上,神情肃穆地默念着内心的祈许,为平安、为财喜、为姻缘、为子女、为仕途、为健康、为消灾退难,为万事如意,在佛音梵唱中,他们显得那样专注而飘离。

我理解这种专注和飘离,“世间万苦人最苦”,只有在这里,人才会将重心降低,将脚步放缓,将心中郁积的困惑释然,在忏悔与祈祷中接受佛祖的审视和恩赐;只有在庄严的法相下,世间行者才是“我”与自己的灵魂重叠的时候。跪拜低头的那一刻,劳累的身心才得以休息,飘浮的思绪得以沉淀,平安的基座得以奠定。

世界纷繁,唯静唯善。佛光如注,照亮每个人的心田,佛音如歌,唤醒每个人的迷梦。

法相下的行者_第1张图片
佛光

禅心体察生活,指尖书写永恒。

伊悦伊翩,下月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相下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