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必然的产物,最早诞生于近代欧洲。
清朝原本是没有国旗和国旗的概念的,后来在和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因为不断吃亏才逐渐认识国旗并意识到国旗的重要性。
“落后就要挨打”,打挨多了,也就学乖了。1862年10月17日,清政府终于制定了历史上第一面非正式国旗——三角黄龙旗。此后,三角黄龙旗一直使用了近30年,直到1900年才被长方形黄龙旗取代。
1.连续吃亏意识到国旗的重要性
1856年10月8日,英国侵略者因为“修约”的无理要求被拒,制造了严重践踏中国主权和损害中国管辖权的“亚罗号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实际上,“亚罗号”跟英国人没有多大关系,它的船主是香港华人叶亚明。也就是说,“亚罗号”其实是一艘中国的普通船只,但英国人却以此为由挑起了战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856年10月8日早晨,4名中国官佐和60名兵丁因为怀疑曾被海盗夺去的“亚罗号”船上藏有一个臭名远扬的海盗而登船搜捕。最终,他们拘拿了船上的12名华人船员。但是,在搜捕过程中,英国国旗却不知被谁扯了下来。
10月12日,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受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兼全权代表包令的指示对中方侮辱英国国旗以及不经英国领事的许可拘捕船员(“亚罗号”曾向英国香港皇家殖民地当局登记,但此时“亚罗号”的登记已经过期)提出严重抗议,要求释放全部12名船员以及尊重英国国旗,并以“水师扯下英国国旗、侮辱国旗”为由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在48小时内出具一份书面道歉。
叶名琛严词否认当时船上挂有英国国旗、拒绝道歉,并质问巴夏礼“为什么干预一桩由中国巡捕在一艘停泊于中国港口及中国人所拥有的船上拘拿中国人的案件”。
显然,巴夏礼对叶名琛的答复非常不满。为了逼迫叶名琛让步,巴夏礼下令扣押一艘中国师船作为赔偿要挟。10天后(10月22日),叶名琛被迫放回了12名船员,却依然拒绝道歉。次日,英驻华海军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由于广州当地军民的英勇抵抗,英军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但是,在这次事件当中,当时的中国人和清政府却第一次意识到了国旗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1862年,大清朝又吃了一次没有国旗的哑巴亏。
当时,在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事后,在双方交涉的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一口咬定中国船只没有挂国旗,所以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
后来,此事被上报到了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䜣那儿。奕䜣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制定一面国旗。
2.为维护清朝威仪决定制定国旗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闭关自守的清王朝被迫同西方列强交往。随着和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在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无旗可挂的情况。对此,李鸿章常常深感“有失天朝威仪”。
实际上,李鸿章后来还遇到过清朝没有国歌的尴尬。
1896年5月,李鸿章应邀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当时,司仪每念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代表就出来,并奏这个国家的国歌。但是,念到大清帝国的时候,当场却一片死寂。原因很简单,大清帝国没有国歌。当时,大家的目光纷纷投向了坐在轮椅上的李鸿章。这时,这位大清帝国的代表做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动作——他站起来,清了清嗓子,亲自将“国歌”(其实是李鸿章家乡的庐剧)清唱了一遍。李鸿章唱完后,全场掌声雷动。
为了维护清朝威仪,李鸿章最终决定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
3.三角黄龙旗诞生
1862年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发生后,奕䜣终于意识到了国旗的重要性。
为了使制定国旗的想法尽快落实,奕䜣将打算提议制定国旗的事情通过书信告诉了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向他询问在船舰上增挂龙旗是否可行。
曾国藩接信后,第一时间把湖北、江西等地涉及水军的巡抚找来会商,众人一致认为应该尽快制定国旗。于是,曾国藩将众人对此事形成的统一意见报给了奕䜣:拟设计黄龙旗为国旗,以皇家专用颜色“黄色”作为底色,用“龙”象征皇权和皇帝。不过,后来曾国藩发现制作出来的黄龙旗形态与长方形的满清正黄旗相似。为防止僭越,曾国藩决定将之削去一角。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就变成了三角形的黄龙旗。
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总理衙门奏请制定三角黄龙旗的请求,并委托总理衙门发表照会:“希即行知贵国各路水师及各船只。嗣后遇有前项黄龙旗帜,即系中国官船,应照外国之例,不准擅动。倘有移动,即照犯禁办理。”
自此之后,中国所有官船(民船不得悬挂)、水师船舰以及个别涉外官衙均开始悬挂三角黄龙旗。从此,三角黄龙旗成为了清王朝历史上第一面非正式国旗。
1872年,总理衙门扩大了三角黄龙旗的使用范围,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船舶及各关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标认识。随后,在一些外交场合和博览会中,清政府使团开始用三角黄龙旗作为代国旗。
4.正式国旗诞生
1881年9月,清政府从英国定购的“扬威”号、“超勇”号两艘巡洋舰回国。当时,“扬威”号、“超勇”号升挂的仍然是三角黄龙旗,与西方列强各国军舰上的长方形国旗皆不相同。为了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师军旗的质地、章色,又将三角黄龙旗改成了长方形黄龙旗。不过,此时长方形黄龙旗也只能算是清朝的海军旗,还不是全国通用的正式国旗。
直到1889年5月26日,清末驻美国公使张荫桓奏请定长方形黄龙旗为国旗,清政府才决定从1900年起采用本为海军旗的长方形黄龙旗作为大清国旗。可惜的是,黄龙旗在全国悬挂之际,正值国家危难之时——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此后,长方形黄龙旗(俗称“黄龙旗”)一直被当做清朝的正式国旗使用,直到1912年清王朝覆灭才被“五族共和旗”(五色旗,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取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