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高科技传统创业,天才和常人的距离,学校的本质

王煜全  产业理解|传统产业将成科技创业新大陆

传统产业蕴藏机遇

最近国外报道SpaceX(全球闻名的火箭公司)前高管Dolly Singh辞职,在过去三年里创立了专门做高跟鞋的公司。为什么?原来,在工作时穿着高跟鞋走来走去十分痛苦,她由此想到利用高科技解决这个问题。她召集了高科技团队来解决这个听起来很不高科技的问题——如何让高跟鞋穿着更舒服?从受力分析、先进化合物、3D打印等高科技中获得启发后,她创造出的产品可以使脚掌受力减轻3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好的创业机会恰恰在于还没有被高科技覆盖的传统领域。

掌握市场需求,更要懂得技术

其实,周其仁老师有一个观点——创新上下行。所谓创新上下行,指的是创新有两种方向,一是下行——从高校挖掘科研成果,寻找合适的应用载体造福社会;另一种是上行——依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科技去满足。

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大量的创业者在各个领域寻找机会。因此,要重视创新的上行机会,即完全了解行业需求,掌握客户痛点,运用先进科技点对点解决,就是完美的商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传统行业了解充分,也要善于运用先进科技。对创业者来说,先进科技是武器库,只有对先进武器有充分的了解,才会增加打赢的几率。所以光知道用户需求不行,还要知道用什么先进科技才是最合适的。比如开篇的例子,在决心研发用户痛点时,知道用哪些技术会成功,才是王道。

技术谈判?懂技术才见效

当然,获取先进的科技,需要付出代价。但是,创业者借着对行业的洞察,知道怎么用,发明者却并不了解,这使得技术转让相对容易—— 当发明者看不到市场潜力时,倾向于低价转让。

比如一名在海外做化妆品的商人,在购买一个生物科学专家的皮肤恢复研究成果后,并未开发新药,而是开发化妆品,成为巨富。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丽人丽妆的老板黄韬讲,他们发现女性越来越不愿意长大,所以就去跟迪斯尼谈合作,以卡通形象做指甲油,大受欢迎。这样的成功,源于同一个道理—— 当你懂,而对方不懂时,谈任何合作,不管是品牌还是技术,都容易的多。所以,做传统产业除了要找到痛点,还要知道如何使用技术,才能在技术谈判中成功。

传统行业创新的要点

最后,传统产业的创新还有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要了解所在产业,知道技术在某个产业能做到什么。
第二,要敢于付出,任何知识产权的转让都有成本。
第三,要知道技术在哪里,并知道如何谈判。

至于如何谈判,需要了解对方的商业思路和谈判习惯,并且事先周密准备。 有了先进科技,明白了如何驾驭,再传统的产业,都能找到突破的办法。以上就是本期产业理解的全部解读,希望能给你带来启示。

吴军  第161封信丨我们和天才到底相差多远?

我有个嗜好,就是寻找到那些超级聪明的人,和他们聊天,看看人能够聪明到什么地步。我过去有一位同事就属于这种人,他在大约十年前二十几岁时,就获得了三次世界谜题比赛的冠军,四次亚军,并且是美国队的领队。实际上,有七次决赛是在他和一名德国选手中展开的,用他的话说那个德国人比他厉害一点。我的这位同事后来第一次参加世界数独比赛,就获得亚军。

不过这位超级聪明的人很快离开了Google,因为他的心思完全不在做事情上,实际上,他在公司四年的时间里没有做出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后来大家也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如果说聪明只是成大事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倒过来看,那些在科技上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应该很聪明,是我们所说的天才了吧。

我先后和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过深入交流,他们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物理学奖获得者亚当·里斯和朱棣文,化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科比尔卡,这里,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对他们的印象吧。夏普我之前提到过,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但是看不出是那种非常聪明的天才。里斯因为发现暗能量让宇宙膨胀加速而获得诺贝尔奖,朱棣文是因为让原子的运动静止下来而获奖,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头脑极其敏锐,在智力上是我望其项背的,但是是否比我那位同事更聪明不好说。科比尔卡是靠发现细胞之间蛋白质通信的机理而获奖,他逻辑非常清晰,话不多,是一个非常能深入思考的人,但是是否属于天才,也看不出来。从我接触的这些人,我们似乎看不出智力和成就是完全正相关的关系。

当然,搞科学和工程,基本的智力是需要的,《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认为智商120是必须的,但是超过了120也没有什么优势。智商120是什么概念?大约40%-50%的中国人都能达到,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的智力都应该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就,但很显然这不是事实。

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在承认智商这个指标的同时,也隐隐感觉到它和聪明好像并不完全是线性正相关的。到底天才和我们的脑子是否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不仅你我关心,其实很多科学家也想知道。为了寻找这个答案,1955年一位医生做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那一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了。他生前最后住院的普林斯顿大学医院里有位医生,名叫托马斯·哈维,他利用工作之便偷走了这位神一般天才的大脑,在进行了防腐处理后,把它做成了240个切片保存了下来,以便研究天才的大脑和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件事当然瞒不过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不过它的人一直暗中在保护着哈维和爱因斯坦的大脑。后来,哈维最终取得了爱因斯坦儿子的谅解,不过爱因斯坦的儿子讲,研究成果必须发表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全世界就等待哈维的研究成果。

遗憾的是,哈维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有发现爱因斯坦大脑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他的脑重量只有1230克,远远低于常人的1400克。虽然他的大脑沟回比较多,但是这至今还不是天才的直接证据。到了1980年,背负巨大压力的哈维决定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来参与研究。参与的人多了,大家不仅容易做出成果,而且会有不同的见解。

1999年,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胶质细胞比较多,而不是负责数学物理能力的神经元细胞多。但是,医学界的共识是,神经元细胞在人的思维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胶质细胞只起着辅助作用。因此这个发现被医学界嗤之以鼻。

后来,加拿大的科学家又发现爱因斯坦的脑洞大,也就是说他的头盖骨和大脑的上端空间大。虽然我们开玩笑时会说脑洞大开,但是脑洞大和智力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中国的科学家们也获得了一部分脑切片,他们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左右脑之间的胼胝体比较发达,因此认为他的左右脑可能通信比较好,但是之前没有人认为胼胝体和智力有什么关系。今天,全世界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当然,人们可以认为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什么最终的证据,不过更有可能的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在生理上可能就和常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事实上,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天赋,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善于思考,很难用一把尺子度量。人类发明了IQ(智商)、EQ(情商)等一大堆指标,就是因为人的天赋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也正因为如此,使用一种量化的指标给人贴上标签也是不对的。至于人们的天赋有多少是天生的,有多少是后天环境导致的,或者自我开发的,今天依然没有定论。

以爱因斯坦为例,至少他在大学之前并没有显示出超人的智力,相反,很多在中学或者大学显得很聪明的人,后来变得很平庸,或许这是因为那些早期体现出来的聪明只能说明他们善于解决一类问题(比如考试题)罢了。

爱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

首先他善于提出问题。两年前我和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谈到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研究上的差距,他讲主要差距在于提出问题。斯坦福的科学家善于找到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清华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而一旦找到了问题,清华教授解决问题的水平并不差。

其次,爱因斯坦善于做白日梦,也就是脑子不受约束地胡思乱想各种情景,然后从中总结规律,而大部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受到教育和周围同事思维的约束。关于白日梦对科学的贡献,我以后还会谈。

最后,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并且愿意为寻找出答案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他关于统一场论的假设到死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更没有证实。这件事是60年后才得到基本证实的(关于这一点,请参看我之前第93封来信中讲到引力波的部分)。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寻求最快发表论文研究课题的人,而是愿意花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不过我们与其去寻找我们和他们之间在生理上的差距,不如多学习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万维钢  日课150丨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现在有个新研究 —— 也许学校对学习没有直接的作用。 Aeon 上文章标题是“为什么最成功的学生对学校没有热情”( Why the most successful students have no passion for school ),作者叫李知炫(Jihyun Lee),她现在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

文章说的就是作者本人的研究。“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PISA用一套通用的试题,在多个国家对中学生进行测试,考试项目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考试得分结果经常被媒体报道,人们把它当成各国学生水平的较量。不过PISA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给各国教育排名,而是教育研究!

考试之外还有一套问卷调查也要求学生完成,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等。PISA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之间的关系。它的最高目标是想知道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到底怎样才能培养更好的学生。PISA项目提供了很大的数据库,研究者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数据。李知炫使用了2015年最新测试的数据,覆盖72个国家和地区,对象都是15岁的中学生(大概相当于初三或高一的学生)。李知炫关心的是学生对学校的观感,和他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PISA问卷调查里,有这么一道选择题:谈谈你对学校的印象,一共有四个选项:

A. 学校对我将来毕业以后的成人生活没有起到任何准备作用

B. 学校整个就是浪费时间

C. 学校帮我获得做决定的信心

D. 学校的确教给我将来工作有用的东西

李知炫就想看看学生给这道题的答案,和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李知炫得到的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很多好学生认为学校不起作用,纯属浪费时间,但他们的成绩就是那么好;很多差生认为学校很有用,充满感恩之情,可是他们的成绩还是那么差。你爱,或者不爱它,学校就在那里……而你还是你。

不管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是男是女,生活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个结论不变。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和他的学习成绩无关。那什么跟学习成绩有关呢?李知炫使用PISA数据发现,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强弱,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这些因素对学习成绩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当然,这个研究考察的只是学生对学校的*主观印象*。也许学校事实上有作用,但是学生*以为*学校不起作用。可是不论如何,学生对学校的这个主观印象也足以令人感慨。李知炫就想,如果这些好学生认为他们都是靠自己学习的,对学校如此不以为然,那他们长大以后作为公民,会不会也藐视国家的各个正规机构呢?如果人们对正规机构都有如此悲观的态度,那长此以往岂不是国将不国了吗?

丨评论

转学之前跟蓝山小学的校长聊过,校长当然把自己的学校吹嘘了一番。结果转过来之后,我们才发现,蓝山小学的教学实际上远远不如旗杆小学。每天上课的时间都比旗杆小学少一个小时,几乎没有什么测验,家庭作业如同儿戏,数学课的进度和难度也都低于旗杆小学。那为什么蓝山小学的学习成绩还比旗杆小学好呢?这可能恰恰说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跟学校的关系不大。蓝山小学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蓝山小学的家长厉害。这个学区的房子比较新也比较贵,在这里买房的人大都是在周边高科技公司工作的人,这些家长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像这样的地方不管你办个什么学校,成绩都差不了。

那学区房还有意义吗?也许有意义。也许好学区的学生素质更高,而你希望你的孩子有高素质的同学,毕竟同学之间互相影响可能比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还大。但这也只是一个猜测

从学生角度来看,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老师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你去思考问题。现代教育制度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他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去刻意练习 —— 别忘了刻意练习要求的是量身定做的针对性的训练。学校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了一个社区环境。有记者采访过霍金当年在剑桥上大学时教过他物理的一个教授。教授很谦虚,说“我不能自吹曾经教过霍金任何东西,我的作用也就是监督他的学习进度。”我看这个教授说的,就是学校的秘密。

丨由此得到

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学校对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学习的作用大多了。至于说“学习”这个动作本身,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从人生哲学角度,我们的确不应该对任何“正规机构”抱太大的希望。正规机构处理的是“平均人”,他们最在意的是统计数字,而不是你这个个人。人如果不能自立,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一个外部机构,岂不是有点危险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3-21 高科技传统创业,天才和常人的距离,学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