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她。药学院虽然距离我不远,但担心自己的冒昧,会打扰到她的生活,所以不曾拜访。
毕业三个月后,偶然看到了关于她成长故事的报道,才真正了解了,她在无声世界盛开的励志故事。
作为同一年出生,同年高考,同年同校毕业的人,深有感触。
作为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公众号,今天我们分享她的故事。
江梦南小时候因为肺炎高烧不退,听神经损伤,导致耳聋。面对这样的结果,父母的直觉是不相信,带着她从县城医院辗转到省会医院,再到北京的医院,甚至在北京的医院得到和之前一致的诊断之后,父母仍然不死心,觉得可能仪器有了问题。直到换到其他医院,重复的次数变多之后,父母才在心里面,渐渐相信这个事实。
这是父母带江梦南求医的开始。
一开始,她的父母,就充满着对江梦南的信心,以及对现实的不妥协。
也许正因为一开始的,相信,不放弃,坚持,就预示着,最后花开的结果。
这对伟大的父母,原本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但她们却决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培养这个孩子身上。即使是,江梦南的听力损失达到了135分贝,持续佩戴三个月的助听器,江梦南依然没有反应。
这对父母,仍然没有放弃。
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江梦南发声了。尽管,她只是像每一个普通孩子咿呀了一下,却让父母看到了微光。
这是江梦南生病以来第一次发声。江梦南的母亲说,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她的父亲说,最绝望的时候过去了。
这个家庭又重新充满了希望。
母亲去学了特教老师,考取了资格证,开始了对江梦南的言语康复训练。他们开始了对江梦南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纠正和练习。
父亲说,就要这样,一直蠢蠢地坚持下去,三个月没有效果,就六个月,一年没有效果,就两年。他们对待孩子,从来没有到达耐心的极限,在这样收获甚微的训练里面,他们从未感到厌烦。
上天不负这对伟大的父母的努力,两岁的时候江梦南说方言和普通话的能力,与同龄人相差无几。父母认为必须要让她更早地融入社会,在江梦南三岁的时候,送她去了幼儿园。整个小学,父母都会提前把一年的功课教给她,每天都不浪费时间,希望她能跟得上进度。读到四年级的时候,江梦南一直保持在成绩前三,所以,经过申请,直接跳级到六年级。
要到上初中的时候,江梦南自己主动提出要去市里的重点中学读书。父母虽然感到不舍,但还是同意了。在新的环境里,江梦南适应环境,独自生活。因为耳朵听不见,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她都会,把手机的闹钟调成震动,紧紧地握在手里,一整夜不会松开。她说,这对她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这对她来说,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所以她从来都没有松开。
六年的求学生涯,江梦南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在第一次高考的中,就超过了一本线。但是江梦南向父母提出要复读。第二年,她提高了42分,被吉林大学药学院录取。
江梦南说,父母教会自己唇语,是一个特别大的礼物。
在读寄宿中学的时候,她慢慢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当有人在背后叫她的时候,她会听不到。她的内心会感到很失落,会感到不公,但从不自卑。她也曾向父母抱怨过,为什么别人都能听见,我却听不见?父母总是鼓励和安慰她说,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上大学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坐了32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吉林大学。江梦南说,因为她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这所大学。自己梦想成为医生,但因为听力的限制,就选择了药学,硕士期间不仅学会了编程,还发表了SCI。毕业的时候,她被评为自强自立研究生,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称号,但对于江梦南和她的家庭来说,是她们全家人的优秀品质。
在考清华大学博士的过程中,有电话进来,却无法接听,内心有一点无力和煎熬,还是自己的朋友告诉自己被录取的好消息。
因为肺炎遭遇失聪,是江梦南的不幸;但这一对全心投入,培养她的父母,对她来说,又是无比的幸运。
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她的报道。看到她和父母,在被问及各种细节的时候,虽然几度哽咽,但眼睛里却始终充满坚定。
就是那种坚定,让这一切有可能,然后发生。
江梦南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健全的人,有人问她,是不是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她说,我不知道,我已经习惯了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
相比江梦南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自己眼前的这点儿挫折可能并不算什么。她说,希望自己在读博期间,能有更多有价值的发现,如果这些发现对社会有用,那么,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就实现了。
她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告诉她,你可以考上名牌大学。
父母,用情感战胜了理智;江梦南把她变成了现实。
祝江梦南走得更远更好!
感谢她,带给平凡人的力量和鼓舞,让我们喝了这碗鸡汤,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