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开课」一些感想

前几天看了「微信公开课」2018,当时有一些若隐若现的想法需要去动笔写一写,不过当时忙于「果核Lite」第一版的开发上线,这件事就搁置了。

几天过去,各大公众号以及各大科技媒体已经轮番报道分析张小龙此次演讲,我胸中的一些感喟还未来得及倾吐,却已经变成了过去式。仿佛一场盛宴在风卷残云之后,徒留我拾人牙慧。

上学期在读《腾讯传》时,我就很想写一写张小龙。他如今是如此光鲜,在盛大的舞台上聚光灯垂下,一句:我是张小龙。便掌声雷动。而我更沉迷于那个多年前在广州的深夜里抽着Kent牌香烟思考产品的他,仿佛一名孤独的矿工,在不见天日的地底勘探。

本想写一写张小龙,但我写不出,我对他还不了解,我的认知也还很浅。

所以只是谈一谈这次「微信公开课」,这次的演讲主题是:to be。《哈姆莱特》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微信发展到今天一步,早已远离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不过仍然需要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样去理解吧,想要做一件事其实很简单,不去做很难。有人说这就是微信的一种「克制」,是一种张小龙的「情怀」,我觉得,这大概是人们又一次对情怀这个词的误用吧。这个时代,情怀一词的滥用使它渐渐带上了戏谑调侃的色彩。微信在思考的事情只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再谈一谈对于产品的思索。

首先是如何尊重用户?尊重本身带有一种独立的格调,即把每个用户当成一个个体,正如微信公众平台「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理念。

尊重不是低声谄媚,也不是刻意感化。比如注册时的“恭喜您!注册成功!”,使用中的“您可能需要这些~”,卸载时的“主人,真的挽留不住您了吗?”等等。

此外,也不必一昧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用户不总是对的。福特说:“在汽车没被发明的年代,人们只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最后,无法绕开的话题依然是「小程序」

我还记得在去年小程序开放的第一时间,我即刻去体验了,当时还发表了一番比较幼稚的言论(也许明年的我看现在写的也会感觉很幼稚吧,这倒是件好事

一年中,小程序一直不温不火,缓慢而有耐心地发展着,倒是资本家和开发者,制造一个又一个“风口”,过度透支了小程序的价值。微信不是要靠小程序去抢占移动应用的份额,即使微信这么大的体量,我认为也难担此重任。人们可能曲解了「用完即走」的理念,这点更接近工具的本质,2018年市面上若能出现一些现象级小程序,对这一点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

自6.6.1版本更新,将小程序入口移植主界面,下拉主界面即可选择进入,并且支持新类目“小游戏”。 这可能也算是一个关于2018年的信号,原生开发逐渐式微,H5的又一大阵营即将出现。我相信“小程序”和“小游戏”会带来一轮新的流量红利。

韬光养晦一年,「小程序」可能今日要决胜千里之外了。

倦则搁笔,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对了,「果核Lite」发布到现在将近24h的一些数据,新增用户500+,页面总访问量9000+,首页访问量4000+。

不过「果核Lite」的目的还只是停留在跨平台,我还没领悟「用完即走」的精髓,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公开课」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