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看了两遍。一遍是奥斯卡之前,一遍是之后。
后来在写短评的时候,我说,如果我想导演一部电影,那它一定就是这种样子。这是那种从头到尾都干净简洁,却又用无数细节伤你到肺腑的电影。
后来奥斯卡给了它一个最佳原创剧本奖,是的,除了它,本届奥斯卡好像还没谁配得上。
同样是写实主义的电影,但很难说清为什么《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更对我的胃口,以前看口碑很好的《她》,在朋友圈里人人喊赞的时候,我一脸懵圈,后来又看日本的那部频频上各大排行榜的《比海更深》,看的时候老是想逃跑,似乎只有《海边的曼彻斯特》,一切都对了,一切都不言而喻,就那么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你愿意花四个小时坐在那看。
影片的开头给的是一个辽阔的海景,远景,看不清说话的人,对白里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男人很快乐,孩子单纯,天地渺渺,一艘船在海面上,那种风光,怎么看都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气息里都透着一种美好和纯净。
而跨过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长度,在电影的结尾,一样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并肩而坐钓鱼的场景,此时已抵达故事的彼端,时光流走,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但总有一些不经意的地方,你会找到属于你的祝福。
影片的拍摄地非常美,是那种很纯净的北欧式的美,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的风光有点像,画面总是透着种冬天的清冷,而这个地方在影片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主人公李的伤心之地,也是永远摆脱不掉的黑色梦靥。这个取景和它本身蕴含的意义是高度匹配的,也因为这样,才让影片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审美特质,观众透过穿插其中的自然环境,更容易产生移情的效果。
除此之外,当然还是故事写的好。
我们看一部不太好的商业电影,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就是里面充斥着各种素材,每一个都想要表达些什么,但太用力,太赤裸裸,以至细节最终沦为碎片化的堆砌。这些细节,就好像季末商店里的挥泪大甩卖一样,除了在数量上、信息上给观众造成压力,让人偶尔官能失调地嘴角抽动一下,完全不会映射到内心,产生任何深层次的观影体验。
看看《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怎么做的吧。
在贯穿影片的这些小的情节当中,没有任何一场戏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开头的几个情节展示了主人公现在的生活状态,工作、爱情、人际、精神状态等,这实际上也是在营造一连串的悬念:这个在镜头里一直晃来晃去的孤独的男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接到电话,李去到医院,先问“贝瑟斯医生呢”,暗示了哥哥其实一直都有心脏病的历史,对话中又巧妙提到了自己的前妻,加重了谜团;后面倒叙的有关在医院吵架的情节里,李被哥哥的妻子羞辱道“人人都像你一样”,第一次为李的经历抛出线索;后面李打电话给侄子的学校时,又一次被议论,二次线索……无一不是真实的细节,又无一不是精巧的设计。
而细节的制胜之处在影片的后半段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李与侄子相处的一段时光,生活细节的触角更为柔软:带小帕去医院跟父亲告别的那场戏里,两个人节奏不统一,开火;沟通墓地事情的时候,两个人继续絮絮叨叨;商讨船的去留问题,两人针锋相对;监护人的问题,陷入矛盾核心,不欢而散,每一个细节都是深植于生活,直抵生活内容的,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虚的、耍花腔抖机灵的,这些细节都没有说话,但都最好的完成了表达。
讨论这些,略显枯燥,但对于一部如此打动人心,又获得最佳剧本的影片,我想应该做一些这样的观察。
每个导演都知道细节的重要,观众不喜欢空洞,但他们往往选择增加素材的数量、提高素材的音量,或摆弄素材的形式,却很少费心去琢磨素材的质地,因此制造了更多空洞。
从《海边的曼彻斯特》,你可以看到细节是怎么样打败一切、承载一切的,而真水无香、静水流深,正是对这种影片的描述。
当然,一切的一切都要归总到情感,情感是故事永恒的脉动。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碎的故事,看到那一场大火时,几乎不需要任何语言,每个人都能瞬间感受到一种压抑,好像那个正在承受灭顶之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心碎是如此迅疾的一件事,以至于为了这种突然而然,我们的心都值得跟着再碎一次。
当观众等了那么久,终于明白事情的原委时,其实这个剧本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且是高质量的。
接下来似乎该是来讲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了,怎么讲?这样的故事好像太多了,好像有点陈词滥调,不过如此了,如果它只是一个关于不断在小酒馆打架斗殴的故事。
但电影跳过了最最悲痛的那一段历程,而是以主人公和侄子的“重逢”为节点开始讲述,这个时间的设定也不可谓不聪明。
我们好像见过绝望的人,也好像见过绝望着生活的人,但没有见过绝望着生活还要为着些什么做出点努力的人。在李的身上,绝望更类似于一种平静,观众只是看到他一直在做事、处理事、应付事,好像生活中的事永远不会完结,于是就那样一件一件地打个照面,甚至偶尔也会絮絮叨叨、偶尔神经衰弱,从琐碎中交织出一种欲说不能的人情。
只有一次,当李说“I can’t beat it”,那一句的时候,却让人突然泪崩。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影片的剪辑,在我心中,这部电影是应该得到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剪辑奖的(不知为什么给了《血战》?)。第一遍看完电影,就觉得它的剪辑是诗意的。是的,任何剪辑首先要处理的是叙事的问题,但高超的剪辑师总能把这种电影的语法应用到极致,使之成为一种艺术。
影片采用的是交叉剪辑,和我很喜欢的另一部影片《破碎之家》一样,但相比之下,《破碎之家》的剪辑更偏向于风格化,而《海边的曼彻斯特》则有着诗意的写实性。我想这是因为本片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情感关联性,看似随意,但其剪辑内在的起承转合完全是和情感的发展同步的。
在剧情上,不断闪回的镜头基本上涵盖了两条线:一条是李的家庭往事,一条是和哥哥,重点是和哥哥的儿子小帕之间的情感关联。交叉叙事的手法让影片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诗意,它不是对生活的刻板复制,也不是对记忆的喋喋不休,而是关于生活的发生与时间的流逝。
好像,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哪里都对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