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沉思录

创新沉思录_第1张图片
题图

创新是团队有增加值的产出

受电子科大工作期间接触基础创新理论的影响,思维定势里面对创新一直有两个片面理解:一是把创新简单区分为微创新颠覆型创新;二是把理论创新新技术发明放在更高的权重上。

在我做创意经理的过程中,有一次和研发的head讨论创新奖励的问题。我问她能否奖励一些优秀的创意,她给我的回答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创新,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值得奖励的

和业内的一个专家讨论创新的问题,他的观点是:一切不以客户价值和业务为中心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NOKIA创新会对创意的评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Impact(影响或者是客户价值),Feasibility(可行性)和Novelty(新颖性)。每一个维度都评价范围是1-5,一个创意获得评价是三个维度的和,即3-15,以此来决定该创意是接受还是拒绝。

我还参与了公司1哥组织的NGM项目。该项目围绕现有产品在性能和扩展性方面的痛点,以演进的方法,探索深刻的技术洞察,为客户寻求下一代解决方案。

另外,通过和Research部门的交流,我有一个深刻的认知:Research部门对研发一线的痛点非常敏感,并以海纳百川的方式吸收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经历让我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创新组织和创意管理理念,受益匪浅。

人,组织,流程对创新的影响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情感为什么我们要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工作?

因为有分工红利

阿里士多德曾经说过:“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那么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分工红利。

创新沉思录_第2张图片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分工红利的产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每一个团队成员需要让渡自己的自由来形成这个团队。因此分工红利就和自由让渡存在一个函数关系

创新沉思录_第3张图片
分工红利

当自由让渡处于一个合适的水平上,团队才能获得最大的分工红利

但是,团队作为一个组织,是有边界的。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深刻的指出了这一点:

一个组织绝不能像生物一样,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如果能延续后代就算成功了。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算有所成就。

也就是说:一个组织的产出只能在组织外彻底完成

这也深刻的说明了组织之间存在“乒乓”冲突各种撕逼的根本原因。每个组织都在关注自己的KPI,却忘记了每个组织存在的意义都是给其他组织提供价值。

另外,据我观察,组织细分架构对创新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下几点:

1,开发人员视野不够,大量的创意都是工具型的点子。这些点子主要用以提高内部效率,没有以业务和客户价值为中心,生命周期短,也没有长期投资需要。

2,团队的边界也就决定利益的边界,从而限制了技术人员创新的边界,进而影响创新者的积极性。我参与的X项目的失败就深刻的说明这一点。如何在创新中选择合作,如何放弃立场选择利益,如何不断的,反复的去说服老板,这个里面有很多的教训。

3,团队之间重复造轮子。作为创意经理,我在上半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梳理这些重复的轮子,寻找整合的机会。最后我们召集了六个workshop,对相似的创意进行讨论,促进了一些重复轮子的合并。

4,创新沦为夜壶。当老板谈未来和发展方向时,下面团队马上就提供了很多创新方案;当说到创新方案的落地时,下面团队马上就都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创新。“Do not ask persmission to do,as forgiving as doing wrong.” ——每次想到大老板留下的这句话,心里不免戚戚然。

创新沉思录_第4张图片
创新悖论

正是由于人员和组织存在很多问题,才有了流程。

流程规定了公司内部各个细分的组织按照一定的规则做事。流程也往往定义了通向客户的价值流(value stream),并有一个value stream leader保证这个价值流上各个组织以客户的利益为目标。

创新不仅不能摆脱组织的限制,更不能脱离制度和流程的约束。创新者的窘境就在于带着枷锁跳舞。

创新方法论

我一直比较推崇谷歌的混合研发模式

什么是谷歌混合研发模式?

为了应对计算机科学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趋势,Google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的研发模式——研究与工程的结合。基于这样的模式,Google通过改进产品服务和促进科学知识广泛发展使其发明成果影响世界。谷歌混合研发模式包括以下特点:

模糊研究和工程的界限,鼓励团队灵活的平衡两者。

需求变化时,人员和项目也会保持高度流动性,使研究与工程不脱节。获得的益处是收集反馈、培养新人、提供协作和孕育进一步的工作。

将长期研究分解为多个短期、可测量的部分。

有时仍然会从事长期研究,比如Google Translate(海量语料)、Chrome(各种复杂安全特性)和Google Health。

装逼的说就是构建研究和开发的闭环/连续统

创新沉思录_第5张图片
创新连续统

在研究和开发的连续统中,R太过超前,D没有未来洞察。我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推荐既有R又有D的模式。

谷歌的混合研发模式中有一个落地的pratice是阅读论文。阅读论文是技术人员培养理论,概念,抽象能力的重要方法。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关于阅读论文的讨论,牛人的学习能力可见一斑。

创新沉思录_第6张图片
阅读论文

其次,构建学习型组织

在《重新定义团队》中,专门一章讨论打造学习型组织。

书中提到:人类生而为学

谷歌的工作法则:

1,进行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小任务,及时反馈、修正和实验。

2,从内部选出培训授课人员:最优秀的老师已经为你工作,请他们做老师!学习型组织发端于一种认识,即我们所有人都渴望成长,也都希望帮助他人成长。然而在很多组织中却是员工受教,专业人士负责教学。为什么不让员工同时做两件事情?

3,只对能够改变行为的课程做投入。

我认为,学习型组织的应该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具备可以构成研究和开发闭环的互补人才结构;有分享的氛围。

最后,组织管理要服务于创新

组织管理如何服务创新?首先要引爆认知型冲突。参考《架构即未来》一书。

创新沉思录_第7张图片
冲突与创新

加号表示增强,减号表示削弱。

认知型冲突也就是常说的“头脑风暴”或者“思想碰撞”,是良性的。其特点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双方围绕事情该怎么做发生的冲突;能最大限度的扩大决策的选项;使不同背景、知识和经验有融合叠加的机会。

感性型冲突是恶性的,其特点是:人与人是狼;双方围绕事情该有谁做发生的冲突;能最大限度地破坏研发体系和架构;无法共享资源、经验、知识。

由此可见,团队的leader需要不断的去激发认知型冲突,果断的消灭情感型冲突。同时也要不断的激励,合理的授权,重视各种关系,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书中还提到“扩展性问题始于组织和人员,然后扩散到流程和技术”。这就要求制定合理的流程,人员、组织、流程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创新。

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测量(measure),但是对创新孵化要慎用。测量KPI的制定更要小心,因此你测量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创新的沉思

最后,修改武侯祠的对联,总结创新的沉思:知客户则痛点自消,从古研发非卖弄;无价值即新旧皆误,后来创新要深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