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一)——树立认知学习世界观

用了七天时间,大致将认知学习法听了一遍。每一天都在刷新自己对于学习的认知,这个过程,令我感到很新奇,很期待、很兴奋……

但随后也会陷入深深的反思,不禁自问:“这么多年,我真的在学习吗?”

是的,我们在学生时代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基础学科的学习方面。但是想想当时自己的幼稚在于,总是在意自己学习知识的数量及考核后获得的分数,而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有没有自己学习的框架,我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流程、学习方式以及思考模式呢?”

现在恍然发现,那么多年原来自己只专注于匍匐在底层知识的堆积上,而思考层面真是少有触碰!


学习世界观

首先认知学习,要有学习世界观作为一个公认的基础才能进行研究和推演。我们现在抱持的认知学习世界观分别从认知的程序、认知的类别、认知本质以及认知误区几个方面定义了认知学习的世界观。

课后画了一张导图梳理如下:

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一)——树立认知学习世界观_第1张图片
一张图看懂:学习世界观


1.认知迭代

因为,认知是通过思想、经验和感觉,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行为或者过程。所以认知就如同肢体训练一般,可以通过不断训练,达到自动化提取知识的技能。而这种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的知识技能。

当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认知优化和认知迭代的区别。认知优化是不断强化一方面的技能,而认知迭代却是直接可以更新或者更换整个认知程序。

想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境界就是如此,在我们学生时代,当我们在讨论谁考试分数高的时候,那个分数高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认知优化。但真正的学习大神,却是超越了分数,直接掌握整个学科系统,明白出题人要考察的知识点,或者说知道出题人意图的那种神一般的存在。所以说,这样的大神跟我们只看分数的凡人根本不在一个系统里,他们已经抛弃了我们这个关注测评分数的学习系统啦!

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一)——树立认知学习世界观_第2张图片
最近妹纸们迷的学习大神:肖奈(图片来自于网络)

所以说认知迭代不是增加知识或者概念的数量,而是直接奂新知识系统,也是一种弃旧的过程。

而老师所说的最理想的认知迭代循环系统就是,认知优化到了一定程度会导致认知更迭,不断的认知更新会升级我们底层世界观,从而又可以安装更优质的概念,然后不断进行更迭。


2.心智模式

这个概念比较易懂。在自我认知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要识别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哪一种?是僵固型心智者还是成长型心智者?

以前我一直自认为自己很有成长的理念。愿意不断去学习和努力,但是通过认知层面看我的心智模式。原来我还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僵固型心智者。获得成功是僵固型心智者的目标,所以为了避免失败,只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项,让自己看起来很聪明,在成就感中实现自我满足。而放弃了新的领域的尝试,躲在自己的舒适区裹足不前。细细想来,自己是不是在学习领域过于依赖自己的优势,而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呢?正如哈里窗中的那个“未知我”也需要去开垦的,忘记了去尝试开发自己更多的潜能其实也就意味着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停滞和倒退。


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一)——树立认知学习世界观_第3张图片
我们需要挖掘的是“未知我”潜能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真正成长型心智者,最终的目标并不是成功,而是去做自己热衷的事,成功只是带来的附属品。他们所关注的是让自己不断学习,获取新的东西,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提升。

所以我们不时要检测一下自己的心智模式,调整自己的定位与内心选择很重要!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ard work.”


3.警惕全知遮蔽

这是对于我来说,冲击最大的一个学习世界观了。当你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与无知时,你才可能慢慢变强……

首先,从哥德尔第二定律、说谎者悖论以及莫比乌斯环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所有我们可以认知的理论还是观点,凡是自洽的,必然是不完全的。只有承认这个大bug,我们才能前进。

所以才有了哥德尔窘境,无论是管理还是组织系统,看起来很完美的,最终还是会走向衰败。正如我们人类思维的三大逻辑:纯逻辑、归纳法以及演绎法,都是有疏漏和推翻的bug。纯逻辑是由抽象的概念建立逻辑系统,它的问题在于这种虚构与真实是否能匹配?当归纳法遭遇“黑天鹅”,就可以瞬间崩塌,它的问题在于不能包括所有,总是会有偶然的发生。而演绎法是基于归纳法而推导出来的,本身就是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前提并不是完全正确,结论必有问题。

凑巧的是近期才看完《三体1》,这部科幻小说也是从虚构的三体世界在讨论我们人类的认知局限:首先从我们存在的空间来说,我们人类就是受限于三维空间的,而四维、五维以及多维的世界是我们的认知盲区。其次我们受制于大脑与生俱来的成本结构,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的,愿意找到一个看似最优的方法节约成本,但是有时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我们长远的眼光,眼前成本节省了,但也许是未来的隐患。

正如我们知道一个课程对于我们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也许你会被它高昂的价格所限制,不去学习,就此放弃。但我们要看到未来它给我们带来的益处也许是这个课程价格本身的几倍……

最后是受制于人类群体组织的一些固有观念,小学时学地理,分析陌生的地域就是要看不同地方约定俗成的风土人情,但现在想想,也许有的约定俗成并不是那么理所应当。有时,我们也要警惕他们背后的固守成规!

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一)——树立认知学习世界观_第4张图片
三体与哥德尔窘境(图片来自于网络)

震撼于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样太多自以为是的傲慢也许真的推向我们走入了全知遮蔽,而又不自知。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总是持有一种观念,认为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方式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解释都全部了解,而殊不知这样的思维方式必然有盲区。这就是一种对于盲区的傲慢。

反思曾经的自己,就有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全知遮蔽,看一个理论,学习一个知识点,总是自以为全部了解,学个皮毛就止步于此,拒绝再与新知识进行连接,总是觉得学过的知识足以解释所有。放弃了阅读、不再去对新事物抱有好奇心,总喜欢说一句话:“我知道,这不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而这样可笑的傲慢让我停滞了一段时间,当幡然发现自己已经原地踏步或者说退步很久时,我才发现那个自认为全知的自己是多么的有限。

不过这个全知遮蔽的经历,让我现在懂得时刻警惕自己思维中那种惯性的自以为是,遇到新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结论,深知自己的有限,认真地了解本质后再做出判断。不要总满足于自己已有系统内的知识获取,而是要追求跳出系统的见识。当更新了自己的系统后,如同我们打开、看到了新世界一样,更多的是兴奋与激动。

而如何更新自己的系统呢?就是要认知到自己的全知遮蔽,保留个人对外输入接口,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智。

我的漫想:当然,在输入达到一定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外的输出,这样学习可以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知识对于学习者最好的归宿是为我所用,输出就是使用的一种方式!


4.知识大同境界:齐物论

世界观,是内部相扣、连贯一致的信念体系。而我们以前为了学习,总喜欢把事物进行分类来理解。这是否也打破了事物本身相互联系的那个连接网呢?

庄子的齐物论中,讲究万物本是浑然一体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我们从事物本质去学习,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知识地图呢?

在教育方面,近期阅读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提到,其实各个学科的学习不应该是分类进行的,而应该把它们进行连接,从内部规律进行学习。具体在教学中也许不应该死板地按照单元划分知识点,而是应该看到知识点的内在规律,就一个整体规律来贯穿知识体系进行学习。这才是符合知识内在规律高效的学习吧!

进而联想到了,为何现在高校的学科发展越来越偏向跨学科?其实就是遵循这样一个世界观,知识之间、学科之间内部是可以打通的,拥有一些共同的内核,当一个学科精深到一个高度时,它必然不会只局限于单一的一个学科,自然会与其他学科产生关联。也许我们不应该说跨学科,因为从内部本质来说它们之间本身是浑然一体的。也可以解释,为何我们尊敬的一些大师,他们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人才,而是整个知识界的大神!比如达芬奇,他应该是把整体知识贯通的典范,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科学、哲学等融合。

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一)——树立认知学习世界观_第5张图片
达芬奇手稿图:艺术和科学的完美融合

而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遵循着知识的本质规律:因为知识有一个相同的内核(齐物论),我们大脑可以把不相关的新事物进行联系形成一个组块,内部就是在进行抽象思考。(将特殊事物内在结构抽象为规律)

了解并树立认知世界观相当于为学习者建立了一个学习的内核,基于这些原则或者说心法,我们才可以合理使用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

稀里糊涂学习了这么多年,是时候整理一下我们的学习认知基础和结构啦!


未完待续: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二)——搭建认知学习原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么多年,你真的在学习吗?(一)——树立认知学习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