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2000年封建社会的罪魁祸首

  自春秋战国,逐步废除世袭制,直到隋唐,科举制度才最终确定下来。读书人需要做的就是熟读经典。经过乡试去殿试,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穿官袍戴红帽。科举制度解决了官僚层的流动性,是2000年来封建社会稳定的根基,更是我们国家一直停留在封建社会的罪魁祸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科举制度解决了入口权的公平性,却留下来内部流动性的非公平性。有才华者,即可获得朝廷的任命,成为掌握生杀大权的父母官。范进者,是也。但一旦成为庙堂内一员,则必须遵守另一套规则,要么依(shou)附(shang)于权贵,成为某一派别的一员(这相当于再次考核过关,即被整个国家的官僚体制接纳之后,再被某一派别接纳。第一次接纳授予你身份,第二次接纳,才授予你权力);要么按照圣人教诲,独立当好一方父母官,具体后果,参见24史。这是在盛世,还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在乱世,整个科举体系,可能已经沦为权钱交易的场所,而让贫寒学子失去了进入士族的机会。内部流动性的不公平,导致个人的发展受限于其他人,而不是具体的规则和规范。这是人治的明显特征,是世袭制的变相还魂。

  2、科举制度解决了名的公平性,却留下来利的不公平性。一旦金榜题名,即可光宗耀祖,但只有手握实权,通过俸禄或者其他的途径为家人族人带来丰厚利润,才算实现梦想。名的公平性显而易见,但利的公平性,却受限于上级、上上级等。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最重要的利,还掌握在既得利益者那里,他们才会象征性的把名的公平性让位于大众。名无法养家糊口,只有通过层层方法才能拿到利。这个过程,是科举制度的本质,和最大的诱惑。和当前社会中,国考的热,何尝不类似?

  3、科举制度解决了标准的公平性,却留下了内容的不公平性。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至少在形式上,对天下学子来说,都是公平的。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形式。清朝的学子,可以参加唐朝的殿试,明朝的考官,可以阅宋朝的试卷,这不是穿越,这是事实。核心的问题是,科举制度要求人们在过去寻找名利。过去是由历史书籍记录,解读是由官方设置。科举制度不鼓励创新,不鼓励客观,更不鼓励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工具或科技为内容。科举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统治者强大国家的工具。

  当下,我们的教育制度,离不开考试。但可喜可贺的是,内容出现了变化,开始以现实和未来为题材。在更多的领域,面试比试卷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能力素质。虽然高考让孩子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比起两千年来的学子,幸福多了。

  这样评价科举制度,似乎不公。毕竟,两千年来,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凭借的途径除了活动权力的授予之外,再无他出,这到底怪谁,各有各的说法,但现在,我认为,只有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经济水平,或者,不用拼死拼活的努力,即可保证80%的人的经济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到达这种境界之后,一个社会不再为温饱、住所、医疗、教育等基本问题烦恼,才可能出现闲情逸致,在其他方面,比如说文化、科技、创新等,开花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举制度是2000年封建社会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