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中原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北宋成立。短短几年,南汉、荆湘、后蜀三地先后被北宋消灭,由北宋终结五代割据的大势已成。
尽管一直对北宋称臣纳贡,关系极为友好,钱弘俶本人还被赵匡胤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钱弘俶依然能感到巨大的压力。
达达的马蹄声带来一封来自汴梁的诏书。
“皇上召李煜入朝,李煜称病不去,现在皇上要出兵灭他,还邀请我们出兵夹击。”
几乎同时,来自南唐国王李煜的亲笔信也到了:
“南唐吴越,山水相连,互为屏障,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李煜也邀请他联合抗击北宋。
“赵氏虎狼也,我岂能不懂‘唇亡齿寒’之理,吴越既是祖宗基业,又是百姓乐土,于情于理,都应该殊死一搏。我决意联合南唐,抗击中原。你们觉得呢?”钱王问道。
有人规劝道:“若联合南唐,意味着公开决裂,吴越势弱,宋必先出兵灭我,我们会死得更快。还不如忍辱偷生,和北宋夹击李煜,皇上高兴了,或许还能有一丝希望……”
北宋使者回去了,他还带回了李煜的那封亲笔信,赵匡胤大喜:“钱弘俶还是忠于我的……”
钱王则亲点兵马,和北宋一起灭了南唐。他痛苦地亲手灭掉了自己最后的屏障,只求侥幸换来赵匡胤对吴越国网开一面。
钱弘俶只能听天由命了。
唇亡齿寒
赵匡胤很高兴,下诏邀请钱弘俶携王后家属入朝庆贺。一声令下,淤积多年的运河被疏浚了,只为迎接钱王的船队,京城里那雄伟的王府盖起来了,名曰“召贤阁”,也只为迎接钱王。赵匡胤以少有的高规格等待钱王的到来。
消息传到吴越,吴越上下一片恐慌。因为当时大国总会将小国首领召来扣为人质。
“如果我去了,很有可能回不来;如果不去,李煜的悲剧犹在眼前,吴越与宋朝必定兵戎相见,后果不堪设想。”
钱王犹豫再三,还是冒险一搏,前往汴梁。杭州百姓知道了,列队两旁,含泪相送。
出乎钱弘俶意料,赵匡胤对他礼遇有加,亲自来到“召贤阁”与他见面。
“钱王,久违啦!”赵匡胤看起来很高兴,“前番李煜小儿作乱,幸得钱王深明大义,出兵相助,实在难得啊!”
“岂敢岂敢,吴越乃中原属国,身为臣子,何时何地都将为君分忧。”钱弘俶很谨慎,生怕惹怒赵匡胤。
“钱王真贤人也,”赵匡胤拉着他的手,言辞诚恳,“此番进京,钱王当多玩几日,好好赏赏这汴梁风物啊……”
钱王一听,以为将被扣留,颜色大变。他恳求道:“皇上,臣已出来多日,朝中恐有事情,还望皇上准臣早日还乡。”
赵匡胤似有不悦,但还是从容地准许了,“钱王思家心切,我也不做强留,好自珍重。”他转身拿过一个锦匣,送与钱王,“匣内之物非同小可,钱王务必离京后方可打开。”
春回大地,杭州的百姓得到了钱王即将归来消息。杭城感受到了久违的暖意。
拜别皇上,钱王便一路驱驰,赶回杭州,生怕有什么变数。快到杭州的时候,他才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个神秘锦匣——里面全是大臣们建议皇上扣留自己的奏折,足足有几十本。
赵匡胤太绝了,钱王被吓出一身冷汗,他终于恍然大悟:“保住附属国终究只是一个奢望,赵匡胤想要的是他自动交出政权。”
经历过生死的钱弘俶已经没有去时的畏惧了。他心想,为了保住祖宗的基业,保住这一方乐土,一旦北宋来侵,他定要亲率军队,战斗到底。所幸的是,赵匡胤此举也表明他会给出时间让自己去抉择。
面对欢迎人群,钱弘俶说了一句:“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们。”
这是一个伟丈夫的誓言。
雷峰建塔
钱弘俶信佛,回杭后,他第一时间参拜了搁置多年的“佛螺髻发”。多年来,它一直保存在阿育王塔内奉于宫中。阿育王塔金碧辉煌,他命宫人时时拂扫,竟不落半点尘埃。
“是该修塔供奉的时候了。”钱弘俶一方面感念佛祖保佑他平安归来,另一方面仍祈求佛祖能给吴越带来转机。
这一夜,钱王诵经祈祷,一夜未眠。
永明禅师病重了,钱王星夜赶来净寺看望,他明白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请教:
“老师,佛塔究竟该修在哪儿呢?”
“就在那儿吧!”永明禅师平静地指了指不远处的雷峰山。
“老师,现在国家危难,我想修一座千尺十三层的通天高塔,要修得比以往任何佛塔都要雄伟精致,所谓“高台近仙”,相信我的虔诚一定会感动我佛,帮吴越度过难关的。”
永明禅师无奈地摇摇头。
“老师,您要嘱咐什么呢?”钱王看到大师摇头,急忙问道。
永明禅师已经说不出更多的话了,他只说了四个字“舍别归总”便圆寂了。
钱王明白,大师是在委婉地劝他“纳土归宋”。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百年基业,怎能断在自己手里;百年乐土,又将遭到宋人怎样的蹂躏?!大师的遗言,他没办法听进去。
十一万带甲兵士开始日夜操练,雷峰塔也终于破土修建,这就是钱弘俶的执着和意志。
钱弘俶终究不是懦夫!
悲壮纳土
正当盛年的赵匡胤忽然驾崩了,没有人说得清这“斧声烛影”里的秘密。人们只知道,继任的赵光义远不及兄长宽仁大度,一上任便剪除异己,大开杀戒,大宋朝廷血雨腥风。
吴越国在劫难逃了。
统治者不会再允许吴越国暂时存在了。钱弘俶明白,等江山坐稳之后,赵光义第一个收拾的就是吴越。
信佛的他,再次想到了雷峰塔。雷峰塔刚盖到第五层,要完成千尺十三层的目标还要五年时间。时间有点来不及了……
一天,祖父钱镠的书房,钱弘俶满心惆怅地来了。这里尘封多年,一切都保留着钱镠生前的样子。深感无助的他希望重温一下对祖父的感情。
拨开蛛网,钱弘俶注意到一幅西湖山水画,画上还配有四句诗:
“牙城旧址扩篱藩,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足,祚无千载是名言。”
“哦……”钱弘俶想起祖父当年拒填西湖的旧事。
“‘历史上哪里有千年不倒的王朝……能有一百年我便很知足了……’祖父的心胸是那样豁达,他从来没有希望吴越国能天长地久,我似乎也不必太执着吧。”钱弘俶略有所悟。
入夜,钱王来到佛堂,再一次参拜那颗“佛螺髻发”。金碧辉煌的阿育王塔,配着繁复的图案,描绘了佛祖累世的修行。
他仍在想着祖父的话语,看到阿育王塔上的图案,突然灵机一动——
塔上的四则佛教本生故事,钱弘俶再熟悉不过了。“尸毗王割肉贸鸽”,说的是尸毗王为了救下老鹰口中的鸽子,毅然割下腿上的肉,以血肉之躯换取鸽子性命的故事。
“战争一触即发,吴越的子民不正像那老鹰口中的鸽子么?”
钱弘俶终于豁然开朗……
“虔诚向佛之心并不在于修建的佛塔究竟有多高,从佛教慈悲精神出发,牺牲自己,以使吴越子民避免战乱之祸,保住这最后一方乐土,才是身为君王真正该做的事情。”
钱弘俶想起自己为了保住一家基业,差点连累一国百姓而自责不已……
接到钱王的命令,雷峰塔只修到第五层,安上塔刹便宣告终止。
公元978年2月,那座装有“佛螺髻发”的阿育王塔被移奉至此,千古留名的雷峰塔终于出现在诗情画意的西子湖畔。
这一天,钱弘俶登上雷峰塔,再一次俯看了生他养他的西湖山水,他不由得感慨万千:
吴越国三代五王保境安民,创造了一方人间乐土,却必须在最荣耀的时刻选择离开,主动投降,以求换来侵略者对吴越的网开一面。
钱弘俶曾立下誓言,要与吴越百姓战斗到最后,但如今他食言了,只为保住这城百姓,保住这片乐土。
钱弘俶深知将在历史上背上懦夫的骂名,他又何尝没想过“王死社稷”,玉石俱焚,但他没有这样做,只为保住这城百姓,保住这片乐土。
他深知很可能有去无回,很可能遭受凌辱,堂堂七尺男儿,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但他选择这样做,只为保住这城百姓,保住这片乐土。
他已决定前往汴梁,纳土归宋。
满载吴越王室的船队缓缓驶离杭州了,此刻没有多少百姓知道这件事。暮色下,刚刚落成雷峰塔孤独地伫立在山峰上,目送主人的离开。它以仪式般的悲壮,宣告了一代明君开启的吴越国,在另一位仁慈的国王手中悄然终结。
三千里锦绣江山,十一万带甲兵士,钱弘俶悉数献给北宋朝廷。
而杭城的百姓们只知道,后来的某个清晨,吴越王宫成为了大宋杭州府衙。开明的宋朝终于没有对杭州施以兵戈,这是杭州无人能及的幸运。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知在西湖边的百姓心里,会否留有一座“浮屠”呢?
陌上花
公元988年,钱弘俶六十岁生日,赵光义赐酒祝寿,当夜钱弘俶暴亡,历史没有关于这件事更多的记载。他至死没能回到杭州,安葬在洛阳北邙山。
历史同样没有记载吴越百姓的反应。悲伤?平静?抑或根本没收到消息。我们能知道的是,就在钱王暴毙的几年之前,杭州百姓开始把“宝石塔”呼作“保俶塔”,一直叫到今天。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吴越山间开始传唱一首叫《陌上花》的曲子,含思宛转,听之凄然。据当地的父老讲述,这本是吴越王钱镠写的句子。吴越王很爱自己的王妃,王妃每年开春必回临安省亲,有一回钱王思念她极了,便写信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田间陌上的花儿都开了,你不必急着,可以一边慢慢看花,一边回来了。
一百年后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听到过这首曲子。
“生前富贵草头露,死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杭州的花又开了,我那久别故乡的钱王啊,你也该赏着花儿回来了吧……
再后来,汴梁的大宋天子逃到杭州,当年偏安一隅的吴越王城成为大宋的首都。杭州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成为马可·波罗都不禁惊叹其繁华的地方。
到了近代,钱氏名人忽然出现了井喷。从钱玄同、钱穆、钱钟书,到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再到钱其琛、钱正英、钱壮飞,无锡钱家的十个院士,到诺奖得主钱永健……各行各业的“钱”氏英才灿若群星,不免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直觉告诉人们,他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于是不少人在网上提问,“钱学森和钱三强有什么关系?”“钱伟长跟钱钟书是亲戚么?”……
“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地方人,没任何亲戚关系……”人们总是得到这样“确凿”的回答。
我笑而不语,因为我知道,他们都是吴越钱王的后人。
我不相信因果报应。但我觉得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