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课

一次在香港学校参访观课的场合中,负责推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副校长告诉我说,当他入班观课越多,越觉得老师在课堂上有使用跟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效果上差别实在非常明显,老师和学生有使用科技上课的班级,课堂活泼生动,气氛热络,老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度高;反之,没有用的班级课堂就远不如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而且随着老师对于科技掌握的熟练度越高,差距越大。

回想在一场中央电教馆主办的新媒体新技术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大赛的现场赛课中,看到一堂由一位拥有超过二十年教学经验老师所任教的高中语文课,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同学阅读一篇一万多字的材料,在这二十几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里,老师在教室内行间巡视,并利用手机拍摄学生的桌面与阅读情况发送到电子白板上。学生阅读完后,老师出了几道题目,让学生以手中的反馈器作答,并逐题显示答题情形,大多数题目学生的正答率都相当不错,其中一两题的答对率更达百分之百,老师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

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课_第1张图片
教师行间巡视并以手机拍摄学生阅读情形

能到这个最高殿堂现场赛课的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地海选出来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高手,但从这堂现场课中可以看出即使这么有经验的老师,都还是会踩到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误区,包括为了展现手机拍照功能而拍摄学生活动,和学生使用反馈器的即时反馈系统只做为学习检测之用。而这很显然是因为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本质。至于让学生花超过一半课堂时间来连续阅读材料,则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虽然因为是现场课,都不是老师原来熟悉的学生,无法要求他们课前预习,但在课堂活动安排上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尤其是结合即时反馈系统更容易做出相应的调整。

观察另一堂在2016年第一届两岸智慧好课堂邀请赛的现场赛课,由香港李嘉涛副校长担任的小学语文《人物描写》单元教学,课堂便展现出不同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风貌。

《人物描写》单元的教学模式如下图。老师以西游记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来导入课程,然后由同学抢权回答讨论结果。除了引起动机的效果外,这段教学还让学生熟悉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词来形容一个人物。接着老师在白板上显示一段描写人物性格的短文,全班阅读后学生以反馈器回答教师提问,选出心中认为最适合用来形容短文中人物的词语,显示投票结果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对原题再作答一次,并请同学发表自己选择的原因。这段教学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讯息之后,分析不同选项中的形容词和自己所提取讯息的合适度,再经由组内讨论比较后进行二次作答。这里还有一个教学上的细节是,李老师会根据学生作答分歧度来决定讨论时的小组人数,投票集中度高时两人一组,反之四人一组。

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课_第2张图片
《人物描写》单元教学模式

第三段教学老师以「人物性格对对碰」游戏让学生应用前面所习得的技能。游戏是以小组方式进行,每一组拿到一迭语词卡和一张职业卡,小组必须讨论并从一迭词卡中选出三个语词排序,然后以平板拍照依组别分别传送到不同照片收集区中,收到所有语词照片后,老师随机挑选组别,依序显示该组的语词卡,再由各组猜测该语词是在形容哪一种职业,依猜中的语词序给该组计分。越快被猜中表示该组选择的语词特征性越强,得分也越高。进行小组讨论时,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介入,协助小组的讨论过程。这段教学要求学生反过来从众多语词中选出符合某项职业特征的形容词,再安排这些语词的合适度顺序。透过不同面向的教学内容铺陈,深化学生的学习。

接下来是应用情节,由小组讨论挑选一位班上同学做为主角,共同创作一篇不揭示姓名的短文来描写这位同学,创作完成后拍照上传,老师挑选几组的作品让全班猜一猜这篇短文是在形容哪一位同学。最后环节是教师总结前面的教学,对学生整理人物描写的技巧,并在挑选几位同学使用语词来形容老师后画下句点。

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课_第3张图片
拍照上传小组创作

分析《人物描写》单元教学可以总结出教师不仅善用科技来获取学情和汇整作品,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均围绕课程主题,更透过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的策略尽可能扩大课堂参与度,再以游戏设计调动课堂情绪,并经由小组竞赛使学生聚焦于课程内容。

对教师来说,要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说难不难,说简单倒也不是很容易。课堂教学效果大致可以分为BAT三个等级。B是指基础Basic,A是高阶Advance,T则是顶级Top,但无论哪一级,都要以教学为核心,而不是展现科技能力。只要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做到取代部分活动,达成至少与未使用科技前同等效果的教学,便可达基础的B级标准,例如教师能熟练地用笔在电子教材(PPT课件或多媒体电子书)上划记点选、以电子教具绘制三角形或测量角度、播放教学视频、操作模拟实验课件等。但要注意的是,取代的只能是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师,所以如果英语教师自己不朗读课文而改以点选电子书中的声音檔代劳,那实在不是一种好的信息技术融合方式。

进阶A级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至少要达到能发挥没有这些科技所难以达到的STD(STanDard)标准效果,也就是必须展现S生成性(Student-generated)教学,课堂采团队合作学习(Team-basedlearning)形式,并能进行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教学。教学中采用现成资源只能达到知识概念的单向传递目的,且这些资源不一定真正符合学生学习当下的认知发展需求,透过科技将学生生成的资源,包括按键回答提问、展台采集学生作品、收集分类学生讯息等,将它们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做为教学活动安排的参照,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掌握真实学情;小组形式的学习团队安排能使全员参与其中,并达到学习活动层层递进的效果;差异化教学则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分别给予不同程度学生合宜的任务安排。

顶级T级的融入教学展现出一种教师信手拈来、从容不迫的优雅,课程主线清晰、脉络分明,学习成果清楚浮现在师生眼前,科技穿插其中几乎”无形”、”无感”,但又让人清楚觉察到缺少它们,将无法达成这样的教学境界。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习得认知层面的教材内容,还能培养技能与情意层面的团队合作技能与习惯,「情意技能认知兼备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一文中所描述的英语课即是一个典范。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最大功用在于教师可以实时获取全面性的课堂活动数据,包括按键回答提问、输入文字表达想法、绘制图形与编写作业等,藉由这些数据的汇整、比较、分析,教师能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情立即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使学生能在一堂课中同时做到自学与群学的学习型态,在每一个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与厘清概念,取得真正、可持久的学习成果。而评价这样的课堂有多好,关键就在老师对于数据的掌握与解译能力,以及反应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魔鬼细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