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伦理道德观

一说到韩愈,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想到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殊不知,韩愈的身份除了文学家还兼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贡献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

首先,谈一下道统论。何谓道统?就是指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系统理论的一种学说。在隋唐之际,儒释道三者合流,但争夺正统教派的斗争还在继续。特别是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使佛教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占据强有力的地位,相比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霸道地位,此时的儒家势力有点暗淡黯淡。基于此,韩愈攘斥佛老,以儒反佛,在国内掀起了重振儒学独尊地位的大旗。事情源于唐宪宗的一项活动,这为皇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却派宦官将陕西法门寺所藏的一块佛骨迎入宫中供奉,还让各寺庙轮流供奉。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索,但韩愈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上书皇帝,说这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丑事,建议皇帝赶紧烧了,以绝后患。这一说却是撞枪口上了,皇帝那么崇佛,韩愈却和皇帝对着干,当然是没有好下场的。大概是出于韩愈的好人缘,皇帝本来是要赐死的,但群臣都帮着他说话,就免除一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于是遥想当年还背过这样一首诗:一封朝奏就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当时根本不懂当时的历史背景,现在明白之后觉得韩愈真是一位英雄,这种与世界为敌的态度令人可敬。(与佛教势不两立)

韩愈为什么那么跟佛教过不去呢?原因有三:其一,佛教(也包括道教)对国计民生伤害巨深。本来士农工商四民的物资就不怎么够,现在蹦出来和尚和道士,他们这些人还不干活,坐享其成,给那些穷苦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此,四民中的韩愈,看不惯这些人强盗行径,于是就替百姓发声了。其二,推崇佛教对于之前建立的圣人文化就是一种毁灭。韩愈是受儒家文化熏陶下长大的,而且受益于儒家文化,因此,他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佛老想鸠占鹊巢,门儿都没有。其三,佛教破坏五伦纲常。这个很好理解,本来一家几代同堂好好的,结果归入佛门之后呢,你懂得啦。这样,他就以儒家的封建纲常伦理道德来批判佛教的出世伦理。说实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前面已经提到,道统就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什么是仁义道德呢?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之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这样对仁义道德四个字做了更加明确的定义,除此之外呢,提到定名和虚位。定名是指概念的特定内容,虚位则是指抽象的形式。对于概念和形式的区分是对伦理学的一大贡献,不过韩愈当时肯定也没想到自己的贡献还延伸到伦理学领域。

什么是仁,博爱之谓仁。这个是对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发挥,但这里的博爱又和墨子的兼爱有区别,别忘了韩愈的立场是儒家文化的支持者,所以他的博爱也是建立在“亲亲尊尊”的纲常之内。他的博爱即一视同仁,是指在地主阶级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与那些穷苦大众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过广大穷苦大众在一个阶层内也要相亲相爱)

什么是义,行而宜之谓之义。好像唐之前那些思想家门对义的解释也大概如此。那韩愈与他们的区别在哪?韩愈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和三纲差不多类似,但韩愈先生不满足于董仲舒的三纲,将其推向极端,鼓吹愚忠。认为皇帝不管给你赏赐还是刑罚,你都得受着。赏赐就别说了,对于刑罚,你要自认为自己是罪有应得,还要感谢皇恩浩荡。皇帝扇你一左耳光,你还要笑着把右脸也递过去。这样,就是要求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合乎封建等级制度。

除了道统论,韩愈先生还承袭先秦思想家的传统提出自己的人性论主张。他认为人既是有情也是有性的。这里的性指仁义礼智信,情则是人的普通情感状态,喜怒哀惧爱恶欲。不过,他认为,性是先天的,情是后天的。按韩先生的这种观点,我是如何也想不通仁义礼智信是怎么做到天生的?当然,韩先生自有他的解释。他认为人性可分为三品:圣人、众人和小人。和孔子提到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一样,韩先生的三品里面也是圣人和小人都是不可改变的。“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可移也。”在我看来,性是后天的,而情是天生的。但我没有成为大家就可能因为和大众思维一样吧,泯然众人。

佛教主张的通过个人修炼,灭掉自己的情欲,做一个禁欲主义者。但韩愈认为禁情灭欲是违背人伦的,要将性与情统一起来,“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韩愈将性与情统一起来,体现了儒家道德修养要在日常行为上下功夫,怎么做,就是要遵循儒家的仁义道德和纲常名教。

当然,韩愈还提倡道德教育,突出老师的地位。小时候背过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愈的伦理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