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真实——读明恩傅《中国人的素质》

被遗忘的真实——读明恩傅《中国人的素质》_第1张图片

《中国人的素质》是美国传教士明恩傅于1894年成书出版的一部代表作,全书从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出发,以丰富的例证,生动的文笔,概括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素质,揭示了中国的国民性问题,对当今的社会现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处在遗忘真实的漩涡里,“身在庐山”的境遇让自我本身隔着厚厚的磨砂玻璃,模糊而遥远。在那些既定的框架和模式中,人们按部就班地生存,凌乱在喧嚣热闹的凡尘俗世,湮没在随波逐流的现实大潮,总是忘却停下脚步审视自我,思考“我是什么样的”。偶尔沉思,也被局限在固有的惯性中,然后继续茫然着,走在生活的路上。自我如此,民族亦如此。

然而,明恩傅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向我们勾勒了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虽然从西方传教士的视野中展现的中国会略有偏颇,但新的视角还是让“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我们拾捡到被遗忘的真实。尽管有些素质随着时代变迁成为永久的过往,但有些精神,即便裹挟着一个多世纪的的烟尘,仍然以一成不变的姿态融化到今人的灵魂中,创造着新的历史。这些一成不变的鬼魅,便是“虚假”与“麻木”。

虚假常与形式、面子和伪善相伴。人们生活在自己设定的框架中,以形式夸大内容。喜宴寿宴讲求规模庞大,官员下乡讲求事先安排,歌手唱歌讲求职业粉丝。我们总以缭乱的形式改过事实本身,给予别人或自己“面子”,很多时候,真实反而显得不太重要。人们就像演戏,给自己套上华美的衣服,演的人假,听的人假,在虚假构筑的世界里完成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媒体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故事,这些故事,人们看重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是否能成为轻松的饭后谈资,是否能激起人性深处的猎奇心理。在生活面前,我们听着虚假,聊着虚假,有时候自己也必须虚假。置身其中,一切都理所当然,合乎礼法,但换个角度,便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思索,关于虚假的思索。

麻木常常伴随着忍耐、保守、盲目和冷漠。人们麻木地忍耐着苦难,习惯着千百年来的习惯,在习惯中懒于思索,懒于改变,怀着乐天知命的心理像井底之蛙一般对外界的天空不感兴趣,固执地守着从前,守着过往。当新生事物打乱了原有的安宁,便恐惧,便排斥,然而,当新的成为旧的,人们便又麻木地惧怕更新的改变。麻木离不开盲目。中国人总在忙,并且怀着极大的耐心日复一日地忙,忙着学习,忙着工作,忙着买房,忙着粮和钱。打着勤奋的旗子,把本应三年完成的事情压缩为一年,把本应轻松完成的工作逼迫自己尽快完成。可是,抢着忙完,然后呢?人们总在不停地赶,却忘了出发的目的,麻木地淹没在琐碎的平庸中,麻木地忘记了审视自己,审视人生的意义。麻木也常常伴随着冷漠。城管扭打着被生活所迫的小贩,记者威逼着受伤的公众揭开伤疤,捞尸的人们在人命关天时谈论着价钱,还有那些看到被碾压儿童却置之不理的路人,无不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将人性中的冷漠与麻木赤裸裸地展现于世,让人错愕和心寒。人们在思考,社会发展了,可人性呢?除却衣着语言等外在的变化,我们与一个多世纪以前裹着袖筒双眼无神的古人有何不同?

时间的车轮让物质世界飞速发展和进步,然而精神世界的前进步伐却如此缓慢。尽管书中所描写的恪守礼节、缺乏公共精神、漠视舒适方便等产生松动和提高,但那些一成不变的鬼魅却仍旧与今人如影随形。而我们能做的便是跳出庐山,窥见这些被隐藏的真实,然后思索,然后充实,追寻人生的意义所在,追寻社会和世界的前进方向,继续寻找被遗忘的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遗忘的真实——读明恩傅《中国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