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尖子生

朋友圈的尖子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神秘的书目前还没在各大商城开卖,豆瓣评分已到8.5,强烈推荐。

有思想的人都寂寞,但有意思的人不会。

简单介绍下小马宋老师吧。

小马宋,独立战略营销顾问,现任罗辑思维营销外脑,小米生态链企业顾问。曾任暴风魔镜创意合伙人,第九课堂联合创始人,暴风影音高级市场总监。

小马宋老师的这本《朋友圈的尖子生》,三四个月之前就想买来看,后来陆陆续续四位朋友给我推荐,终于忍不住下单两本,送给好友一本,我那本就暂时尘封起来。再后来,好友看完很有感触,总给我发她的感受,让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这个月终于用两周时间断断续续把它看完。

阅读完,发现小马宋老师刻意没选择高高在上的CEO们,而是选择采访不同出身、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13位朋友,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状态。让我真真实实看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过,事情可以这么做。

也让我想到了古典老师《跃迁》里写到的这个时代进步的心法,这13位朋友都有自己的心法,都可以用世俗的“成功”标准来定义,他们都找到了进阶的法门。这其中有8位让我感触颇深,我要总结一下,分享给各位。

这本书无关如何赚钱,而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毕竟,你过好了生活,赚钱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

这篇感悟,我会分2次来写,今天先来说其中3位的故事。

1、无法用常理推测的“90后”小姑娘:杨超

大二开始在新东方当老师,同期跟其他小伙伴开了公司帮企业找实习生、帮实习生对接名企,私下还做私人英语辅导,毕业后直接到西宁新东方当了校长(有可能是新东方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两年后创立了公司“纠纠留美学堂”。从没担心过自己的生计问题。

从她的故事和对话中,有两点给我感触很深:

(1)清楚地认识自己天赋的重要性。中国著名天赋教练刘佳老师说过,天赋*努力=优势。杨超明白自己的语言天赋,于是在这个方向持续发力,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优势。一旦优势形成,后面利用优势为别人创造价值,进而为自己带来收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创立自己的公司,杨超始终如履薄冰。每个行业都值得敬畏。一个人在自己专业上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你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做了几年后,自以为很牛的时候,发现别人在玩自己根本不知道的玩法。这就好比井底之蛙,不知道世界多大。因此,从她的故事延伸,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

2、“套路”的胜利:李倩

腾讯工作8年,从网站编辑做起,后来到新闻频道做BD,最后成为腾讯新闻频道主编。离开后在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负责市场和品牌,继而到青山资本担任副总裁、董事总经理,成为国内数得着的营销专家。

从小马宋老师与李倩的采访中,给我感受较深的6点如下:

(1)她做新闻主编时,把名片中有意思的人全部约出来聊了一遍,通过跟所有不同的人聊天、研究参观及面试众多创业公司、考察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等,再凭借直觉和思考有机结合,判断了未来几年即将变化的趋势,发现时代要变化,进而跳转到了另一个全新行业。

(2)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商业的运转,因此要毫不犹豫地拥抱商业世界。

(3)从做新闻转行到做市场、品牌,为何她能成功?

总结一下,第一个原因是她真正、踏实地几乎读完了营销类(品牌、市场等)所有经典书籍;第二个原因是她受到的干扰特别少,她善于读书总结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对事物本质做出判断,很少受到周边同事做法、世界流行以及其他变化的影响。

从这部分经历可以看出,很多牛人在跨领域时,都借用了主题阅读的方法,直指目标,快速学习,用极大的势能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等。对于如何进行主题阅读,美国的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已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进行了详细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学习研究一下。

另外,李倩提到,教科书是一定要看的,教科书类的书籍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能教授给你、帮你建立一套知识框架。这个框架只要掌握了,里面的具体内容我们未必非要去完整复制。

(4)小马宋老师在书中曾问了李倩一个问题,说为什么能在腾讯做了8年之久。李倩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也给了我很多思考。李倩说,因为腾讯这家公司很牛,它构建的文化体系让人觉得对外界没有诉求,在公司内就能满足所有诉求。她说凭借正常努力就能升职加薪、福利也好、企业文化也好、员工关系也好等等。

我们不去看她说的是否只是她自己的主观感觉,跳出腾讯这个公司来看企业文化及诉求这件事,自己问问自己是否遇到过这种能让员工说出“对外界不再有其他诉求”的话。

读完这段内容,我当时就眼前一亮,一个好的企业就是要帮员工解决所有后顾之忧,同时给他希望,并且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些希望;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让大家将心思都放在好好工作上,不会为了其他事情损耗能量。

如果能搭建这么一个好企业,何愁找不到好员工呢?

(5)从李倩叙说自己在腾讯如何升职加薪的过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工作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但你要能判断出你的工作在你所在组织中的价值大小。要跳出舒适区,让自己去做一个组织中相对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才是让自己不断增值的不二法门。

另外,进入一个行业、一家公司,就要搞懂核心业务,抓到这个业务的本质。摸清楚行业规律,之后丰富你的资源、认知,再去努力思考,争取成为头部内容的贡献者。这个心法与去年学习吴军老师课程时提到的思路完全一致,吴军老师大意是说你不要去困惑自己为什么没有拿到高薪,只要不断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你所在部门、公司、行业里贡献的前四分之一,如果你做到了,那这份对应的薪水一定会与你的贡献相匹配,就算这家公司给不了你,市场也会给你。

(6)结合书中提到的李倩在没有任何资源的饿情况下找到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电话的事,和上周阅读的“第九课堂”初期建立资源、拓展渠道的事,可以看出:聪明的人都是充满主动性的人,不要依赖别人教你,也不要依赖固有经验,只去想这件事的本质、目的,你总能想出适合你的方案。

最后,说说李倩给年轻人的建议,我觉得其中有四点完全不局限在某个年龄段,大家都适用。

(1)一个人或一个公司,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没关系,但要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打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能说出你致力于什么,你怎么玩怎么打,下一步你打算怎样。这样就很好,但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逻辑的。

(2)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确目的,从而去找最优解。做事先确定目的和想要的结果,然后逼自己进入绝境倒推出最好的方法,找到最短路径就能节约时间,让自己高效。成功也有钥匙,那就是看事情要看大框架,如果转型能找到这个钥匙那就能无限制地转型。(我想我经历的实在太少,还没找到自己的钥匙,读完这一块自己就很恐慌。)

(3)在一个行业想要做好,那就看最好的公司怎么做、去见行业里做的最好的人。要知道最好的是什么样,再去找自己的最短路径。我总结就是,见最好的人、看最好的事,持续进阶,放大个人杠杆,形成正循环,从而更快成长。

(4)别看别人说太多,大部分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自己践行好上面提到的三点,就离所谓“成功”不远了。

3、小“巴菲特”:马文亚

从小经历丰富,初中离家异地读书,12岁用妈妈账户炒股,15岁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从而开始炒楼生涯,大学里被誉为股神,毕业前实现了财富自由。这些经历都是反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

关于他的事儿,给我震撼很大,但离我的世界有点儿远,因此就只把对我有启发的几点总结一下。

(1)金钱观和财商要从小培养。我们这代人从小受父母教育和环境所限,导致我们财商太缺了,所幸我辈在这么好的年龄明白了这件事,不至于再耽误了下一代人。

(2)做事要考虑的“概率思维”。这在我以前是很少思考的。

假设一件事成功的概率是51%,这个概率大致稳定,而你每天可以做1000次这个事,那这个事就可以做。因为你做的次数越多,概率就越确定,赢得面很大。

而假设一件很重要的事的成功概率是90%,但你只有一次机会,那你怎么选择?马文亚的选择是绝不会去做,因为10%的概率会失败,而只有一次机会意味着失败了损失惨重。

(3)如果你对某些事情有梦想,当你想到这件事的时候:第一步,锁定目标,你要去找到你生命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一两件事,持续去做。第二步,大目标化小,一定要每天做点什么,这是一个把多的目标变少的过程。第三步,去做,持续地做,每天都要做。养成这个习惯后,才能去实现你的小目标和大目标。

以上是这3位大咖带给我的思考。下周,我会带来对我启发很大的另外5位大咖的故事和感悟,敬请期待。

小礼物走一走,来关注我

作者:水流云在_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65a2ac2c292

來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本神秘的书目前还没在各大商城开卖,豆瓣评分已到8.5,强烈推荐。

有思想的人都寂寞,但有意思的人不会。

简单介绍下小马宋老师吧。

小马宋,独立战略营销顾问,现任罗辑思维营销外脑,小米生态链企业顾问。曾任暴风魔镜创意合伙人,第九课堂联合创始人,暴风影音高级市场总监。

小马宋老师的这本《朋友圈的尖子生》,三四个月之前就想买来看,后来陆陆续续四位朋友给我推荐,终于忍不住下单两本,送给好友一本,我那本就暂时尘封起来。再后来,好友看完很有感触,总给我发她的感受,让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这个月终于用两周时间断断续续把它看完。

阅读完,发现小马宋老师刻意没选择高高在上的CEO们,而是选择采访不同出身、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13位朋友,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状态。让我真真实实看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过,事情可以这么做。

也让我想到了古典老师《跃迁》里写到的这个时代进步的心法,这13位朋友都有自己的心法,都可以用世俗的“成功”标准来定义,他们都找到了进阶的法门。这其中有8位让我感触颇深,我要总结一下,分享给各位。

这本书无关如何赚钱,而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毕竟,你过好了生活,赚钱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

这篇感悟,我会分2次来写,今天先来说其中3位的故事。

1、无法用常理推测的“90后”小姑娘:杨超

大二开始在新东方当老师,同期跟其他小伙伴开了公司帮企业找实习生、帮实习生对接名企,私下还做私人英语辅导,毕业后直接到西宁新东方当了校长(有可能是新东方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两年后创立了公司“纠纠留美学堂”。从没担心过自己的生计问题。

从她的故事和对话中,有两点给我感触很深:

(1)清楚地认识自己天赋的重要性。中国著名天赋教练刘佳老师说过,天赋*努力=优势。杨超明白自己的语言天赋,于是在这个方向持续发力,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优势。一旦优势形成,后面利用优势为别人创造价值,进而为自己带来收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创立自己的公司,杨超始终如履薄冰。每个行业都值得敬畏。一个人在自己专业上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你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做了几年后,自以为很牛的时候,发现别人在玩自己根本不知道的玩法。这就好比井底之蛙,不知道世界多大。因此,从她的故事延伸,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

2、“套路”的胜利:李倩

腾讯工作8年,从网站编辑做起,后来到新闻频道做BD,最后成为腾讯新闻频道主编。离开后在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负责市场和品牌,继而到青山资本担任副总裁、董事总经理,成为国内数得着的营销专家。

从小马宋老师与李倩的采访中,给我感受较深的6点如下:

(1)她做新闻主编时,把名片中有意思的人全部约出来聊了一遍,通过跟所有不同的人聊天、研究参观及面试众多创业公司、考察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等,再凭借直觉和思考有机结合,判断了未来几年即将变化的趋势,发现时代要变化,进而跳转到了另一个全新行业。

(2)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商业的运转,因此要毫不犹豫地拥抱商业世界。

(3)从做新闻转行到做市场、品牌,为何她能成功?

总结一下,第一个原因是她真正、踏实地几乎读完了营销类(品牌、市场等)所有经典书籍;第二个原因是她受到的干扰特别少,她善于读书总结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对事物本质做出判断,很少受到周边同事做法、世界流行以及其他变化的影响。

从这部分经历可以看出,很多牛人在跨领域时,都借用了主题阅读的方法,直指目标,快速学习,用极大的势能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等。对于如何进行主题阅读,美国的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已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进行了详细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学习研究一下。

另外,李倩提到,教科书是一定要看的,教科书类的书籍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能教授给你、帮你建立一套知识框架。这个框架只要掌握了,里面的具体内容我们未必非要去完整复制。

(4)小马宋老师在书中曾问了李倩一个问题,说为什么能在腾讯做了8年之久。李倩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也给了我很多思考。李倩说,因为腾讯这家公司很牛,它构建的文化体系让人觉得对外界没有诉求,在公司内就能满足所有诉求。她说凭借正常努力就能升职加薪、福利也好、企业文化也好、员工关系也好等等。

我们不去看她说的是否只是她自己的主观感觉,跳出腾讯这个公司来看企业文化及诉求这件事,自己问问自己是否遇到过这种能让员工说出“对外界不再有其他诉求”的话。

读完这段内容,我当时就眼前一亮,一个好的企业就是要帮员工解决所有后顾之忧,同时给他希望,并且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些希望;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让大家将心思都放在好好工作上,不会为了其他事情损耗能量。

如果能搭建这么一个好企业,何愁找不到好员工呢?

(5)从李倩叙说自己在腾讯如何升职加薪的过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工作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但你要能判断出你的工作在你所在组织中的价值大小。要跳出舒适区,让自己去做一个组织中相对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才是让自己不断增值的不二法门。

另外,进入一个行业、一家公司,就要搞懂核心业务,抓到这个业务的本质。摸清楚行业规律,之后丰富你的资源、认知,再去努力思考,争取成为头部内容的贡献者。这个心法与去年学习吴军老师课程时提到的思路完全一致,吴军老师大意是说你不要去困惑自己为什么没有拿到高薪,只要不断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你所在部门、公司、行业里贡献的前四分之一,如果你做到了,那这份对应的薪水一定会与你的贡献相匹配,就算这家公司给不了你,市场也会给你。

(6)结合书中提到的李倩在没有任何资源的饿情况下找到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电话的事,和上周阅读的“第九课堂”初期建立资源、拓展渠道的事,可以看出:聪明的人都是充满主动性的人,不要依赖别人教你,也不要依赖固有经验,只去想这件事的本质、目的,你总能想出适合你的方案。

最后,说说李倩给年轻人的建议,我觉得其中有四点完全不局限在某个年龄段,大家都适用。

(1)一个人或一个公司,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没关系,但要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打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能说出你致力于什么,你怎么玩怎么打,下一步你打算怎样。这样就很好,但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逻辑的。

(2)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确目的,从而去找最优解。做事先确定目的和想要的结果,然后逼自己进入绝境倒推出最好的方法,找到最短路径就能节约时间,让自己高效。成功也有钥匙,那就是看事情要看大框架,如果转型能找到这个钥匙那就能无限制地转型。(我想我经历的实在太少,还没找到自己的钥匙,读完这一块自己就很恐慌。)

(3)在一个行业想要做好,那就看最好的公司怎么做、去见行业里做的最好的人。要知道最好的是什么样,再去找自己的最短路径。我总结就是,见最好的人、看最好的事,持续进阶,放大个人杠杆,形成正循环,从而更快成长。

(4)别看别人说太多,大部分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自己践行好上面提到的三点,就离所谓“成功”不远了。

3、小“巴菲特”:马文亚

从小经历丰富,初中离家异地读书,12岁用妈妈账户炒股,15岁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从而开始炒楼生涯,大学里被誉为股神,毕业前实现了财富自由。这些经历都是反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

关于他的事儿,给我震撼很大,但离我的世界有点儿远,因此就只把对我有启发的几点总结一下。

(1)金钱观和财商要从小培养。我们这代人从小受父母教育和环境所限,导致我们财商太缺了,所幸我辈在这么好的年龄明白了这件事,不至于再耽误了下一代人。

(2)做事要考虑的“概率思维”。这在我以前是很少思考的。

假设一件事成功的概率是51%,这个概率大致稳定,而你每天可以做1000次这个事,那这个事就可以做。因为你做的次数越多,概率就越确定,赢得面很大。

而假设一件很重要的事的成功概率是90%,但你只有一次机会,那你怎么选择?马文亚的选择是绝不会去做,因为10%的概率会失败,而只有一次机会意味着失败了损失惨重。

(3)如果你对某些事情有梦想,当你想到这件事的时候:第一步,锁定目标,你要去找到你生命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一两件事,持续去做。第二步,大目标化小,一定要每天做点什么,这是一个把多的目标变少的过程。第三步,去做,持续地做,每天都要做。养成这个习惯后,才能去实现你的小目标和大目标。

以上是这3位大咖带给我的思考。下周,我会带来对我启发很大的另外5位大咖的故事和感悟,敬请期待。

小礼物走一走,来关注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的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