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对《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简要的介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生于俄国圣彼德堡Saint Petersburg一个富裕而显赫的贵族家庭。纳博科夫的父亲,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Dmitrievich Nabokov是一名自由派律师、政治家和记者。与他的母亲埃琳娜·伊凡诺芙娜Elena Ivanovna née Rukavishnikova共育有五个子女。纳博科夫的堂兄弟还包括了作曲家尼古拉·纳博科夫Nicolas Nabokov

纳博科夫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童年在圣彼得堡度过。纳博科夫的家庭里使用三种语言:俄罗斯语、英语、法语,所以纳波科夫在孩提时就能讲三种语言。但是让他爱国的父亲懊恼的是,纳博科夫在学会俄语之前,就能阅读和拼写英语了。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纳博科夫一家乘船离开俄国,前往克里米亚Crimea。他的父亲成为了克里米亚的司法部长。在朋友家中暂住了18个月后,克里米亚的白军起义失败。于是纳博科夫一家离开克里米亚前往欧洲西部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

1919年从俄国移民之后,纳博科夫一家在英国定居。在英国,纳博科夫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一名学生,主修动物学,还学习了斯拉夫语和罗曼语。

1922年,纳博科夫迁往柏林与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语、法语、网球、拳击等维生。1923年,纳博科夫接受剑桥法文与俄文学位,并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写作,获得了一些诗人与作家应有的名誉。

1922年,纳博科夫的父亲在德国柏林被俄罗斯君主制主义份子刺杀,原因是他尽力掩护了他们真正的目标Pavel Milyukov,一位拥护宪法的在野党领袖。这一关于错误认知而导致误杀的情节, 反反复复出现于作者的尤其是当角色因为误解而被暴力杀害时。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约翰-席德被错认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杀。

1923年,纳博科夫母亲与妹妹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妇身份接受政府抚恤金。而纳博科夫继续留在柏林。在1922年时,斯维特拉娜西Svetlana Siewert曾与纳博科夫订婚,但在1923年初却又撕毁婚约。因为她的父母认为纳博科夫不能照料好她。1923年5月8日,纳博科夫于柏林一个慈善化装舞会上,邂逅了犹太律师之女薇拉Vera Slonim,两人在1925年于柏林成婚。1934年他们的儿子德米特里Dmitri出世。1936年,因为越来越重的反犹氛围,薇拉丢掉了她的工作。1937年,纳博科夫与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渐蔓延的纳粹祸乱。1940年5月,纳博科夫一家为了躲避了纳粹军,乘珊普伦Champlain号渡轮前往美国。

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里,纳博科夫出版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眼睛》、《荣誉》、《黑暗中的笑声》、《天赋》、《斩首之邀》,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纳博科夫在每年夏天在附近山脉进行的"收集蝴蝶之旅"时写出了《洛丽塔》。他的妻子维拉充当了"他的秘书、打字员、编辑、校对、翻译、书目编制人、经纪人、业务经理、法律顾问、助理和司机"当纳博科夫试图烧毁未完成的草稿时,是维拉拦住了他。

科夫称维拉是他一生所见过的最好的女人。

1952年,纳博科夫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1953年6月,纳博科夫和他的家人去了俄勒冈州亚什兰镇Ashland, Oregon,并在米德街Meade Street租了一套房子。期间他完成了洛丽塔,开始写作小说普宁。1953年10月1日,他和他的家人返回纽约伊萨卡岛Ithaca, New York。后来他在那里教授年轻的作家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

1955年,《洛丽塔》遭四家美国出版社拒绝后,由巴黎之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这期间,他还出版了《菲雅尔塔的春天》、《普宁》、《纳博科夫十三篇》,并与独子Dmitri合译出版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

纳博科夫自己就是一个传奇。

一个没落的贵族,四处漂泊。

寻找着自己真正的家园。

让纳博科夫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的祖国--俄国。

只是离开后他再也没有回去过。

一直漂流在他乡。

纳博科夫尊重敬仰他的父亲。

在他的身上和血液里深深地,烙上了俄国的文化基因。

来到一个国家,都能生活的很优雅从容。

是的我想,即使逃离也会离开的很优雅很从容。

不论来到哪个国家都不失贵族范。

纳博科夫,沙皇俄国最后一代的贵族。

行了不酸了,言归正传。

来聊一聊洛丽塔。

《洛丽塔》改编了成电影。

当时怀着猎奇的心态在看完了电影。

看完心里原感受是很刺激,很矛盾,很难受。

现在看了原版小说,那部曾经看着难受的电影中的故事弄明白。

洛丽塔的开篇,罪犯嫌疑人在庭审现场为自己辩护。独自一人面对庭上的法官,庭上的旁听者。嫌疑犯详细的供述他的犯罪经过。

作者一开始就定了男主角的罪。

男主人公认罪了,在庭上娓娓道来。

像认罪吗?或许是认罪。但更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在炫耀他创造出的作品一样。

罪嫌疑人对自己犯下的案子,洋洋自得。还带有几分自恋。

读者却还会对这个自大,自恋的家伙心生同情。洛丽塔的魔力在于此。

你看见了,犯罪嫌疑人的动机,甚至犯罪嫌疑人的作案的每个细节,你都看的清清楚楚,

你或许会感到恶心,感到不安。

神奇的是你并不恨作案者,你的心底会认同,你会认为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好人。

除去一个让我人作呕的爱好--恋童。

不知道他的这个爱好前,很多人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男主角。

男主角儿多金,博学,人帅,成熟。小说中是以万人迷的形象出现的。

纳博科夫在文字语言的使用方面,像个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生,手里握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头脑冷静,文字犀利,文字优美。

即使小说翻译成了中文,小说的文字语言之美。读者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读纳博科夫小说,在智力上是一种享受。

史蒂芬.金,推荐过纳博科夫小说。

对史蒂芬.金品位还是很信服的。

也是我为什么会读洛丽塔原因之一。

只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见识一下纳博科夫的文字语言的功力。

阅读了小说的三分之一,还好真的没有让我失望。

小说作者都试图用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去讲一个好故事。

读一本好的小说都会给你带来。

画面之美,言之美。

好的小说作者,能同时运行几个程序,并能做到流畅无阻。

好的小说作者,都是思考者。

不光能讲好故事。

还能阐明故事背后的道理。

也就是说小说的语言是高低之分的。

而纳博科夫小说语言很高级。

读者读起来很受用。


纳博科夫将男角儿的心中的意淫画面,完全展现给读者的眼前。

男主人角儿意淫了很多事情,真正去做的事情却不多。

男主角儿的内心是怯懦,犹豫,矛盾。

说明了男主角是个好人。

让读者无力去恨他,只是,随着男主角一起堕落。

简略勾勒出两个场景来展现男主角,怯懦,犹豫,矛盾。

如何杀妻,男主角想到了所有的细节。

在一个祥和温暖的午后,一家三口一同出外泳泳。

男主角脱妻子的脚后跟,沉入到水底的深处。

反复几次最终将妻子淹死。

伪造出溺水的假象,自己免受法律的惩罚。

男主角狠不下心,去执行。

但却傻傻地把所的思考的细节写进了日记本里。

可怜的妻看了他的日记本。

人彻底崩溃了。

亲爱的那只是一个小说草稿,恰好用了你的名字而已。

他真的把妻子当成傻子了吗?

可只有那么说,才能保有一个知识分子的体面与尊严。

即使那话在他自己听起来都不会相信。

可怜的妻写愤怒之下写了三封信。一封信给男主角儿似乎还很割舍掉与男主角儿的那份情(这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一封写给寄宿学校主事人,为女儿另找一个寄宿学校,一封写给女儿揭露男主角的嘴脸。

在邮寄的途中,由于失魂落魄,遭遇车祸,死掉了。

三封信,落到了男主角儿的手里。他撕毁了三封信。又想知道那三封信写了什么?又去拼凑信的碎片.......

妻子的死和男主角者说关系不大。

但却不能说和他没有关系。

他间接杀害了他的妻子。

在得知妻子死了的那一刻,他表现出的冷血与冷漠。

只能有一种解释,他的精神病又犯了。全然的失去了人性。

妻子死掉后阻碍他,得到洛丽塔的人不存在了。

随后,他离开了亡妻家。

开着车向洛丽塔的住所驶去。

途中他恐惧洛丽塔的生父,会把洛丽塔带走。

开着车一路狂奔。

在路上他想了一套说辞,你的妈妈病了,我带你去医院找你妈妈。

好在,洛丽塔还在。

他把编好的瞎话说了一遍。

洛丽塔信了他的话,上了他的车。

两个人开始一段疯狂的旅行。

他无耻再次骗了洛丽塔,让她吃下了强效的安眠药,洛丽塔

沉沉地睡去。

无良医生骗了他,强效的安眠药失效了,洛丽塔清醒了。

洛丽塔,给他讲了自己破处的经历。

他被惊到了,随即心安了。

心安的接受洛丽塔的诱惑。

强词夺理说:”洛丽塔诱惑了他。

他没有把持的住。”

该发生都发生了。

一切已经都超出了他的预想,他得到了他所不曾想到的一切。

他原来并不想把洛丽塔怎么样?

只是想静静地触摸她的身体,静静欣赏她。

多说一句《洛丽塔》的情色描写很干净。

不知道是原作就很干净,还是翻译的时候绿化过了,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能读原版真的是很可惜的事情。


在他的心中洛丽塔是神圣的。

洛丽塔是他心中的梦。

让他没有想到,洛丽塔是个潘多拉,洛丽塔是坏女孩。

12岁的洛丽塔已经是一个老手。

这让他欣喜若狂,恐惧和羞耻一扫而空。

撕掉了他带在脸上的假面具。

他得到一切,他不再想继续那可笑的谎言了。

他告诉了洛丽塔:“你妈妈死了”。

得知母亲死后。洛丽塔没有伤心,显得很平静。

或许只是她还没有完全了解妈妈的死因而已。

或许是洛丽塔和那可怜的妈妈一样。

在一见到他时就喜欢上了他。

不可救药的喜欢上了。

洛丽塔恨她的妈妈,妈妈不爱她。她是在报复妈妈。

洛丽塔羡慕她的妈妈。

洛丽塔想得到妈妈的一切,包活爱人。

典型的弗洛伊德的理论。

男主角儿知道他不能永远拥有洛丽塔的,因为她会长大。

他知道她有一天会离开他。会背叛他。

他很清楚,但他还是选择了洛丽塔。

就没有想过再放手。

洛丽塔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自我救赎。

或许,他累了不想再去其他的美丽少女了。

即使她长大了,他依然爱着她。

洛丽塔一定逃离他。

对洛丽塔来说,他如同魔鬼撒旦。

他能诱惑她一时,但终究她会清醒过来。

我们翻转下剧情,我们说是洛丽塔玩弄他,只是小孩子不懂事儿。

贪恋美食和好看的衣服。

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要找自己喜欢的人。

或者都不用喜欢,只是想找个人摆脱他。

洛丽塔没有办法和一个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

即使他能满足她的物质欲望。

洛丽塔要精神上的自由,身体上的自由。

他不能给她自由。

她是他心中神圣,他心中的梦,她只能属于他。

他死也不能让步,洛丽塔死不会让步,

相互都不妥协不会妥协。

宁愿相互折磨对方,至死方休。

《洛丽塔》因此成为了经典。

让一个人恨自己,恨到无力再去爱其它人,是一种策略。

虐恋也所不惜。

只是他爱的太认真。

读者都无力,去恨那个恶棍,混蛋。

洛丽塔,在纳科夫笔下是美丽少女。

在我看来洛丽塔像是潘多拉。

在我看来洛丽塔像是人的执念。

在我看来洛丽塔像一个美梦,一个很难实现的美梦。

我有我的洛丽塔,你有你的洛丽塔,他有他的洛丽塔。

我的洛丽塔是谁?你的洛丽塔是谁?他的洛丽塔谁?

你可能感兴趣的:(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