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一个人步步高升,另一个人却原地踏步?

图片来自网络

高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孔对我们讲过一段她自己的高考经历。她和那时上高中的我们一样,典型的文科生,数学差的就像珠穆朗玛峰和死海的距离难么远!

尽管远,但目标是高考,她和朋友的想法是,就算爬也要努力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

她的好朋友梁,在高考复习前,梁似乎比朋友孔还努力,最起码看起来是这样的。

每天早起带着早餐就去背书,课间不出去埋头做题。尽管这些,还是高考落榜了!

而孔,没她那么努力,却考入了大学,看到这样的结果,梁留下了委屈的眼泪。明明她比孔努力,可结果却不尽人意!

事后,孔老师也谈起过那时自己的心情:她高考落榜我劝她,我提她抱怨高考不公平,但是,其实我也非常委屈,虽然我不像梁一样用功都让所有人看见,晚上熬早起早。但不能说我没有努力,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学习高效时间段,晚上没有效率,所以我从来不熬。我为了减少数学的拉分,我几乎把数学书上的例题都背完了,最后才考了76分。

梁,她是用功,但她练习的全都是,她会的那种类型题,从不接触一些,陌生的难一点的题,她只在熟题的方面徘徊。而我则背的更全面些,也苦练了各种题,每种题型的大概思路都会一点点!

梁,就是这样,总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徘徊,不敢尝试别的困难,深怕受挫,哪怕是高考。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总在,舒服的地方徘徊,那么你一定不会有进步,就像一件事你做了1000遍,那你还是只会做一件事。本领和技能也并没有增长。

如果你敢于尝试,就算你做10件不同的事,那你会的也比做1000遍的事有效果,因为你做会做十件事,而不是只是一件。

很早之前我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毕业生。同时进入社会,两人的共同点就是爱跳槽。

两人总是一个工作做不了半年,就跳了。

而五年后,两个跳槽的人结果却是大不相同。一个人成了大公司的经理,另一个人仍是公司的小职员。

两人做的,都是同样的事,为什么两个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一个人步步高升,另一个人却原地踏步?

两人同样是跳槽,原地踏步的人,只是凭工资的高低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而没有目的的学习,只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一遍又一遍的自动化。

而步步高升的人,他是有目的的跳槽,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目的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每一次跳槽的都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跳了无数次槽,学了无数本领,因此职位也越来越高。

明明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一个人步步高升,另一个人却原地踏步?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跟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有关,该现象叫做——舒适区。

所谓舒适区,就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就像梁一样,之所以只复习自己会的,是因为那些简单,不费脑。如果做难一些的题,她就会感到不舒服、别扭。因此,她不敢脱离舒适区,一旦脱离就会失去安全感!

安全感!当有它时可以让你心安,但稍稍脱离时它可以让你提升,如果你一直寻找所谓的安全感,并不敢脱离它,那么你就只能原地踏步。

其实,舒适区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们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定势。比如,习惯了右手刷牙的人,让他用左手刷牙,他会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写字的人,请他用左手写字,他也会不适应。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理舒适区内,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写字。

可是,那不代表他不会左手刷牙和左手写字,他是会的,可是他就是不愿脱离舒适状态,就像冬天早起的被窝一样,舍不得脱离!

图片来自网络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其行为表现为:懒惰、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会感到迷茫、无助和没有方向!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刚开始是舒适的,待到水热之后,想要脱离却已经无能为力了。

因此,我们只有"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改变,才谋求更好的发展。

突破舒适区的过程起初可能并不是那么如意,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有新的发展,就像刚买来的鞋穿着很夹脚,穿了两个星期以后就会开始感到舒服了!

不要将自己过于沉溺于安逸的舒适区里,也不要太被自己所付出的无限循环的重复工作而感动了自己,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当你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感动了你自己!却没有改变成绩或加薪升职,就证明你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努力!

亲爱的,开始迈出舒适区的第一步吧!

尽管艰难,但前途大好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明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一个人步步高升,另一个人却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