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_关于生活与思考

本书的书名是《思考,快与慢》。参加了蔡叔的私塾,看了这几天的蔡叔解读,提笔要写,脑中出现的却是生活的快与慢。思考即生活,大概也不算跑题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快,都是常态,是主流;而慢,在远古的以前是危险品,在现代则是奢侈品。

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速度远超于我们基因的进化速度。这份极度的不同步让今天的我们感到了不适。我们身体里面是有驱使我们追求荣耀,尊崇以及掌控权的基因的。当下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能力在线,习惯在线,前进的速度在线,才能得到这些。但是诡吊的是,调用本能的快思考是会坏事的,我们需要反人性的慢思考,形成与当前形势最匹配的思维模式做出判断决定才行。阻力自然是很大的,所以才有了反人性这一说法。我们一边被本性驱使着去追求所谓的幸福和成功,一边又要克服着本性中的惰性,短见和趋利性才能求甚得甚,可是这样的话我们真的就是得偿所愿了吗?生活本身就是诡吊与矛盾的集合体。

人性的好坏本就无法定论。在人类初成的漫长时期,人类靠的就是快,抢,躲,靠的就是力量的博弈和性的吸引才能存活下来,一步步走出非洲,走向现代。慢的,弱的,胆大的都被淘汰出局了,这些基因肯定有,只是已经被隐藏的很深了,不用则废。正如,恐惧,焦虑,多疑等负面情绪,它是大脑向你发出的示警信号,让你知道有让你不安的东西在侧。至于作用是正是负,要看你自己怎样去觉察和利用它们了。

因为基因的进化漫长而复杂。所以人类从生成到几百年前这个漫长时间段形成的基因,与近几百年才成型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基因进化,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就像23时59分59秒与1秒的pk ,说“秒杀”都不足以形容。人类肯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一秒的延伸以后会占多大的百分比我们都无法定论。换一种往前看的眼光来说,这23时59分59秒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会小到什么程度,就留给后人去感受了。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除了基因的本能控制之外,更有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能动性。而这个适应环境做出判断也是我们的本性的一部分。所以有的东西,你用好了就是加分项,用不好就扯你后腿。至于怎么才能用好,也是基于你自己的本能反应以及后天的反人性的思维锻炼与认知的提升。这个东西既像俄罗斯套娃的一层套一层,又像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不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这个庞然大物的如蝼蚁般的渺小附属品,我们避无可避。我们都是“在轮下”。想要不被碾死,就要死命往前跑。往前跑是要体力,要能力,还要技巧和方法。勇于抛弃过时的经验,练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是你提速的重要法门。待你速度超过巨轮的速度,你就可以避开很多危险,有更多机会取你所需。而若是你的能力可以让你搭上这趟车,不用再跑,没有了在轮下的危机,那么你就是时代红利的受益者,到时别说可以慢下来,躺着也应该够你吃一辈子了!擦擦口水滚去努力去,席位有限,有能者得。最牛的莫过于车头的掌舵者了,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过席位寥寥,我等凡夫,想都不用想了。

你我是成肉泥了呢,还是正在奔跑中,还是已经在躺着数钱了?若是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这个时候的你,才有资格享受一下“慢”这个奢侈品了。还有一种人也可以享受这种慢,那就是一开始就不在轮下,不参与奔跑的人。它们主动选择了被抛弃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又必须要有保障最低生活的能力。这种一开始就选择不参与并且一直不参与的人,我不知是否真的存在于世。我想,大多是出世入世来回转换或者是已经搭上车的人吧。因为我们是芸芸众生。

去劈柴喂马,锄荷生火

等叶落花开,冬去春来

手写一封信,坐着马车,历万水千山,送给她

让风月慢慢刻画生活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与慢_关于生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