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我的大学时代到现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换过几次电脑,但有两部电影始终留在我的硬盘里,一部是爱尔兰小成本影片《曾经》,还有一部就是传记电影《荒野生存》。这些年来,虽然我写过好多马马虎虎的影评,但从来没写过这两部电影。前几天,我喜欢的公众号“雷斯林”(原号被封,现更名为“为你写一个故事”)提到了《荒野生存》这部电影,所以今天也想来说说,所以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一点感触。
《荒野生存》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2年夏天,一个叫克里斯托弗麦坎德勒斯的青年大学毕业了,名校毕业、家境优渥,在所有人看来,这个22岁的青年将大有前途。然而没人能想到的是,他丢掉了车子,烧掉了钞票和身份证明,远离充满虚伪关系的文明社会,一头扎进荒野之中,他穿过河流,穿过沙漠,经过高山,路过大海,一路上遇到不少人,见到不少事,但他发现终究还是离不开充满人的社会。于是在1992年,他掉头北上,深入阿拉斯加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在那里过上了真正属于荒野的生活,也是在同一年,由于食物短缺,这个年仅24岁的青年死于阿拉斯加的怀抱之中。
当时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一种被极度震惊的状态,我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能做出这样的事。从那之后,这部电影便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于跟大学时期的女友分手,也跟这部电影有着极大的关系。
2.
我的父母都是工厂里浩浩荡荡的大军中的一员,他们为了生计每天奔波在厂子与家的两点一线之间,甚至连休息日都很少,每到周末和假期,为了安全他们只能把我反锁在家里,为了让我专心写作业,他们也拔掉了电视天线,于是能留给我的娱乐项目就只有那台老旧的收音机和一书柜的书,慢慢的就喜欢上了听广播和阅读。
也许是因为生来孤独,也许是因为长期独处,一直到上高中,我都没交几个朋友,家附近的同龄人更是一个都不认识,虽然脑子里经常能编出各种光怪陆离的故事,但到了人群之中,却总是无话可说。因为数理化成绩根本扶不起来,所以到高中的时候我也干脆不学了,这些科的课堂变成了我的阅读课,在数学课上我看过王小波、看过二战史、甚至还看过一本《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实录》,很显然,看这种东西的人注定是跟大众格格不入的。
记得当年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叫郭长虹的小姐姐,是一个非常年轻非常好的语文老师,当年她定了个规矩,就是每节课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让我们每个人上讲台讲一段话,随便说什么都可以。别人讲的什么我都忘了,我只记得自己走上讲台时,将的是藏族地区独特的丧葬仪式——天葬,当我怀着紧张与激动的情绪讲完时,我发现台下同学们的眼神里仿佛写着同一句话:这人大概是个怪胎吧。只有我的老师对我提出了委婉的表扬,后来上高三的时候,她辞职了,据说是下海去南方卖楼了,从此再无音信,我很想念她。
看得多了,就喜欢自己也模仿着写点什么,对于一个青春期的怪人来说,摇滚是最好的发泄口,高二的时候认识了转学来的其子,他把我带进了摇滚的坑里,我曾经写了一首拙劣的歌词,他还帮我改了改,后来他去了乌克兰,喝酒打架做生意,什么都不耽误,后来乌克兰内战了,赶着顿涅茨克机场关闭的前一天跑了回来,我们的友谊一直维持到现在,在有些夜晚,我们会凑到一起,喝酒吹牛弹吉他,像当年高中模样。
2004年的夏天,我送走了自己的高中生涯,这个世界也送走了一代歌神帕瓦罗蒂,对于我这个半吊子音乐生来说,帕瓦罗蒂的离世就像是这个世界失去了一部分,震惊之余我跑到网吧,在当时唯一使用的社交平台——QQ空间上写下了一些悼念与不舍的话语,这立即引来了同学和亲戚们的不解与嘲笑,他们不理解我这如丧考妣般的行为,像个十足的傻子。
好在我这人脸皮厚,在经过一个暑假的羞愧与愤恨后,我又开始了在自己的写作,就算没有观众,我第一个被感动,于是就在那时候很流行的校内网上写散文、写评论、写同人小说,现在看看文笔差的一塌糊涂,但也这么写了过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内心最起码得到了满足。
3.
《荒野生存》之所以能给我造成如此大的震撼,就是因为克里斯托弗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于是他便义无反顾的离开人类社会,在荒野中寻找自我。既然你跟身边的人不一样,你又何必去伪装的跟他们一样呢,做自己就好,至于别人的言论,那都是他们的想法,与你无关。而我无法做到那样洒脱,只能艳羡。
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文艺青年的阵地豆瓣上,给这部电影打满星的人有很多,给这部电影打一星的人也很多。在那些打一星的人看来,克里斯托弗的行为是完全的逃避和不负责任,是假英雄真懦夫,是傻逼是作死。
这又让我想到了这几天看到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古巴导弹危机解密文件》,看了前者你会发现,人类能在当年避开全面核战争真是一个奇迹,因为按照常理来说,那场核战争是百分之百应该爆发的,但神奇的是,在那段全人类都倒数读秒的日子里,不但美苏两国的领导人控制住了自己,另外三次理论上来说无法避免的事件中的小人物们也控制住了自己,世界从本应该毁灭的逻辑上发生了偏离,一直和平到现在。
而一篇是《美国摩根大通实习生的一天》,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摩根大通实习生从早晨六点开始的忙碌的一天,每天坐在狭小的空间里先发出1000封邮件,然后跟全世界的同行一起开会,然后继续回到狭小的空间里盯着四个电脑屏幕里不停滚动的数字,一盯盯一天,而这种忙碌给她带来的是各种舒适的福利待遇和一年约为54万人民币的试用工资,励志的一塌糊涂。
这两篇文章看起来毫不搭界,但在我看来,却有着某种联系。我们总是在不停的被灌输和灌输别人,要现实,不要幻想,要成熟,不要幼稚,要努力工作、负起责任,不要为了自己的快活不结婚、不考公务员等等的,但你没有看到这世界的存在本来就是没有逻辑的,整个人类说不存在就不存在了,你牺牲自己的快乐去换来这些虚无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
4.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大家放弃工作和家庭,尽情的放飞自我,就像《荒野生存》也不是在宣扬和教唆人们投身荒野一样,这只是一种展示,让你们能够看到生活并不只有早起晚归两点一线老婆孩子这么一条路,人生还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如果你喜欢忙碌于工作与家庭间这种充实感,喜欢用加班和劳累换来的购买力和成就感,喜欢做人们眼中的人生赢家,那么OK,继续在你认为的成功道路上努力走下去。
但如果你真心不愿意做这些,每天却还要把脑子扔在家里,把躯壳装进西装里,在格子间转、在会议室转、在酒杯里转,为了换取别人些许的羡慕感和他们观念里“成熟稳重懂事”这些好口碑,等你生活富足了,你岁数也大了,身体也垮了,然后在某个难眠的夜晚突然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理想不该是这样,早干嘛去了?
所以,想挣钱就死命的去挣钱,想勾心斗角就毫不留情的去阴谋算计,想独处就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呆着,不想说话就不说话,不想跟他们玩就不玩。在这个世界上,你对任何人都负不了责,你只属于你自己,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吧。
最后引用《荒野生存》电影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
You are wrong if you think that the joy of life comes principally from human relationships.
如果你认为快乐的生活主要来自人与人的关系那你就错了。
God placed it all around us. It's in everything.
神把快乐置于身边的每一件事中。
People just need to change the way they look at those things.
人们要做的,只是改变他们对事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