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笔录】《万万没想到》诞生记

在单向空间听了优酷卢梵溪的一场访谈,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卢梵溪自我介绍;2.以万万没想到为例,卢梵溪谈谈优酷是怎么做自制剧的;3.一大波影视行业创业者(或者叫独立制作人)的提问。

整体来说,受益匪浅。我报名这个活动的初衷其实是想开脑洞,跨行业了解一下影视剧制作过程。万万没想到,卢梵溪口中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几乎和我平时工作中耳濡目染的各种措施重合。可见大道相同,只是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术”。

下面整理一下干货集中的万万没想到制作案例,卢梵溪其实只谈了三个主题:1.用户至上  2.数据驱动  3.个人风格


1.用户至上

我原来以为,万万没想到是易小星和小伙伴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涉及到艺术创作,怎么可能有太精准的量化?科学是定量,艺术是少许。但是万万没想到的筹划期就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用户研究,整个团队精确定位了剧集面向的受众人群,甚至还考虑到这些人移动端设备的高度利用。那个时候用手机看视频的是那些人?是三低人群——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万万没想到一集五分钟,每一集埋多少个包袱,片头结尾的时间长短,等等因素都是考虑到移动端观看便利的。

也就是说,万万的成功虽然和叫兽的个人才华分不开,但是通过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分析,才能把最舒适的发挥空间帮叫兽找到。

卢梵溪谈了另外一个例子很有意思,他讲很多制作人拿自己的想法找他聊,说我想拍一个面向年轻人的片子。卢梵溪问,什么叫年轻人?制作人说,小白领和学生啊。那学生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算,都是我们的受众。卢梵溪就很无语。对于在线视频来说,视频有一千万人的实际访客是非常厉害的概念了。一千万是什么概念?中国13亿人,简单把每一岁的人数看作等量,那么每一岁的人就不止一千万。如果你只面向高中生,深挖下去,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一千万也不是难事。就怕一口吃个胖子。看看各种路演,动辄就要消费中国所有年轻人。

2.数据驱动

卢梵溪谈到万万没想到的一个例子。万万没想到有一集恶搞了小时代,没想到该集的赞踩率只有5:1——要知道万万的平均水平是17:1啊。并且该集的播放完成率只有70%,而平均值是90%。这该怎么办,以后不恶搞郭敬明了么?当然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优酷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个方面是从用户反馈角度,对评论区分析,该集里面孔女神反串了顾里,结果评论区里面说孔女神恶心的评论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是从技术角度,优酷有一个统计点是“拖拽统计”,能对影片里面每一秒钟有多少用户跳过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涉及到孔女神和表白的戏份,非常多的用户选择了跳过。孔女神不是第一次反串,之前也反串过,但是大多是老实忠厚型的,从来没有反串过这么一个刻薄有钱的形象。再结合用户反馈,于是后面几集孔女神就不再反串了,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男子。后面的数据确实没出现这种问题。

听卢梵溪谈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很激动,这不就是app的漏斗分析么,对每一个页面打点,然后对用户使用app的路径进行分析,最后找到流失率最高的那个环节。其实做科研也是一样,不过是排查问题所在处的最高效方法之一。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难辨是非的问题,但是总有一些做事方法是超越现有其他方法的,并且往往是跨行业通用的。

3.个人风格

看完上面两点,我简直心潮澎湃,你看,方法都是通用的,那么我照着这些走一遍,是不是就能有自己的成功作品了呢?卢梵溪很是时机地泼了冷水——上面那些方法只是为作品画了大框架,有血有肉的部分还要看制作团队的个人风格。

这就好比做产品,你可以按照老大们的意见严格执行,随着大流抄抄改改,可能自己的东西也不会太坑。但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一点点个人风格的话,估计很难成为牛逼的产品经理。



【访谈笔录】《万万没想到》诞生记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访谈笔录】《万万没想到》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