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成本与睡后收入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需要系统地学习经济学。但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这三个概念非常重要,任何人都应该理解并运用。一旦把这几个概念用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记下这个有意思的结论:睡后收入是那些边际成本为零的收入。

1

为什么风险投资总投互联网等科技公司。

教育培训行业,尤其是传统的线下公司,在扩张的过程中,资本支出(Capex)是比较高的。这是相较于互联网公司,很大的不同。互联网公司的扩张,可能边际成本会接近零,但是教育培训行业,做不到这一点。

教育培训公司的增长策略,往往都伴随着比较大的资本支出,不可能像互联网那样实现爆发增长,所以教育类公司,尤其是线下的公司,估值都不会太高。

这也就是为什么风险投资(VC)总会追逐科技类公司/互联网公司,而在传统行业,比如餐饮、零售、制造业,则要少很多。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科技类公司具备「边际成本为零」的天然特征。

而这个特征,保证了公司发展的边界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很容易被迅速拓展,从而实现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在中国很火的美国企业家兼投资人,Peter Thiel,畅销书《从零到一》的作者,总结过一个初创公司要垄断行业的三个条件:

第一,小型初级市场。

第二,用户对产品的相对粘性。

第三,边际成本为零。

这当中,尤其是第三个,特别重要。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互联网等科技行业,同传统行业在成长轨迹上的差别。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伴随着递增的边际成本,而科技行业,则是趋近零的边际成本。

这就意味着,科技行业增加同样数量的收入,可能比传统行业耗费的成本,低得多,甚至为零。

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微信作为一个典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它的用户从0增长到8亿,收入一定爆发增长了成千上万倍,但是它的成本,却远远没有增加这么多。

而另外一个同样成功且伟大的公司,格力电器。用董小姐的话来说,格力电器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收入从几十亿增加到上千亿,人均产值也不过是增加了一倍。

收入增加了几十上百倍,但是人均产值只增加了一倍,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它的成本也是在同步稳定增加的。

我们常说企业要转型,传统企业要升级,要增加高新科技企业的数量。升级和转型的根本,其实就是要把成本结构从递增,改成更有效率的递减,甚至接近于零。

2

边际成本为零与睡后收入。

我认为睡后收入是个了不起的概念,既由于非常通俗易懂,又因为它点破了人们通往财富自由的秘诀:

要通过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去增加收入,才可能真正实现财富自由。

很多年轻人明明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甚至厌恶至极,但也不敢轻易离职,因为这份工作是他们唯一收入的来源,失去了它就没有了收入,就变得一无所有。

当一份固定薪水成为一个人的唯一收入来源时,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很危险的。想靠唯一收入来源的工资获得安全感,其实是一种很不安全的想法。

工资,并不是一个边际成本为零的收入。你每多赚一块钱的工资收入,你就得多付出相应的劳动。

工资收入不仅边际成本不为零,很多时候,它的边际成本是增加的。

边际成本增加的意思就是,你得没日没夜的加班,你得牺牲很多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你才可能实现工资收入的增长,比如拿到年终奖。

回头来讲,哪些收入是边际成本为零的收入呢?

比如很多人在网上开的付费专栏,一次性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就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几乎不会再有新的成本,但每天都可以收到新的收入。

这些收入,就是典型的睡后收入。因为一个人订阅他的专栏,和一万个人订阅他的专栏,他的成本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后面新增的收入,是没有生产成本的。

再比如说,你投入银行一笔本金,这笔本金每年在银行为你产生的利息,这也是典型的睡后收入。如果你不取,一直存下去,它产生的复利是惊人的。

这就是巴菲特一直投资很成功的秘诀之一:找到那些稳定表现的公司,然后投入进去,坐等睡后收入在复利加成的作用下,带来巨额投资回报。

3

如何实现边际成本为零?

既然前面提到一个人要实现财富自由,必须要靠边际成本为零的睡后收入。一个公司要爆发性的增长,要实现垄断,可能也需要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至少接近零。那一个很自然的方法论问题就是:

如何实现边际成本为零?

我们再回到互联网公司,和付费专栏这两个例子上。

深入分析,你会发现,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能实现边际成本为零,是因为大量的技术铺垫和创新,同时伴随着早期的大量投入。

没有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没有产品的革命性变化(比如微信),没有大量的研发投入,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除此之外,你会看到很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在一开始都是「烧钱」的,可能会亏损很多年不盈利,但终于到某一天,开始扭亏为盈,然后收入和利润都几何级数地快速增长。

付费专栏的例子就更好理解了,这些作者的边际成本为零的睡后收入,简单来说,来源于早期他持续的投入和积累,这就像互联网公司在盈利之前的「烧钱」阶段一样,并无本质差别。

这些专栏之所以有人愿意付费订阅,是因为他确确实实传递了令人醍醐灌顶也好,耳目一新也好的观点和见解。而这些观点和见解,或者我们称之为的知识,则来源于他长期的生活和工作积累,也来源于他早期的刻意训练、学习和总结。

要实现边际成本为零,就必须经历一个持续投入,积累知识,积累门槛,打造自己独特性的阶段。唯有你经过这个阶段的准备,在某一刻,条件成熟,你才能享受到边际成本为零带来的睡后收入。

某种意义上,前期「刻意投入」的多少,决定了后期你的边际成本可能降低到多接近于零。

为什么要把刻意投入打引号,因为这个过程,需要你有相当的前瞻性,需要你在其他人还是漫无目的地随大流把所有的成本都投入在「睡前收入」(如工资)上时,就有意识地去投资自己的独特性。

而这种独特性,在公司层面叫做产品的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在个人层面,则是你独特的人格化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而不管在哪个层面,它都终将成为你赚取睡后收入的护城河。

习惯用「机会成本」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人,恰恰就是那些在早期「不计成本」,不在乎短期利益,而用「机会成本」去思考问题,愿意刻意投入很多去积累自己护城河的人。

而到最后,恰恰又是这些人,收割了最多的睡后收入,他们成为这个社会最富有的一批人,因为后来,他们赚钱的边际成本为零。

当然,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他们在早期积累阶段,承担了常人无法或者不愿意去承担的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际成本与睡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