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深深的水源

个人文集·福州游记《此去、苍烟巷陌青榕》之13

沿南后街走了一小段后,远远就见到有好几个人在路边正围观着什么。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路边那里立着一个大玻璃柜,像是个小型的玻璃暖房,有三四米高,两米多宽,两米左右厚。里面并不是什么珍贵花草之类,而是一段残垣断壁。

细看之下,能看出那是一个旧牌坊的残段,在石质门框上的高处镶嵌有一块石匾,上面镌有“泔液境”三个阴刻鎏金字。据介绍这里原名是“泔液坊”,是古时的一个社区,原本也许与三坊七巷的其他“坊”一样。这块用钢化玻璃罩起来的“泔液境”遗址,应该是在三坊七巷这里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牌坊,至少已有八九百年历史,而遗址周边的古代街坊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也许是这个牌坊尚在考证中吧,没有什么可以多介绍的,简介牌上反而又介绍了旁边的一口井。

就在玻璃柜外左后方的边上,有一口很小的井。井口直径约三十厘米,石质井栏为圆形带几条竖纹,旁边看过去像是个大南瓜。这井有些来头,系宋代出任福建路提刑的西蜀才子苏舜元所开凿。苏公在福州城内共开凿了十二口水井,这口井正是福州城内赫赫有名的“苏公十二井”之一。不知那个古牌坊上的“泔液境”是否就是指这井中的清甜水源?一口甜水井滋润一个街区,真是功莫大焉。


古井,深深的水源_第1张图片

到这里之前,我在不远处一个民宅门外也见到一口古井。那口井的井栏是方形的,显得非常敦实,侧面还有字,一面是“沁”字,另一面是“泉”字。据说清朝光绪年间福州名人郭柏苍得泉于此,筑井并名之为“沁泉”。郭柏苍还作了一首《壬午大旱题沁泉》诗,其中有“沁泉初涌吟台侧,石级盘曲入深潭。辘轳未歇水已满,花香露气深相含。”可以看出来,能得此泉,他极为得意。

打井,尤其是打出一口好井,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人们生活都离不开水,最早期的人们都是逐水草而居,现在由于人口众多和气候变化,许多居住地变成缺水,甚至有“水贵如油”的说法。在贫瘠干旱的地方找到好的水源,打出一口水量充沛、水质清澈甘甜的井来,并让所有的居民无区别的使用,确实是惠及四邻和子孙后代的功绩。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常常能在广播里听到、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宣扬。记得小学课本里也有这样的一课,要人们懂得感恩。让受惠者记住恩德,我相信没人会有异议,只是如果宣传成些许恩惠,便要他人成为终身奴仆,似乎多少过分了些;当然,恩怨分明,也确是正人君子为人处事的准则。

实际上,仅以打井来说,所有那口井所惠及的人,确实应该记住打井的人,就像前面那口“苏公井”和“沁泉井”那样,把事迹记下来,让后世人们记得就是了。


古井,深深的水源_第2张图片

在我大学母校的大门里,有一座校徽碑,上面有“饮水思源”四个字。饮水思源,与前面那句民间习语类似,但似乎又有所不同,内涵更加深入而又广泛。我在毕业离校的很多年之后回到那里时,曾经站在碑前想过它的含义。

我想,这“饮水思源”,就是要所有在这里学习的莘莘学子们永远记住母校,记得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高等教育。我相信,真正的“水源”应该更加深远。我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所以,“水源”应该包括那些知识和方法的发现者、发明者、传播者等等,这应该包括牛顿、莱布尼茨、麦克斯韦等等大师,以及学校里的导师、助教,也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的老师们,等等等等。就我的情况来说,所有直接有过接触的老师中的一部分,我还记得,还有一些老师已经很模糊了,另有一些则早已完全忘记,但在偶尔的回忆中,都怀有暖暖的谢意,这就够了。

和一门知识几乎惠及了所有的人相似,一口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井,即使后来慢慢干涸了,它所惠及的人们也是不可计算的。但要记下每一口好井的开凿者也是不可能的,就向眼前这口井多看一眼,也算是表达对所有开拓者的敬意了。

按道理,凡吃水的人有机会时也应该挖口井惠及他人,但实际上不是人人会挖井,做别的有益的事应该也一样,而且我觉得绝大部分人做了些有益的事,并不需要他人记得,更不需要他人感恩,只要大家都做些有益的事就是了。这样多简单,这样才是君子所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井,深深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