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温“樊登读书会”之美国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的名作《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总体感受是书的内容比书名更精彩,急于和大家分享。
在正式讲书之前,先讲一件身边发生的真事儿。
前两天,孩子感冒,早上七点我去医院挂一位姓辛的儿科医生的号,没想到窗口前已排起长队,我以为工作人员还没上班,但随后发现,挂其他医生的号,马上就办理,唯独这位辛医生的号,得等着。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郁闷烦躁的情绪也开始蔓延。有人开始埋怨里面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别的医生能挂,辛医生的不能挂?这时有人说了,工作人员需要得到医生是否出诊的指令后,才能决定是否挂号。于是,有人把愤怒的情绪开始瞄准了辛医生,有的说现在的医生都没责任心了,有的说人有了名气儿就要摆谱儿等等。这时候,排队的人群中有一位医院的保安说话了:算了,别埋怨了,这位辛大夫够可怜了,昨晚又看病看到10点多,不管有号没号,来了病人就看,顾不上吃饭,又累又饿,快虚脱了。
人群中顿时安静了下来。人们的情绪都得到了舒缓,开始了耐心的等待。
在这件事中,人们情绪的表现和控制,隐约有着某种特定的规律。为了更深入地解读这一点,让我们回到《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这本书首先让我们搞清楚了,人的坏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情绪触发扳机,意思是,某一件事的出现,会导致某种情绪,那么这件事就叫情绪的触发扳机。事实上,从“事”到“情绪”的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叫“认知”,即你对这件事的认识、思考和判断。同样的一件事,由于认知不同,则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比如,提前几天购买了一张火车票,结果乘车当天发现时间紧张,可能赶不上车,于是有的人很焦虑,怕自己当天到不了目的地,或者心疼车票钱。但有的人却没有一丝焦虑,因为他知道铁路部门关于退票和改签的最新制度,即便是火车开车后的2小时,都可以退票和改签。他还知道,当天还有其他的车次可以到达目的地,所以他能不急不躁。可以看出来,焦虑的情绪不是由乘车时间紧张这件事引起的,而是由对与这件事相关的认知引起的。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三种病态的认知模式及我对破解之法的理解。
一是恐怖化。常用句式是“万一……怎么办”,最擅长于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想,并发挥“蝴蝶效应”想象力,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故事情节的恐怖事件,成功地吓到自己。比如,从孩子最近作业完成不理想引起焦虑,想到学习有了困难,小升初去不了好学校,中考高考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好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自己死了孩子怎么办!你可能觉得我这样联系很夸张,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类似恐怖化思维的家长还少吗?
面对“恐怖化”的认知模式,我们要知道,事物的发展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掌握了规律,我们就会胸有成竹。你不会因黑夜笼罩而沮丧伤怀,因为你知道黎明必将到来,你不会因萧瑟冬日而失魂落魄,因为你知道春天就在前面。我们要知道,万事有因果,种下了善因,定会有善果。孩子成绩下滑,客观分析原因,是因为贪玩,还是因为压力大?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还是与老师的沟通有了障碍?找对了原因,弥补了不足,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要知道,幸福是一种能力,与状态无关。孩子的成绩,我们的成就,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有多少人身居豪宅,方寸之心却无安放之地,有多少人头顶着耀眼光环,却走不出自己内心的黑暗。幸福,取决于是否对生命有一种敬畏,是否对生活充满好奇,是否对未来满怀希望。即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我也要在庭院种满莲花。有了这种心态,恐惧何在?
二是应该化认知。常用句式是“我必须……”“你应该……”。被这种认知模式操控的人,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于严苛。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在“我必须”的魔咒下养育孩子,做到了没日没夜,但没有做到“无怨无悔”: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就会伤心、愤怒,接下来用“你应该”的思维对待孩子,严厉斥责,再辅助于声泪俱下诉说自己的艰辛不易,引发孩子内疚,其结果或者养育出叛逆的恶霸,或者造就了抑郁的学霸。
面对“应该化”的病态认知模式,我们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正因如此,生命的过程才有更多的变量和风景,才会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至美境界。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你只需辛勤呵护付出,静等花期的到来,不必羡慕别人的满园春色,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沃野千里。我们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一条路可以“牵着蜗牛去散步”,不要总是催他、唬他、责备他,放弃自己的主观想法,慢慢陪他走,你会发现魅力的花园,会闻到浓郁的花香,会感受到夜风的温柔,会听到鸟叫,听到虫鸣,会看到满天亮丽的星斗!
三是合理化。常用句式是“天还没塌呢”“怎么着都行”。这种思维就是把什么都觉得很合理,不可思议地将不道德或不得体的行为合理化,骗自己接受这种行为。比如孩子学习成绩差,出现了叛逆,品行开始变坏,有些家长却熟视无睹,消极对待,认为这是遗传,没有办法,或者认为孩子再大点儿就好了,或者以“存在就是合理”来自我安慰。
面对“合理化”的病态认知模式,我们要知道,丛林有法则,社会有规范,自由是相对的,个性不能没有边界,教育孩子不能随心所欲地散养,否则将来总有人会替你加倍地惩罚他。我们要知道适应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哀莫大于心死,有的人被齐腰的河水淹死,有的人被断电的冷库冻死,因为他们放弃了信念。我们要知道儒家的“尽人事,听天命”,佛家的“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基督教的“做好你能做到的,把不能做的交给上帝”,看到了吧,每一种智慧都在告诫我们,只有具备了前半句的努力,才有资格谈后半句的豁达。
以上是引发坏情绪的三类病态认知模式和和我对应对方法的理解。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知道的还是很少。我只是想通过这些想法和感受,抛砖引玉,引导大家理解,好的情绪,需要有好的认知,好的认知,离不开更多的见识、更宽的视野和更好的选择。
最后,再回到文章开头挂号排队的故事。自始至终,也有的人在平静的等着,没有烦躁,没有埋怨,没有怒气,比如,我。因为我的孩子是这位辛医生看大的,在八九年的时间里,我知道他的很多事,他的为人,他的敬业。
情绪不好,真的可能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
怎么办呢?从此刻起,关心他人,拥抱世界,用理解、好奇、求知的心态度过每一天,请坚信,好情绪会时刻陪在你身边。